徐瀟晶
新四軍隊伍中有這樣一批優秀的女性群體,她們在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在革命理論滋養下升華覺悟,在戰火硝煙中鍛煉成長;她們克服生理和心理困難,在積極完成作戰任務的同時,利用自身性別優勢,努力做好戰地服務、醫療救護、宣傳鼓動、保育兒童等工作,為反抗侵略和爭取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展現了戰爭年代革命女性特殊的魅力。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寇的鐵蹄肆意踐踏中華大地。目睹日寇燒殺淫掠的暴行,無數愛國青年表現出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情懷,其中就有一批女性挺身而出,走進革命隊伍。她們有的出生于進步家庭,受家庭環境的熏陶,毅然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楊寒的小學老師和姐姐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從小接受進步思想的她將革命火種埋在心底。抗戰爆發后,她趕到豫南鄧莊鋪,加入到新四軍的隊伍中。陳愛華出生于書香世家,父親是同盟會成員,母親是我軍高級將領朱瑞的堂姐,二舅朱瑞、三舅朱建章、四舅朱靜芳都是較早入黨的革命者。耳濡目染下,她和弟弟陳耀華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就毅然決然投筆從戎、參加革命。方淑君祖籍安徽壽縣,她的堂哥方運熾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她在堂哥的影響下走上街頭演講、寫標語、發傳單、組織青年游行,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喚醒國人的抗日救國意識。1938年,方淑君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四軍中有不少女性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受到新思潮影響大,思想比較進步,這為她們成為革命的先覺者奠定了重要基礎。歐陽輝出生于湖北省,家境優渥,高中時成績優異。當時,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其家鄉組織青訓班,17歲的歐陽輝接受培訓后,離開了舒適富足的家庭,加入了革命隊伍。朱竹雯讀書期間主要學習蠶桑專業,淞滬戰爭爆發后,日軍打到了丹陽。管文蔚組織了一支抗日自衛隊,但不收女生,朱竹雯說:“打日本鬼子人人有責,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抗日救國的責任。如今怎么又不收我們女同學呢?”管文蔚接受了她的建議,準許她參加了丹陽游擊隊,成為新四軍中的一員。肖海參軍前就讀于江蘇南通女子師范學校,曾秘密刻印宣傳單和新華社電訊,幫助共產黨獲取信息,16歲加入了新四軍,投身于革命斗爭中。
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消極抵抗,與共產黨抗日活動的有聲有色形成鮮明對比,這使一批追求進步的女性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更加堅定了加入革命隊伍的決心。彭秀英是南京衛生事務所分所的護士,在朋友的推薦下閱讀了新四軍的進步書籍,于是連夜找到了駐扎在江都縣的新四軍方鈞部隊,正式加入了新四軍。在行軍路上,彭秀英改名為彭克,意為克服一切困難,堅定不移跟著共產黨走。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李勵家的房屋被日軍飛機炸毀。懷著樸素的階級感情和強烈的抗戰激情,她奔向了革命。來自山東棗莊的黨云芳,家鄉受到了日寇的“掃蕩”、“清剿”,許多村莊被飛機炸毀,成為一片廢墟,她的外祖父和舅舅也慘遭殺害。16歲時,黨云芳就參加了抗日婦救會。1946年3月,她加入新四軍第七師,從山東出征,投入到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中。多年后,她還會情不自禁地唱起當年的歌謠:“大蓋槍手榴彈,不怕犧牲血性漢,不為升官發洋財,忠實為抗戰。”
這些新四軍女戰士雖然家庭出身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入伍動機各異,但參加革命的一個共同目的,就是反抗侵略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情懷,是體現在她們每個人身上的一個明顯特征。
加入新四軍之初,她們中的一些人由于對部隊缺乏深入了解,憑著家國情懷和滿腔熱血干革命。經過黨和部隊的教育培養,她們在思想上日漸成熟,工作中不斷進步,逐步從熱血青年成長為合格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鞠裕是江南縱隊后方醫院的一名女戰士,未受過正規教育。入伍后,她積極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和部隊組織的各種補習班,努力學習文化和業務知識,用了四年時間達到高小文化程度,后來又憑借自己的努力和繼續深造,獲得了醫師資格。還有許多像鞠裕這樣的新四軍女戰士,她們有時白天還在打仗,晚上就利用戰斗間隙學習;有的還在小木板兩面寫上漢字,背在背包上,邊行軍邊默記識字。后來,她們中很多人成長為各級指揮員。