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茜 孫靜
抗日戰爭時期,在蘇皖兩省的交界處,有一塊特殊的地域,就是揚州西北山區。它位于長江以北,古運河以西,西接安徽天長,北抵高郵湖,俗稱“揚州西北鄉”。該地區為丘陵地帶,最高處甘泉山也不過百米。
民國時期,這里土地貧瘠、災荒連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地有個民謠:“甘泉山,甘泉山,十年倒有九年干,多少人家賣兒女,多少人家去逃荒。”日本侵略者占領揚州后,廣大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揚州西北鄉的抗日烽火不斷延綿,涌現出一個個抗日英雄豪杰,奏響了一曲曲英勇抗日的贊歌。
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就通過各種渠道,向這里的青年學生、愛國志士和廣大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1928年初,中共江蘇省委指派郭成昌、施道泉,到地處偏僻、古稱“七里半廟子”、現今的方巷鎮利民村一帶,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開展農民運動。8月,裔家集、甘泉山、楊壽壩、十五里塘等地6個黨支部先后成立,發展黨員54人,活動范圍為南北13個集的19個莊,方圓90里。這也是揚州農村第一批黨組織。從此,西北鄉人民有了主心骨。西北區特別委員會成立后,郭成昌任區委書記,先后隸屬揚州特委和揚州臨時縣委領導。10月,中共揚州特委對西北鄉區委進行調整,西北鄉區委直屬揚州特委領導。
1932年秋,國民黨江都縣政府以所謂“掃除錢糧積弊”、“清理整頓田賦”為名,強制推行丈量田畝,意欲加重農民負擔;各級清查人員和貪官污吏又乘機敲詐勒索,搜刮民脂民膏,更激起廣大農民的不滿和反抗。9月18日下午,縣田賦清查員在揚州城東強行對農民索閱契串,激起瓜洲、揚子橋一帶農民聚眾反抗。他們至清查田賦辦事處,焚毀文卷、器具,打傷測量員、警衛等5人。縣長楊卓茂下鄉威嚇百姓,反遭農民圍攻,狼狽逃回城里。10月27日,吉家酒店、方家巷、黃玨橋、三里庵、西來庵等地爆發了大規模農民“反清賦”斗爭,先后有13000多人參加。他們焚毀鄉鎮長、地主豪紳的房屋10余所,收繳地主的槍支,提出“燒大戶、不完糧、不丈田”的口號,貼出“鏟除36鄉鎮、打倒國民黨”的標語,迫使國民黨政府于當年11月撤換了縣長。
1937年底,揚州淪陷,日本鬼子在西北鄉無惡不作,駐守在揚州城的2名日本兵奸淫婦女,引起當地群眾義憤,用鐵鍬、鋤頭將其砍死。事后,日偽在揚州偽警察局長的帶領下,到龍尾村報復性“掃蕩”,抓走百姓90多人,并動用400多日偽軍,在楊廟、楊壽、公道制造多起血腥慘案。日軍慘無人性的“三光”政策,激起了西北山區人民的奮力反抗,在揚州西北黨組織的領導下,抗日的烽火像干柴烈火一樣熊熊燃燒。
1938年2月,揚州愛國青年畢蔭堂、畢嵐嵐、陸勤等人成立縣民眾抗日同盟,總部設于方家巷(現裔家村所在地),分部設于瓜洲、漢河等地。他們印發《告民眾書》 《民抗行動綱領》等,宣傳抗日思想。而后,瓜洲分部以周尚武為首,多人投奔茅山抗日根據地參加新四軍。1938年3月下旬,楊廟以高梯為骨干,組織了一支抗日游擊隊。駐揚日軍一部向天長方向侵犯,楊廟、甘泉山兩地抗日游擊隊40多人在大官橋狙擊日軍,打傷敵人10人,打死1人。之后,楊廟游擊隊又在葫蘆山伏擊日軍,打死打傷多人。當年春,楊廟游擊隊員孔慶圣、趙唐堯用手槍打死一個下鄉找“花姑娘”的日軍??谷辗榛鹪谖鞅鄙絽^燎原。
愛國志士陳文,安徽省郎溪人,1928年參加當地農民暴動失敗后,于1937年底在公道橋柏樹建立“抗日義勇團”。次年3月開始,陳文義勇團與偽軍在瓦窯鋪、鳳凰橋、盤古山、揚邵公路以及昭關壩等地多次戰斗,不斷打擊敵人,戰果輝煌,使日偽聞風膽寒。到1939年春,陳文部隊發展到3000多人,開辟了揚州、江都(今揚州西北鄉)、天長、高郵、金湖等地方圓500余里的抗日游擊區。根據陳文的提議,中共蘇北工委派呂振中等人去陳文部隊辦訓練班,整頓軍隊、提高素質。經陳文同意,中共蘇北工委在陳部發展黨員,秘密建立黨支部,開展黨的活動,使抗日義勇軍戰斗力顯著提高。
在兩年時間內,陳文義勇團開展大小戰斗百余次,消滅日軍近百人、偽軍數百人,有力打擊了日偽軍。特別是公道橋頭伏擊戰,打死日軍20多人、打傷30多人;江都韶關和揚天公路阻擊戰,使高郵、寶應和安徽天長等地的淪陷推遲了兩個多月;夜襲揚州西郊機場,消滅日軍一個守衛班,燒毀一個油庫,炸毀敵機4架,讓揚州西郊成為抗日史上第二個“陽明堡”,受到新四軍領導的高度夸獎。
