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玉 瑞麗市君佩德珠寶行
引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數十年的經濟繁榮發展,工藝美術行業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景象,尤其是玉雕行業,從業人員急劇增加、生產規模以指數級增長、市場由初期的外向型傳導轉為以內部市場為主。近些年,隨著廣大中產階級群體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玉雕從簡單的商品、奢侈品向藝術作品轉變,由炫富功能轉變為收藏功能和精神宣示功能,玉雕作品開始走入平民百姓家。對于數千年傳承的玉雕藝術,這無疑是玉雕作品價值方向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十分可喜的現象。我們正處在玉石雕刻創作的最好時代。但毋庸諱言,消費者對玉雕藝術的審美取向是動態的,不會停留在一個點上,而是隨著經濟大環境的不斷向好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傳統文化的復興,會不斷提升的,對玉雕的品位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怎么才能讓玉雕作品從設計到工藝形式新穎、更有內涵、更加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從而使古老的玉雕藝術本身更具審美價值呢?筆者認為設計和雕刻技藝以及材料本身的融合是關鍵的環節。
玉雕作品的美學有著深厚的內涵,主要是協調玉質本身和雕刻技藝所表達的神韻及意涵。以玉雕的一個門類—— 人物題材雕刻而言,目前在整體造型把握方面所謂的“神韻”,筆者認為主要在面部形體的表達方面。本世紀以來由于西方造型藝術的傳播,使人物的形體準確度有了極大的提高。人體的頭、頸、胸比例,動態的協調,都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不過,由于手、面部和眉目之間,有時刻畫得只一線之差,人物就變成兩個不同的神情。面部紋路的處理對人物造型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意思大相徑庭。同是手藝人,對神情的處理手法不一樣,效果就會不同。所以傳神,對人物精、氣、神刻畫的內涵涉及面之廣,其要旨就是要表現出人物特征,應該受到重視,當然這里筆者只談寫實的人物題材。
神形兼備的要點是“以形寫神”。不但“形似”也要“神似”。我們玉雕藝術作品也有韻律(韻律原指詩詞歌賦)一說,而且神似的重要性一般要高于形似。這些都說明了玉雕作品傳神的重要性。在舞蹈、音樂的這些時空藝術當中,節奏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也就是韻律。優秀的玉雕藝術作品只有產生了韻律,作品才會有靈魂。玉雕人物創作就像演員在舞臺上舉手、投足,姿態動作的和諧,就是俗話說的“味道”,是作品內在的魅力所系,玉雕人物能讓人琢磨回味,能給人以藝術感染力、吸引力,也是一樣,把神態處理的好作品就有了藝術的生命,使人看后過目不忘,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中國古代的佛像,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從極為粗簡的東漢佛像,到魏晉時期的瘦骨清像,再到唐宋的豐碩雍容。明清的佛像逐漸走向審美上的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藏傳佛教度母的神韻、體態和裝飾十分優美,很適于用玉雕來表現。不過有些表現手法體現在玉雕上,有過于技術化傾向,借助于工具的先進,只追求工細、“顯工”。為把活做得繁雜精細,不惜把好料挖空,細得讓人不敢摸不敢碰,卻忽略了對“韻律感”的追求。只追求“工”往往會導致作品的匠氣,而那些唐宋古樸圓渾、簡潔流暢的韻律之作則不乏含蓄的雅趣(味道)。

毛主席
玉雕作為昂貴的創作材料,也應充分考慮玉材原有的體積和尺寸,挖臟去綹或遮綹(裂)的同時,保留好料,恰如其分地設計利用。
現代玉雕佛像也有吸取西方抽象造型的嘗試,市場反映也曾紅火了一陣子,但畢竟中國傳統文化是有慣性的,寫實的佛像還是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因為玉雕是一種特殊的工藝美術創作載體,其本身價值很高,玉材本身由于其種、水、色以及本身的大小、形狀有些適合現實主義作品,有些適合抽象夸張,在表達創作者本身對玉雕題材的理解和情懷的基礎上尊重材料才是玉雕創作的第一法則。
老一輩藝人告訴我們:玉料重一分,價貴十倍。當然,那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價值取向分不開的。現代玉雕對材料的認識已經不局限于材料本身的價值,這牽扯到一個取舍問題,應該充分權衡材料與藝術感染力之間的矛盾,盡量讓他們有機的統一起來。

