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安徽杜氏刻銅藝術有限公司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杜氏刻銅,它首先是藝術品,然后便是其附有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刻銅藝術創作出來的作品讓人們欣賞的不僅僅是創作者的刀刻技藝水準,更多的是領略這技藝之上的文化承載與藝術內涵。借此,我們來探究刻銅的創作題材。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中國,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連夜趕赴武漢,應對這場疫情,頂著種種壓力,提出建議“封城”,這樣把病毒隔離在了武漢市,沒有遍布全國,切斷了傳播途徑。剩下的就是白衣天使們沒晝沒夜的與病毒做抗爭,在黨與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疫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陳薇少將,他們應該被歌頌,被紀念,更應該被載入史冊。如果以時間為介質的話,現行的時間,便是百年后的歷史。而我們的英雄們所取得的這次成功除了文字的記載之外,藝術承載也是至關重要的。用刻銅藝術來保留住他們的光輝時刻,承載他們的豐功偉績,來紀念他們為我們國家,為人民所做的貢獻,讓后世都知道這段歷史,這段史實,以弘揚英雄就該被歌頌,被崇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扮娔仙?、李蘭娟、陳薇、李文亮等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筆者用手中的刻刀將這些英雄的形象刻畫出來,把他們的無私無畏的英雄氣概展示出來,以鼓勵人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可以更好的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堅決戰勝疫情。這也正是手工藝者致敬英雄、抒發自身對于國家熱愛的表達方式。
為英雄刻像,不是筆者的一時沖動,要用藝術的形式,歌頌這些不顧個人安危、冒著風險沖在一線的英雄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于作品的設計。筆者在為鐘南山院士等英雄刻銅制像時,反復構思,認真斟酌,既考慮到作品應具有的時代性,又力求反映出抗疫英雄們的堅定信念和高貴品格等精神內涵。筆者先是查閱了相關資料,對人物的成長經歷、抗疫事跡乃至言語觀點、舉止神態等,先做到了然于心。從而找到創作的切入點、定下了基本思路。隨后,又在網絡上反復比對,選出最能符合抗疫英雄職業特征和英雄形象的照片,然后才正式進入創作。
創作的第一步便是繪制刻銅草圖,每一個人的草圖都一遍一遍又一遍,數十次易其稿,力求突出最能表現人物狀態的細節,反復推敲后才定稿。僅在繪制鐘南山的形象時,草稿就畫了一大撂,直到筆者自己滿意為止。最后,筆者選定的是鐘南山院士身著白大褂凝神思索的照片。在材質上,選用的是優質白銅板,光潔如銀,是最適合創作人物肖像的載體。
刻制一幅作品費時費工,要精雕細刻,線條之間要做到銜接自然。筆者廢寢忘食,連續奮戰了二十多天,運用寫實手法,在長30公分、寬40公分的白銅板上,一錘一鑿,精雕細刻,連續創作出《鐘南山院士》、《抗疫女將軍陳薇》、《李蘭娟院士》、《抗疫英雄李文亮》等刻銅肖像,再現了英雄們在抗擊疫情中的時代風貌和無畏精神。這些作品線條細膩,剛毅中透著柔和,既有刻銅作品的大氣厚重,又有傳統手法的精美純凈。
刻刀留痕寄深情,鐵錘丁當奏心聲。只有心靈的不斷撞擊,才會創作出精品力作?!扮娔仙健⒗钐m娟、陳薇、李文亮等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后人應當學習的榜樣。筆者以刻刀為筆,以銅板為紙,付諸真情,讓新時代的英雄人物定格于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之中,向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的英雄們致敬之余,也為后世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更多參考依據的可能。