1939年9月,陳文義勇團在蔣壩遭國民黨韓德勤89軍突襲,部隊被打散,陳文壯烈犧牲,時年37歲。1940年7月初,陳毅從江南登船北上,在郭村召開的新四軍千人干部大會上,動情地說,“陳文是皖南郎溪人,曾在家鄉鬧過農暴,很有愛國心,拉起抗日隊伍來,居然敢同日本鬼子面對面干了多次大仗,比韓德勤的部隊勇敢多了。他在高郵湖西建立起一塊根據地,還請新四軍派人去教導隊,這不是很有利于抗戰的好事嗎?可是,去年秋天,韓德勤突然派89軍將陳文部包圍,打了三天三夜。那時新四軍主力還沒有過江,無法增援。陳文部子彈打光了,他挺身而出,高喊要抓抓我、要殺殺我,與弟兄們無關。這位英雄就這樣被殺害了??上В上О。 痹泄蔡K北工委書記、建國后首任江蘇省省長惠浴宇為《邗江革命史料》專輯撰文時寫道:“陳文是一員猛將。他打仗很勇敢、抗日很堅決,在揚州西北鄉打了很多勝仗,深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陳文為抗日、為人民而犧牲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陳文將永遠活在邗江人民、蘇皖人民的心中。
1939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命陶勇、梅嘉生先后率蘇皖支隊至高郵湖西(即揚州西北山區),與五支隊會合,開辟淮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在揚州西北山區建立我黨領導的湖西辦事處,管轄范圍為江都縣的八、九兩個區,以陳集(儀征縣)為依托,過揚天公路,直達公道、菱塘(高郵縣)、秦楠(天長縣),屬縣級建制。該辦事處成立不久,在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下被迫西撤。同年夏,湖西辦事處并入儀征縣。
1942年春,中共津浦路東區黨委為了重新開辟湖西抗日根據地,派敵工部長余紀一以督導員的名義來湖西開展工作。余紀一堅決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運用“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在湖西地區開展艱苦卓絕的斗爭。同時,路東區黨委決定成立中共湖西工委,余紀一為書記。他通過統戰工作,聯絡地方實力派,改造幫會,發展進步力量,組織近千人的隊伍,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打開了湖西抗日新局面,為粟裕著名的“東進序曲”和西部半塔保衛戰作出了貢獻。
1942年中,湖西工委兩次派員到盱眙舊鋪新四軍二師師部匯報工作,受到師長張云逸、淮南行署負責人方毅、汪道涵的熱情接待。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淮南行署領導要求他們發動群眾減租減息,重視統戰工作,擴大地方武裝,運用游擊戰,狠狠打擊日偽軍。
當年秋,甘泉地區偽九鄉自衛團團長郭永泉投靠日軍,參加反共活動。工委領導的湖西便衣隊在方家巷張莊西抓獲了郭永泉,將他的部隊全部繳了械,擴大了湖西地方武裝。湖西便衣隊發揮游擊戰的特點,機動靈活,四處出擊,重點突破,夜襲蔣王廟的自衛團團部,并在廟山活捉小股下鄉的日軍,鏟除廟山、楊壽壩等地的小股土匪,讓湖西地區真正成為抗日根據地,有力打擊了日偽軍,更成為新四軍東進西征的橋梁。
1943年2月,華中局決定撤銷路東、路西兩區黨委,統一成立中共淮南蘇皖邊區委員會,下轄路東、路西兩個地委?;茨蠀^黨委決定將湖西辦事處和水南辦事處合并,建立甘泉縣。當月,甘泉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司徒廟下巫莊成立,同時組建甘泉支隊,由胡煒擔任縣委書記,兼任甘泉支隊司令員、政委。至年底,甘泉縣下轄陳集、古井、大儀等9個區。
1942年底,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奉命從蘇北鹽阜地區轉移到淮南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月抵達駐地黃花塘。同時,江蘇省委機關也陸續從上海轉移至盱眙地區。為了掌握揚州、鎮江等地日偽情報,新四軍軍部派二科參謀許秀石帶電臺到楊家廟設立情報站,同時設立從上海經六合、儀征、瓜洲的三條交通線,瓜洲一時成為“三通(通聯、通匯、通郵)”重要的聯絡點,這條秘密聯絡線也成為路程最短、最安全、傳遞情報最多的路線,許多新四軍重要領導人都是從這兒經過。


