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知足和知止,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
看過一則小故事:一位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在海拔8000米處漸感體力不支,就停了下來。有人為他惋惜:為什么不再堅持一下?離登頂只有幾百米。他回答:“不,我最清楚8000米海拔是我的極限,我一點都不感到遺憾。”
試想,若他繼續(xù)攀登,或許能到達山頂,但也可能葬身于冰雪之中。失去生命談成功,有什么意義?干事創(chuàng)業(yè),需要積極進取、知難而上的精神,但這絕不是建立在不顧自身實際、冒失冒進上。任何事物都有極限,不是每個人都能突破。“知止”,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里停、何時停,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和遠見?
西晉名臣山濤酒量很大,但他規(guī)定自己飲酒以八斗為限,絕不多喝。一次,晉武帝給他偷偷加了一些。誰料山濤喝到八斗,就恭敬地放下酒杯,再也不喝了。晉武帝感慨道,如此有度之人,做事斷無胡作非為之理,讓這樣的人當官才最放心啊。
隋朝大儒王通說:“大智知止,小智惟謀。”知止不是教人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而是要讓自己春風得意時,能急流勇退;在利益面前,讓一些給別人,留一些遺憾又何妨。
現(xiàn)實生活中,不懂得“知止”的大有人在。有的人恃才自傲,遭人忌妒;有的人天天炫耀,引來災禍;有的企業(yè)有了一定實力后,盲目擴張兼并,結果倒閉破產(chǎn);一些大權獨攬的人,面對名利,私欲膨脹,最后的結果往往是身敗名裂……
飯要七分飽,話留三分好,為人處世也是如此,該停的一定要停,該止的一定要止。
知止是一種智慧,給人一種警示、一個尺度。
知止而為,行止有度,才能成功、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