還有一些老共產黨員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向她們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蘇聯革命的經驗,對女戰士的思想轉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部分的女戰士都承擔過抗戰宣傳團和戰地服務團的工作,這些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及時傳達中國共產黨關于時局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和主張。王貽珠戎馬半生,是新四軍教導隊的文化教員,在幫助戰士們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時,積極宣傳黨的抗戰主張,增強戰士們的抗戰決心和必勝信念。王曙跟隨祖母從小照料受傷的新四軍傷員,與革命結下不解之緣,是黨組織的“小幫手”。長大后,她繼承祖母遺愿,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加入新四軍隊伍。通過培訓學習,這些女戰士的思想覺悟得到極大的提高,在抗戰宣傳中發揮了女性獨特的作用。
從新兵成長為合格戰士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新四軍教導總隊專門設立了女生大隊,開設速記班、文化隊、會計班、文書訓練班、衛生訓練班等,旨在提高女戰士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粟裕將軍非常注重射擊訓練,每天都會檢查戰士們的射擊情況,要求戰士們端槍時將銅板放在準星上,3分鐘不能掉下來。女兵們也不甘落后,經過夜以繼日的練習,同樣能做到銅板在準星上幾分鐘都不掉。方坤是女生隊二區隊隊長,每天都會帶領隊員開展手榴彈、射擊、爬障礙等軍事項目訓練,不管是上課、吃飯還是睡覺,都做到背包武器不離身。為了每位學員都能以臨戰狀態規范自己的行為,方坤常常組織學員們進行夜間緊急集合。大家摸黑打背包、五分鐘全體集合,通過這些實戰訓練提高了反應能力和警覺性。
在“求知”與“革命”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女戰士們的政治理論和軍事素養得到提升,革命更加自覺,立場更加堅定,素質更加過硬,實現了由熱血青年向合格戰士的根本性轉變。
適應了革命斗爭要求和殘酷戰爭環境的新四軍女戰士們,打破傳統性別角色的桎梏,在戰火硝煙中接受洗禮,在鳳凰浴火中實現涅槃,讓一朵朵鏗鏘玫瑰綻放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戰場上。
胡序同成長于進步家庭,家人告訴她:“胡序同這個名字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男女相同。”成為一名新四軍女戰士后,來自大城市的她起初很不適應艱苦的根據地生活。有一次,她走路踩上了牛糞,嫌臟就把鞋扔了,結果被老鄉撿走,刷干凈后照樣穿。這讓她十分羞愧。在深刻反思自己的小資產階級作風后,她改掉了身上的“嬌氣病”,工作從不拈輕怕重。后來,她主動要求調到女同志少、環境艱苦的軍工部工作。經過培訓,她既能修理槍械,還能以簡陋設備制造部隊急需的彈藥。一天下午,一位技術人員不慎將地雷引爆,正在車間工作的胡序同被強大氣流沖擊到車床底下,左耳膜震破,落下終身殘疾,這一年,她剛滿22歲。但傷愈后的胡序同絲毫沒有降低工作標準,在組織的培養和戰爭洗禮下,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
白山是一名衛生員,也是一位“老革命”,16歲時就已經是江南抗日義勇軍的一員了。經過部隊的培訓后,從事醫療救護工作,她把隱藏在蘆葦蕩中的漁船當作醫療室,以竹片代替金屬鑷子,救治了無數的傷員。她說:“為了革命理想,什么都不怕。”經過革命教育和高強度軍事訓練的女戰士們,充分利用自己的性別優勢,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又一項任務,打破了女性“相夫教子”、“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傳統思想,在革命事業中實現了新的價值。
女戰士們還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積極組織文體活動、編演文藝節目,緩解戰爭帶來的緊張。《新四軍軍歌》 《義勇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黃河母親》等革命歌曲的傳唱,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凝聚了同志們的革命力量。孫笑娥是淮海軍分區文藝大隊的一名文藝兵,每次戰斗結束后,都會和戰友深入一線進行慰問演出,減輕同志們的作戰壓力,提振和鼓舞士氣。
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新四軍女戰士們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用鮮血和生命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她們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在最美好的年華浴血奮戰,讓自己的青春在戰火中燃燒。她們的崇高精神和可貴品格,將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本欄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