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尖措 黃南州梵心雕龍熱貢工藝品有限公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通過先輩們的智慧所創造出的藝術、技藝、語言、文字、風俗、哲學、道德等一些習慣以及技能,是為歷史文化中存在過的,不可磨滅的部分。然而當下很多人對于為何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是處于一個模糊不清的狀態的。由于當下各種文化的層出不窮,西方文化也不斷融入,在這些文化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承載者民族文化和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巨大的衰退甚至是消失的風險,這直接導致了民族精神的統一性,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的保護迫在眉睫。當下隨著國家的高度重視,對非遺工作的大力推進下,我國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得到了弘揚和傳承,并且在“活態”傳承實施下,現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在這一保護過程中依然還有許多問題等待著文化工作者去尋找對策解決。

扎西尖措與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巴特爾
據筆者調查,目前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實施的保護方式有著見效快,用時短且效果顯著的優勢。但是,由于當下保護的方式體現出了一個特點,往往都是采取主動進行的保護方式,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處于被動的接受,雖然有著一些優點,但是對于其本身而言則是缺乏注重的。
雖然近年國家和政府都在不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但是對于地方而言,特別是縣級及以下的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的投資力度是達不到的,地方財政困難,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導致了當下部分非遺保護項目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
據筆者調查,當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往往都是通過各級文化部門負責進行的,然而各級文化部門并非只有保護非遺文化這一項工作,所以可以說對于其的保護工作是沒有一個專門負責的機構的,這樣一來同時也導致了沒有專人進行負責,各級文化部門所負責這一板塊的工作人員也不只是負責這一板塊的工作,對其的保護也就缺乏一定的知識,并且針對專業知識文化不足的這一問題,也很少甚至是沒有相關培訓的。

泰國領導給扎西尖措贈送紀念品

扎西尖措 教學
據調查,當下各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保障傳承人的權力前提下,給傳承人規定了一定的傳承義務,其中最直觀的就是規定了傳承人需要收授徒弟。筆者作為非遺傳承人在發揚和傳承熱貢藝術唐卡生涯中,39年來如一日,親自培養了528名熱貢唐卡藝人,其中:已出師358人,正在培養和傳承的170人;其中貧困人口為72人,他的學徒遍布全國,中央美院、山東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畢業生都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為熱貢藝術傳承及推介作出了卓著貢獻,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但是對于師徒傳承這一方面往往存在兩大方面的顯著問題:一方面是傳承人本人不盡責,導致現行選擇接受傳承的傳承人本身需要學到的技藝,得不到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傳承傳統技藝是非常辛苦的,需要現行傳承人本身對于傳統技藝的愛好,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下,當下大部分青年都不夠具備吃苦精神,且對于傳統技藝的學習往往要求靜心,而當下青年可以說大部分都存在心浮氣躁的問題,及時對傳統技藝有所愛好,往往還會出現無法堅持的問題,所以當下非遺技藝的傳承可以說正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狀態。
當下,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可以說尚在一個起步的階段,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時尚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新生的文化更是層出不窮。而新鮮的文化往往能夠給人帶來一定的新鮮感,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劣勢,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加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度和認同度不足,使得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與威脅。

扎西尖措 教學 (2)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本身的發展主動性上出發,首先需要激活其技藝本身主動發展,主動生存的活力,使其本身發現自我生存的價值。筆者12歲拜唐卡藝術大師久美曲宗(系九世班禪畫師)為師,跟隨師父到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西藏、四川等地幾十所寺院作畫十余年,掌握了全部傳統繪畫程序和方法要領,從此,繪畫基礎得到了提高和加強,筆者的度量經白描圖技藝在熱貢唐卡行業中聲譽旺盛,成為熱貢地區很多藝人臨摹的范本,成為熱貢地區普遍公認的“唐卡王”之稱。創作了大量重要的唐卡作品,包括修復青海塔爾寺壁畫唐卡500余幅,在山西五臺山創作壁畫唐卡400余幅。所以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引入一定的市場機制中,使其本身感受到市場競爭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藝這一項目進入一個活態傳承。
通過調查資料我發現,我國相關部門與政府每年都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資金投入,雖然看起來資源巨大,但是我國作為上下5000年文化大國,傳統技藝當然也多得數不勝數,所以資金依然杯水車薪。但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展肯定是要擴大資金投入的,并且非遺技藝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也依仗著隨著資金的投入達到保護機構和措施的完善。所以說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渠道也尤為重要,因而更加要宣傳帶動社會人士,企業,政府對其的支持。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方法、手段是否專業尤為重要,因而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建立專業的人員設施,并且定期進行非遺技藝保護工作的相關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此一來可以使得我國對非遺技藝的保護的工作上,發掘上得到更有效的開展,使得非遺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
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的存在與傳承本身就是一個活態的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主要分為社會傳承方式、家傳式、主流文化經收集整理在返回式三種傳承方式,而非遺技藝則屬于社會傳承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政府的支持在其中則起到了主導式的傳承作用,根據發展現狀制定一定的保護政策和發展策略,營造出一個優良的傳承氛圍,進行一定的傳承經費支持投入;此外再加上社會參與,積極鼓勵支持其發展,在保持傳統技藝原有特性下,進行社會和時代特征的融入,進行不斷的創新,在保持特性的基礎下,積極引入科技化發展的優勢,建立起一個順應時代的非遺技藝保護措施。

扎西尖措泰國展覽現場展示

扎西尖措工作照

扎西尖措與徒弟們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活態”保護所指的就是其動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并非是靜態的保持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環境、傳承者、社會發展、時代歷史變遷等的變化而隨之變化,不斷得以創新,得到生產的“活”的表現。而這一切能夠得到延續,與“人”這一依托者、決定者息息相關,它需要人通過對應技能的學習與吸收從而實現傳承。這直接決定了其價值的特性。
綜上所述,通過對非遺技藝與發展的調查分析,筆者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近幾年得到了政府的扶持發展,但是其發展還是沒有逃離出當下所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忽略了文化精神的傳承。當下對非遺技藝保護措施的優勢需要繼續保持,在宣傳方面也需要加大推廣力度,例如可以合理利用當下互聯網平臺,通過筆者搜集相關資料發現,當下對其介紹宣傳的視頻還是存在的,但是播放熱度卻不太可觀,通過分析筆者認為導致這一原因的因素是現下大部分相關視頻內容方式略顯枯燥,這使得其只能吸引到真正的愛好者,而無法博取到大眾的眼球。所以筆者在此建議,在對其的宣傳推廣中無論是視頻、文字、圖片素材都不妨多融入一些現代的流行性的元素,需要注意是在宣傳手段上的創新,而非改變其本身模樣。
近幾年盛行的直播也是一個可取宣傳手段,可以進行制作過程的直播,或是愛好培訓式的網課教育類直播,愛好者可以通過直播購買素材,跟隨視頻進行學習,這相比于當地性教育的地域化限制而言,有利于擴大推廣區域和學習區域,讓無數優秀的傳統技藝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識。
當下對于技藝的創新是為發展的一大重點,但是創新并非變異,保持對傳統文化特性的尊重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只有通過不斷的摸索,使其背后的精神、文化被大眾認可,制作技藝被大眾了解甚至于掌握才能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得到真正的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