周恩來
玉雕巧色雕刻自古就有,近現代更是層出不窮。翡翠瑪瑙等許多原料顏色豐富,奇形怪狀的料形和色彩斑斕的紋理,會啟發和引導設計者的奇思妙想。尤其是現在,電腦雕刻的興起,對玉雕師的創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過巧色雕刻彌補了電腦雕刻師在創作中不能自主頻繁修改的弱點,可以說這是上天給予手工雕刻師存在的唯一理由。我們應該感謝,感謝玉石上憑空橫生的綹裂、和變幻莫測的瑕疵,以及交融交錯的顏色。
顏色豐富的玉石原材料,在設計初期要圍繞主題環境。選好陪襯物再利用顏色。一時來不及思考,先把顏色圈起來,邊打坯邊思考。顏色能啟發設計者的想象力,盡量把顏色安排得合理貼切、巧妙,這樣才能賦予玉石顏色以生命力。好的料皮也不要著急去掉,可以把他作為創作中的一個元素考慮進去。有時候,玉石的皮殼自然形狀甚至能成為作品的主體。切莫辜負了大自然的贈予。
作為現代玉雕另一個常用的題材,少數民族系列,也是近來的一個創作熱點。不可避免的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成為一個難點。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伴隨著一個民族文明的產生,所以服飾在探究少數民族的生產工藝,生活環境,生存質量,審美追求方面都有深遠的意義。但因現代工農業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沖擊,一些古老傳統的少數民族服飾頭飾等不再適應正常的生產生活,他們迎合時代的發展,也造成這些工藝瀕臨失傳,僅存的一些也被新的裝飾材料、加工工藝影響,使材質、制作方法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此,我們就面臨著接受現狀還是梳理更古老傳統的元素,我認為,服飾具有的不僅僅是實用價值,還包括有審美能力,地域特征、以及文明進步的重要參照。要有選擇的挖掘,從趨勢上來講,要選擇有文化寓意內涵可持續的服飾文化符號以及生活傳統,包括慶典、祭祀等,活動的歌舞動作內涵。更多的實地考察,村寨走訪。對服飾、圖騰、舞蹈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研究,用這些看似外在卻又代表著更深遠意義的東西,來豐富和發展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和玉雕的融合,可以在兩種古老傳統文化的碰撞中,起到宣傳發揚的作用。
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以及民族禁忌的充分了解,需要建立在對相關著作、書籍的選擇上。盡量選擇比較嚴肅的研究性出版物,對于網絡或一些娛樂性書刊上的少數民族知識及圖片的選用要保持審慎的態度,避免以訛傳訛,造成創作上的被動,甚至會觸犯民族禁忌。
翡翠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價值高昂,但裂紋和瑕疵較多,按正常的處理方法會使原材料的利用率大幅降低,很多優質的原材料因為上述原因被消費者定為質量問題只能丟棄或者降級處理,這在礦產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是非常可惜的。
作為價值高并且稀少的翡翠作品在藝術設計和雕刻拋光中,恰到好處的工藝運用能極大的提高翡翠的藝術觀賞性和藝術價值。但是在某些中低檔翡翠作品整體拋光后基本存在輕微光斑、顆粒微粗、些許細小裂紋和微小瑕疵,并且層次不分明,輪廓不清晰的現象,造成翡翠的價值得不到整體體現,甚至整件作品都需要返工重修,一是資源的浪費,二是前期的工作投入都沒有意義了,因此找到一種能夠提高翡翠表面品質的干磨砂處理方法具有迫切的重要意義。在較大幅度提高作品外觀可視性及藝術效果的同時,使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干磨砂工藝制作便捷,但操作過程控制不易,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一定的造型能力,大量時間反復練習。具體過程如下:在翡翠的作品表面整體拋光后進行干磨砂表面處理,干磨砂前的作品有輕微光斑、顆粒微粗、些許細小裂紋,在技能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好掩蓋、修飾的圖案后,均可遮蓋,達到肉眼難以看出的程度。且可根據消費者的個人信仰、喜好等定制圖案,達到因人而異。這樣作品的品相較之前有大幅度的提升,作品價值得到提升進而可以更加迎合市場需求。另外,有的玉材種水原因,拋光后多角度折射,使其反光程度高,顯得雕刻部位不夠明朗,干磨砂可以使作品更加立體,層次分明,突出主題。更提高了藝術品的美感和藝術形式,對微瑕疵和微裂紋進行修飾和遮擋,提高藝術品的觀賞價值,使有限資源得以有效的利用。
干磨砂的出現是玉石類行業的一個必然,他不僅挽救大批的稀有石材,更從理論上填補這一古老行業的文字空白,隨著這一技能的日益成熟、將會更廣泛的運用到其他石材上,如瑪瑙、玉髓、水晶、琥珀等,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也為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提供又一技能。

干磨砂前效果

干磨砂后效果

干磨砂前效果

干磨砂后效果
傳統玉雕當中,通常木制的底座,大多會雕刻一些與作品主題不太相關的復雜的圖案,隨著現代玉雕設計藝術的覺醒,底座作為整件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它的設計有了新的認識。首先,對底座的設計內容一定要和主體有所呼應,能夠強化襯托主體的重要性,或者制造強烈的對比效果,又或者以極簡的方式用僅具有支撐作用的幾何體,避免搶走主體的感染力。在材質方面,也是百花齊放。各種木材就不用贅言,包括青銅、鑄鐵、不銹鋼、金銀等貴金屬,另外,還有樹脂、軟青銅、橡膠、硅膠、塑料等等,都成為底座材料的選項。底座的各種表現方式都有了大幅拓展,除傳統的圓雕、浮雕外,各種透雕、鏤空、懸掛,甚至利用電磁技術制作的懸空底座以及動態虛擬底座都出現在玉雕作品中,甚至還有利用高科技的聲光電技術制作的,起襯托作品作用的時空環境于一體的底座也不鮮見。可見,即便是相對次要的底座,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
綜述: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珍貴的玉石應賦予它新的藝術生命。我國幾千年來的玉雕之所以延續不衰、發展興旺,究其原因,就是走的一條不斷創新的道路。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作品,體現了當時的時代風格。近些年縱觀玉雕題材,“泥古人,乏創新”。墨守成規的路子必會越走越窄。目前有些地方造成產品積壓和市場疲軟的原因之一,與雕刻題材樣式程式化的不斷重復有關。人們對藝術品的審美是不斷求新的,玉雕也應該反映現實生活。從各種刊物以及展會上可以看到,全國各地有不少的玉雕設計制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為玉雕創新付出了心血,走著藝術化的創作之路。出現了不少題材新、形式美、有內涵、品位高的好作品,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