《民族魂》
現在大家基本上都能吃得飽,吃得好,穿得暖,這全要歸功于黨和國家的領導,方針政策得當,方向明確,僅用了30年就走了國外幾百年的經歷,追上他們的步伐,實現了全面小康的社會,這在社會發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存在。對于藝術創作者而言這就是最好的創作題材。
作為手工藝人,除了手藝在身之外,更應該有家國情懷。如同古代的文人巨匠一般,系家國、民族命運于一身,或悲壯或慷慨,令歷史在詩詞歌賦中有據可循。筆者憑著對刻銅藝術的熱愛和對國家時政的關懷,刻苦鉆研技藝,用心創作精品,使得這項銅上行筆的絕技可以在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得以更好的延續。杜氏刻銅是以白銅、黃銅為主要材料,通過選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銅材平面鐫刻成圖的手工藝技法,其刻銅工藝上借鑒、吸收了傳統竹刻、鑲刻、篆刻的技法。筆者的刻銅創作,就是在鐵錘敲鋼刀中呈現著“鬼斧神工”的技藝。筆者就在傾心敲擊銅板聲中,傾情演繹著對杜氏刻銅技藝的堅守與傳承。其作品也記錄著我們國家的變化、民族文化的振興、將現代手工技藝推向更高的水平。讓后世從其作品中可以找到這個時代的痕跡,考證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現在的太平盛世,是先輩們前仆后繼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的豐功偉績不能就因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埋沒,也不能僅僅就靠著學校的課本知識教育給下一代,更應該在藝術品上留下他們的豐功偉績和足跡??姑涝切轮袊闪⒁詠泶虻牡谝粓鰬馉?,也是最悲慘的一場,志愿者們用血肉之軀擋住了美國的狼子野心,粉碎了他們試圖占領朝鮮,進而控制中國的美夢?!堕L津湖》這部電影基本還原了戰爭的局面,也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嚴寒的客觀環境,志愿者們連棉衣都沒有,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打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戰役,最終我們戰勝了,志愿者那句“這場仗我們不打,就得由我們的后代來打”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他們為了現在的我們付出了鮮活的生命,為了國家的未來將其生命定格于雪山之中,我們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將他們淡忘。藝術品在很大程度上更應該承載他們的故事,用英烈的精神賦予藝術作品更多的文化內涵,在技藝傳承的同時,譜寫歷史的篇章,做到勤于技藝、精于靈魂。那場戰爭,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冰雕連”,時刻做著準備沖鋒的姿勢,這些可愛的人守住了我們的疆土,卻永遠的留在了那里。從武器裝備上來講,我們不如美軍,但是論保家衛國之心,為祖國獻身的精神,卻是他們無法相比的。先烈的這種精神意志最應該是手工藝品應該承載與展現的。以革命先烈的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記錄的是不僅僅是歷史,是事實,更是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延續。筆者創作的《民族魂》等抗戰主題系列刻銅作品就是最好的詮釋。

