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光
2022年3月,受輸入性疫情影響,上海新冠疫情爆發,號稱“北上海”的南通也被波及,不時有陽性或無癥狀感染者被檢測出。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為了與病毒搶時間,早日實現動態清零,南通根據當地疫情的實際情況,實行三級管理,居民小區被分為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
進入4月以來,我一直生活在防范區內,雖沒有封控區足不出戶的限制,但要求盡可能蝸居家中,不可隨意出小區溜達,除非每兩天一次的外出采購。
一天到晚宅家,我除了忙家務,就是看書,或與電腦屏幕為伴,老眼昏花、腰酸背痛。于是,適當下樓活動活動筋骨。戴好口罩、不與他人扎堆,按照這些要求,我散步時基本“獨來獨往”,偶有交流,也至少保持2米以上距離。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入職南通,至今已40年。耳聞目睹易家橋新村的前世今生,只不過一直忙于上班,蝸居其一隅,浮于淺表,知之甚少。退休后,依舊忙忙碌碌,深層次、零距離觀察體悟這個老城區的繁華之地,也成奢望了。
誰不說俺家鄉好?我居住的小區與曾聲名遠播的易家橋壹號院僅一河之隔。該小區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在2020年崇川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中,易家橋新村44~57號樓進入首批改造名單。區政府對這片區域進行了完善房屋設施、整潔居住環境、優化配套服務等五大類35小項的全方位立體化改造。
如今,改造后的小區道路寬闊、綠化錯落有致、停車位整齊劃一、墻體修葺一新、曬衣架統一標準……變得井然有序。改造后小區重新起名為“易家橋壹號院”,從過去的“臟亂差”變身為現在的“白美凈”,儼然成了一個有著濃郁“民國風”的“網紅小院”。
我漫步其間,總有一種如畫般的感覺,心情舒暢,忍不住拍照留念。某日來到易家橋壹號院八廠社區黨群服務一號站,站在其西側,但見小河邊樹木花草生機盎然,曲徑通幽,儼然小公園一座!要不是親臨其境,根本感受不到其美,我趕緊拍照,發送給“南漂”的老伴分享。晚上視頻聊天時,老伴居然問我:這是在哪個公園?
還有一張,我站在小區南門被封堵的橋頭向西拍攝,東西向南川河兩側,右邊是墻面簇新的居民樓,左側是新改造的虹橋路公交站臺。河中碧波蕩漾,岸邊柳條飄拂,美不勝收。只可惜,疫情下的馬路上沒了往日的車水馬龍,冷清了許多。倒是遠在布村的兒子眼尖,放大照片后驚呼,怎么與封控中的上海馬路場景相似?
整治一新的易家橋環河,可以說是新村另一張靚麗名片。我散步最多的地方,是新村環河——易家橋南河與北河。一天傍晚,我沿著易家橋市場橋的游步道從東向西,在158棟附近,小河右拐向北,舉目遠望,一座小洋樓橫亙河上,青磚白縫,美輪美奐,要不是墻面上5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易家橋泵站,有誰知道它與排污有關。以往,它肩負著為易家橋環河排污的重任。現如今雨污分流,它依舊肩負著排水功能,流水不腐。這里活躍著一支“易家橋環河衛士隊”,定期開展巡河工作。如今河水清清,沿岸單位和居民享受到了治水紅利,這是政府治理和街坊、網格居民參與治理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防范區”內,隔三岔五地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公告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傳播,做到應檢盡檢。有一天,檢測時間與往日不一樣,安排從早上5點半開始,為怕有人搞不清,社區志愿者手持小喇叭,流動持續廣播。參與核酸檢測的“大白”、“小藍”們,舍小家為大家,辛苦異常。人們根據防疫要求,排長隊自覺間隔2米。為照顧高齡老人,小區還另辟綠色通道,對那些臥床不起的病人,“大白”們則登門檢測。看到這些動人場景,我就直接拍下,并把這些場景傳遞給遠方的親友。
剛開始時,憑社區發放的采購卡,我們小區的每戶人家可隔天派一人外出采購,兩點一線,速去速回。4月17日起,為照顧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改為憑“崇川區核酸檢測卡”出入采購場所。說實在話,新村內八廠街、易家橋街的路邊攤有的是,價格也貴不了多少,我就地取材,也就不去“軋鬧猛”了。
疫情雖然隔開了我們與外界的接觸,但隔離不了愛。從3月31日全市公交車停運至今,已有二十多天。居家生活讓我跟外界的親朋好友,以及同在“防范區”的鄰里、志愿者們的心,貼得更近了。
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回歸到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幸福生活。這一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