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然,徐 欣,劉 軒,姜文超,戴美想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2)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資源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綜合性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是高技術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江蘇近年來充分發揮海陸統籌、江海聯動作用,集聚行業資源和成果,不斷鞏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歷來是江蘇優勢產業?!笆濉逼陂g,為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推動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發展,2018年江蘇省政府發文將其列為加快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為“十四五”時期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實現躍升奠定堅實基礎。本文對江蘇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基本情況及優勢、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現狀及不足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十四五”期間相關產業發展對策。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現了從大向強的跨越式發展。江蘇是我國第一造船大省,也是重要的海工裝備產業基地之一,研發、設計、建造、維修、配套及服務等產業體系趨于完善,產業國際地位和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笆濉逼陂g,江蘇高技術船舶和海工產品總產值占全國市場份額超過1/3,2020年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62.4%,形成了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遠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
為加快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大到強轉變,江蘇從省級層面到沿海、沿江各市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重點開展海工裝備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形成政策疊加效應與省市聯動效應,不斷引導行業發展。
省級層面:江蘇省政府2018年和2020年陸續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和《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重點培育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發展海工裝備等50條產業鏈,促進高技術船舶等10條產業鏈實現卓越提升;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6年發布了《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省內各地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南通市政府在2009年印發了《南通市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2009—2011)年》,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加快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高配套率的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裝備“千億級”產業板塊,實施“三高一大”基地工程,打造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裝備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泰州市2016年印發《泰州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6年本)》,重點鼓勵和支持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等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揚州市2019年出臺《市政府關于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意見》,對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8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進行針對性政策扶持。鎮江市2021年7月印發了《鎮江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優化集聚2個船舶海工制造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全回轉拖輪、海工輔助船、新興海工裝備與結構件和海上風電樁基等。
作為國家和江蘇省高度重視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政策支持為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邁向高端化、核心領域自主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形成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船舶行業產業鏈中,上游產業包括原材料、船舶設計、船舶配套設施等,中游為船舶總裝制造,下游為航運、維修等船舶應用及服務環節。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較為復雜,主要分為裝備設計、裝備總裝建造和配套設備3大環節。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增值分配比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研發設計、高端裝備生產加工、工程裝備服務、基礎部件生產加工、原材料生產加工環節。我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呈現出一種混合式產業鏈,由設計研發、物資設備采購、生產制造、銷售經營、運輸及售后服務串聯而成,缺一不可,環環相扣,而提高每一個環節的附加值則是推動產業鏈發展的核心。
江蘇省高技術船舶產業鏈是實現卓越提升的10條產業鏈之一。全省現有造船企業近4 000家,其中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420多家,高技術船舶產業鏈基礎扎實,比較優勢突出。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產業關聯度高,目前已建立功能較齊全的上下游產業體系,見表1。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點企業,產業發展質量保持全國領先。

表1 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分布
“十三五”期間,江蘇在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領域加速核心技術攻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圍繞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產業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鼓勵和引導企業聯合高??蒲性核?,采用產學研合作模式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攻關和重大裝備研發,成效較為顯著,部分領域取得突破。據統計,2016—2020年,江蘇在海工裝備、高技術船舶關鍵設備和配套系統等行業細分領域共組織實施了15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投入省財政經費1.2億元,帶動社會總投入近26億元。其中:船舶配套設施行業,九力繩纜有限公司研發了輕質高強耐腐蝕深海定位用海工纜,用于石油勘探等海上作業大型平臺、海上工作船的運輸、系泊固定等;中船動力有限公司開展了船用大功率微引燃雙燃料發動機的研發及產業化,用于近海、江海聯運船舶主機、散貨船、成品油船等主流船舶的發電機組;在產業鏈中游船舶總裝制造領域,江蘇新揚子造船研發了世界首創油-散-化(OBO)組合兼裝船;江蘇省鎮江船廠(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了萬噸級全電力推進甲板運輸船。