甘泉縣建立后,極大地提振了廣大群眾的抗日士氣,共產黨、新四軍的影響也深入人心。群眾要求擴大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大批愛國青年、教育工作者、進步學生要求參加新四軍,出現“妻子送郎、父母送兒”參軍的新高潮。僅半年多時間,當地就有1200多名青年參軍,600多人輸送到新四軍二師四旅,其余擴充到地方部隊。甘泉支隊有6個正規連,每個連有100人以上的建制;各區隊也達到40~50人,縣支隊共有1500余人,抗日武裝力量得到很大加強。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日寇已經預感到末日不遠了,把很多據點的日偽軍撤回到揚州。縣委得到情報后,決定派一個主力連及民兵武裝,在甘泉山南邊的青紗帳設伏,打一場伏擊戰。第二天下午三點多鐘,偵察員報告日偽軍100多人正向甘泉山開來。過了甘泉山龍王廟,已隱約可見日偽軍隊伍稀稀拉拉地慢行,埋伏在玉米地、高粱地的甘泉支隊和民兵突然槍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花。不到一小時,100多日偽軍除被打死10多人外,其余全部繳槍投降。這就是甘泉山南伏擊戰。
1945年8月初,汪偽政權面臨垮臺之際,其專機中校飛行教官周致和、黃哲夫等6人,在粟裕司令員的親自指揮、甘泉縣委書記程明的具體安排下,于20日駕駛汪偽“建國號”專機從揚州西郊機場起義,飛往延安。朱德總司令等中共領導到機場迎接,并宴請起義人員,毛主席還專門為“820”專機起義擬了兩封電文,給予高度贊揚。后來,偽空軍少將白景豐等17人及家屬,分兩批從楊廟到達新四軍軍部。此舉震驚了日偽政府,動搖了日偽軍心,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揚州西北鄉,雖然區劃不斷調整,原湖西辦事處和甘泉縣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民主政權已不復存在,但當地人民繼續為全民族的解放,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決心沒有停息。揚州西北鄉人民百折不撓、反抗侵略、甘于奉獻的精神永載史冊,這些英雄永遠值得后人懷念敬佩。
新中國成立后,揚州西北鄉大部分地域在邗江區(縣)境內。區(縣)委、政府十分重視這份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國共產黨邗江地方史》 《邗江革命史料》 《邗江縣志》 《新四軍在方巷》 《傳奇將軍》等10多部歷史著作。許多革命故事、英雄人物成為黨團員受教育的重要內容,成為地方文藝工作者的說唱素材,還有作為黨風黨紀教育的生動教材,使廣大黨員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
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邗江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挖掘、搶救了一大批紅色資源,建成一批黨史館、紀念館、文化館。公道鎮在鎮上建成了抗日義勇軍團長“陳文廣場”,在英雄縣長許言希犧牲地、公道鎮西邊修復了“許言希墓園”;在創建西北鄉第一黨支部所在地方巷鎮利民村建成了“北山黨史館”、“北山革命文化館”;在方巷鎮老街建成“張愛萍在方巷史料陳列館”,去年還進行了擴建和提升;在黃玨裔家古街為抗擊敵偽、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好區長修整了“房叔庭故居”;在方巷鎮沿湖村建成了“揚州漁文化博覽園”;在古鎮瓜州建成“邗江青少年教育基地”……
邗江在潤揚長江大橋旁建成“潤揚濕地公園”后,又在公道、揚壽、方巷三鎮聯結的一片古已有之的濕地——北湖,以先賢焦循、阮元的業績,打造了“北湖濕地公園”,去年已通過國家級驗收,今年4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今后設想結合傳奇將軍陳文等烈士的英雄事跡,建“揚州北山紅色文化園”、“新四軍廉政教育館”;在邵伯湖西岸沿湖村粟裕將軍當年渡船上岸的碼頭,修建“邵伯湖渡口紀念碑”,還對粟裕將軍當年經過的“粟裕橋”進行修復;在瓜州鎮準備籌建“瓜州三通紀念館”等,以示教育后人。
邗江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紅色資源的利用,這些紀念館、紀念園已成為黨史黨紀教育的好基地,每年清明節和其他節假日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去瞻仰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紅色文化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使邗江人民賡續紅色血脈,更好地譜寫邗江新篇章?,F在全區工農業生產飛躍發展,社會事業突飛猛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邗江也多次被評為全國百強(縣)區,去年還被評為全國百強區進位24位。今后的邗江必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