《鐘南山院士》

《長征》

《抗疫女將軍陳薇》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作為一名民間手工藝人,筆者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情感,并提醒后人,勿忘歷史。于是筆者便創作了刻銅作品《民族魂》。作品長1.5米、高0.6米,重達50斤左右,涉及的人物形象達130多個。筆者根據刻銅工藝的特點,結合傳統繪畫的方式,利用素描藝術的明暗關系,在祖國大好河山的背景中,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御外辱的抗日戰爭畫面,突出體現了抗日戰爭時期,來自不同黨派、不同民族的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互相團結、一致對外,戰士們頑強抵抗、奮勇向前的民族精神,從而展示出中國的民族魂。
刻銅藝術創作之前首先要創作繪畫,這件作品僅繪畫階段就六易其稿。這是筆者創作的規模最大的一件作品。在這幅作品中,人物眾多,表情各異,刻畫之細膩幾乎已經達到“工筆”的地步,創作難度也很大。由于尺幅較大,筆者在創作時得把胳膊伸長到極限,每刻兩刀就需要休息片刻,筆者歷時5個多月,才完成了《民族魂》這幅作品。
在作品《民族魂》上,有一篇祭文,四字一句,概括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以及遭受外寇欺侮、八年抗戰終于贏得勝利的艱辛歷程,以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奮發圖強。筆者因為飽含創作的激情和內心深處對于祖國的那份熱愛之情,在撰寫這篇祭文時,幾乎是一氣呵成。
《民族魂》不僅僅是刻畫了歷史,承載了史實,呈現了藝術家的高超技藝,更多承載的是創作者的家國情懷。一畫一筆猶勝書法,一刀一刻入銅三分。以刀為筆、以銅為紙,經過刻銅藝人的敲敲打打、千鏨萬刻,在銅器上鐫刻出一幅幅精妙的詩、書、畫。如此復雜的工藝過程,三言兩語闡述不全其精髓,而這也正是“杜氏刻銅”的魅力所在。
杜氏刻銅發源于阜陽市潁東區,從側面反映了阜陽市地方文化的特色與成就,記錄了社會生活,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人言: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用手中的刻刀為家鄉做點事情,是筆者一直以來的愿望。筆者利用自己的刻銅技藝將自己的家鄉——阜陽的歷史文化呈現在作品里,將這里的風土人情、歷史風貌刻印其中,讓自己創作的藝術品來承載家鄉的文化,家鄉的歷史,留下家鄉的美。因此,才有了作品《潁州古韻》的出現。《潁州古韻》描繪的便是北宋時期順昌城(阜陽舊稱)的繁榮街景,其工藝刀法清新脫俗,作品氣韻婉麗;線條流暢,瀟灑俊逸,景物刻畫惟妙惟肖、人物畫面栩栩如生。令鑒賞者有觀其作品,猶到潁州之感。
隨著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在逐漸發生著改變,致使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傳統手工藝。一方面,傳統手藝的學習和繼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想要在手工技藝上有一番作為,沒有幾年的積淀是遠遠不夠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現代年輕人在從業選擇時不愿意做父輩的老本行。另一方面,這些手工藝術在起初的收入普遍偏低,不能給從業者帶去最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許多年輕人寧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意靜心踏實地去學習老一輩留下的手藝。這就使得很多傳統手藝瀕臨失傳的困境,杜氏刻銅也不例外。

《李蘭娟院士》
杜氏刻銅技藝首先需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然后才是雕刻技藝,相對而言,其制作難度更大,技術方面又要求極為精湛,如果不花費較多的時間精力去領悟和實踐,是很難達到創作所需的精煉程度的。筆者堅守行業數十年如一日,才有今日之成就。筆者始終認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并一直致力于刻銅藝術的傳播與傳承。筆者認為,在傳承上可以與美術相關的院校合作,大力宣揚刻銅技藝,以及所承載的愛國情懷;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很愛國,對國家的崇敬與敬意無比空前的高,這樣與年輕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容易讓他們接受這枯燥的技藝鍛煉,而不是選擇浮躁的經濟環境中去。再有就是希望相關單位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保護,對相關手工藝人多一些關注,這樣可以留住一些愿意從事刻銅技藝的年輕人,以保障這門手藝順利的傳承。另一方面,現今互聯網社會,媒體傳播途徑多樣,筆者建議把制作刻銅的過程拍成視頻,剪輯制作,把最精彩最有內涵深意的重點刻畫,這樣通過大平臺發布、宣傳,讓那些對傳統手工藝術感興趣的年輕人可以有機會更深入的了解杜氏刻銅,從而引導年輕人加入藝術傳承的行列列。利用數字化傳播的方式擴大宣傳力度,可以讓人們更加充分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使其更好的得到傳承和保護。
總結: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民間手工藝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有對手工藝產業進行全面保護,以特色延續他們的生命力,才能使其能在新形勢下努力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杜氏刻銅是當地人智慧的結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想要更好的傳承,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基礎,題材的創新才是藝術傳承的關鍵所在。在創作的道路上筆者一直敢于求新求變,用自己特有的創作方式延續著杜氏刻銅的生命與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