江蘇省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主要分布在南通、泰州、揚州等地,目前已形成了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核心配套設備、研發服務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就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來看,對比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基礎和條件,生成機制基本分為政府推動型,政府、市場共同推動型和市場自發形成型3種。江蘇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發展在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的共同努力下穩步發展,屬于政府、市場共同推動型。江蘇省2017年12月印發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區一戰略產業”的意見》,重點支持每個高新區培育發展一個標識性特色戰略產業,在相關優勢領域形成重大原創成果。江蘇18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南通和鎮江以船舶與海工裝備為主導戰略新興產業,其中:南通以海工裝備制造業為主,鎮江以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為主導產業方向,江陰、揚州和泰州等地的國家高新區重點發展產業也涉及船舶與海工裝備領域產業鏈不同環節。
設計環節是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制造的核心。裝備制造的起點是設計,設計環節在明確制造目的的基礎上對整體及局部進行綜合規劃,特別是核心部件的功能、原理、實現方式、裝置的配合和連接等。海外企業對核心技術的封鎖主要集中在設計方面。江蘇省目前擁有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江蘇省船舶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蘇省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中心、江蘇科技大學船舶先進設計制造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等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設計領域的研發機構,重點在數字化仿真設計系統、船舶海工試驗水池、增材制造設施等專業科研條件設施的建設和共享,整合協同社會資源開展專題攻關。
江蘇擁有一批競爭力強、行業影響力大、擁有自主技術的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已形成南通、泰州、揚州、鎮江四大船舶與海工裝備生產集群。南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船舶制造、海工裝備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的1/10、1/4左右。泰州的核心造船企業有3家:江蘇新世紀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國內貿易部口岸船舶工業公司和江蘇東方造船公司,其中新世紀造船公司是行業領軍企業。無錫的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其子公司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列入江蘇省2020年百強創新型企業。中船澄西修造有限公司的產品覆蓋三大主流船型和特種船市場,自主研發的4萬t自卸船已經順利下水。除此之外,無錫還擁有江蘇華西村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無錫市東舟船舶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江陰市黃山船舶配件有限公司等一批行業“小巨頭”企業。
江蘇船舶及海工裝備配套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以鎮江、揚州為代表的沿江城市。鎮江打造船舶及海工配套產業研發創新基地,致力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形成以江蘇省鎮江船廠集團、中船動力有限公司、鎮江船舶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為代表的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產業,船用中低速柴油機、導航控制系統、配電系統、導流罩等主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揚州形成了以高郵、寶應、開發區為主的船用電纜、舾裝件、船舶電子等船舶配套產品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產業鏈明顯增粗拉長,以中船重工723研究所為重點,研制開發生產各類船用雷達設備,推動民品技術轉換。其中,中航寶勝海洋工程電纜有限公司交付了全球首根220 kV海底光電復合纜,該產品突破了我國大長度海纜生產技術瓶頸;九力繩纜有限公司與東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出深海繩纜,應用在多個國家重點工程。
總體來看,雖然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獲得了較快發展,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很多關鍵性的問題還有待于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破解。
(1)在船舶與海工設計環節,大型綜合性專業設計研發機構較為欠缺,缺乏主流裝備設計能力,基礎共性技術水平偏低,新型高端裝備設計仍是空白,缺乏國家級船舶海工相關重點實驗室、檢測機構等公共服務平臺。
(2)在生產領域,生產計劃性及綜合管理水平還有較大進步空間,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總承包能力不強,工程化管理水平離國際水平差距依然不小。
(3)在配套領域,系統集成能力不強,缺乏船舶配套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自主開發的船用設備缺乏全球維修服務網。
“十四五”期間,圍繞海洋強省建設,綜合考慮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基礎和潛力,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1)設立省級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科技專項。針對全省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需求,進一步加大對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在海洋工程及裝備、高技術船舶等相關產業鏈上下游領域,加強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
(2)創建標志性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領域研發機構。為進一步提升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議整合省內涉??平藤Y源,譬如:在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內設立省海洋產業技術研究所,推動沿海地區有效集聚科研人才、團隊;在省內已有研發機構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圍繞高技術船舶和海工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應用技術、產業化技術開展攻關,提升高技術船舶和海工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整合涉海高校院所科教資源,聯合創建海洋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加強海洋學科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3)加大沿海沿江城市和地區引才留才力度。沿海三市受制于經濟、區位、交通等因素,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存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等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沿海沿江地區包括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在內的涉海領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建議在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等方面,加大對沿海沿江地區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引進政策上有所創新、人才激勵措施上有所突破,強化政策落實力度、優化工作環境、完善生活配套,有效推動各層次人才來沿海沿江地區創新創業。
產業鏈上下游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是提高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因素。作為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的船舶及海工裝備產業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領域,需著力提高研發設計制造能力,特別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引發船舶及海工裝備產業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及供應鏈中斷等問題,“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面臨嚴峻的宏觀形勢。因此,我省相關產業集群發展需用好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類支持政策,把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著力點,通過設立科技專項、創建研發機構等方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鏈合作,提升國內配套企業市場份額,優化內部資源整合,共同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