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中 山東淄博張新中陶琉藝術館
中國古人對造物的看法,蘊含著哲學性,古人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結合得出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通過遵循了對應的發展規律下從而進行的發展,并且通過對人、生活、萬物的發展運行規律的分析與探索中,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造物哲學與中國特色的美學。而刻瓷藝術有“剝玉”之稱,是一項陶瓷裝飾技法之一,可以說其發展源于陶瓷文化的拓展與延伸,基于陶瓷文化下融合了藝人的構思與技藝,正符合上述的造物哲學與中國特色美學。
(1)源于秦漢時期,說法根據為其藝術與剝玉刻石的相似之處,但目前并沒有相關資料可以證實這類說法。
(2)源于宋代,說法根據為清末時期葉昌熾《語石?語石異同評》一文中對“瓷刻之文”的描寫。
(3)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說法根據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中所提到的“鉆撥刻瓷”的描寫。
刻瓷工藝經過了長達兩千余年的發展,通過不斷的演變之下,在技術和藝術上,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后由于政治和戰亂的影響下,在時代的變遷中這門優秀的手工藝面臨了失傳,直到后來新中國成立,在黨和國家的指導下,通過無數手工藝人的不斷努力,才使得這項工藝又再次浮現人們的眼前。傳統的刻瓷是由白瓷器皿為主要載體,通過在載體上刻出字畫后進行敷色,是為一種陶瓷表面的裝飾,通過不斷的演變發展下,逐漸發展為一種同時具有觀賞性和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
刻瓷主要采用的是一種硬質工具,通過工具在瓷面上刻出圖案,但是由于瓷器本身較強的堅硬度,使其對于工具的堅硬程度要求也是頗高,例如清朝藝術大師朱友麟所運用的便是與好友共同創作的刻瓷工具:“鉆石刀”。源于金剛鉆的啟發,但是其制作的成本十分高,所以工具的制作困難也在當時對刻瓷藝術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而現代,鉆石刀依舊是一項受藝人喜愛的運用工具,同時還有合金刻刀等一系列的輔助工具,更具畫面的不同,對于刻刀的型號大小也有著不用的要求。隨著現代工藝的不斷發展,制作工具的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因而當下,工具限制發展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刻瓷藝術作品的精髓在于通過刻畫體現出其金石的韻味,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對于持刀、行刀的要求,包括方法、力度等都有著“適度”的要求,通過藝術家們的不斷摸索,當下最為常見的基本刀法主要有點刻、線刻、面刻三種,在何時使用何種方法,則需要創作者經過自己的判斷來融會貫通。


(1)創作的首先一步為選型,應為刻瓷藝術是一種基于陶瓷作品之上的藝術,所以對于陶瓷作品這一載體需要有著一定的要求,這直接決定了后來的作品效果。或以材去選題,或以題去選材,根據相應的瓷器去做出相應的創作,意在為陶瓷作品錦上添花,而非喧賓奪主。
(2)落稿,這一步是作為刻繪的基礎,并且直接影響了作品的最終效果,因而需要創作者通過不斷的思考,最終確定落稿。其中起稿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直接在瓷器上繪畫,也可以先在紙上繪畫,后通過拓印的方式進行落稿。
(3)最為主要的一步,鉆刻,這一步直接決定了作品是否能夠成功,因而在這一步開始時,是不能過急直接開始的,需要充分考慮到整個畫面的效果,工具的運用,手法的運用等,因為一旦開始在瓷器上鉆刻,便就是不可逆轉的了。
(4)敷色,也就是在鉆刻之后,載體會由于被刻掉了一部分瓷體,這時就需要對這一胎體進行上色,在顏料的選取上,常見的有:國畫、油畫、丙烯、水彩等幾種顏料,并且由于顏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所以也會導致上色之后所呈現出的效果有所不同。而敷色的步驟則是大致相同的,首先由淺到深將顏料敷進刀痕中,通過不斷敷色至滿意后,用軟布或者棉花將多余顏料擦除掉就可以的。隨著時代和工藝的不斷發展,當下還不乏有藝術家再次用釉進行上色后再度回窯的做法,這一敷色方式同時也是有利有弊,這種方式的敷色是不容易出現變色和褪色的,有著十分強的穩定性,但是在掌握程度上則沒有傳統敷色那樣簡單。
(5)最后一步,調整,這一步與大多數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一樣,在創作效果出來之后,通過后期的略微調整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題材的選取上是較為豐富的,其選取并不拘泥于某一題材范圍,例如中國畫則為其提供了相當豐富的題材選取,我們都知道中國畫采取了多種藝術的展現手法,這同時給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雕刻的手法正好可以將中國畫的表現效果體現出來,并且不單單是對中國畫的體現,即使是西方的畫作,也可以很好的展現出來。
作為民間特色絕技之一的刻瓷,猶如一種繪畫,刻刀就是繪畫所用的筆,而畫紙則是瓷面,綜上所述可以得知,筆和紙由為重要,形成畫作的每一步都與最終的結果息息相關,每一步環環相扣,只有細致入微的做好每一步操作才能使得最終展現出最好的效果。

巧妙的構思和精巧的雕刻不僅僅是一件物品,還代表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但是想堅持通過傳承中華傳統手工技藝從而發揚刻瓷文化,就必須在打造每一件工藝品上下足功夫,體現手藝人爐火純青的技藝,凸顯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隨著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出現了層出不窮的文化,這些文化的碰撞,導致傳統文化越來越邊緣化,并且對于類似刻瓷的傳統文化關注和重視也越來越少,傳統手工藝所代表的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寶貴的財富,將傳統手工藝保持傳承一直發展下去是現代設計者的責任,同時也是全社會需要做的。
藝術的魅力在于欣賞一件藝術時,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共共鳴,刻瓷藝術同樣也不例外,無論是處于欣賞的角度還是使用的角度,都會引起對應者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活動反應,同時反映出了理想與感性的美。這也體現出了現代人在對陶瓷造型的審美上不僅只是對物質需求上的追求,而越來越向著對心靈、精神追求上的深化。這使得現代陶瓷造型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身心健康的同時滿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中國陶瓷造型的要求始終圍繞著功能性的基礎發展,陶瓷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經久不衰,一方面取決于它一直滿足著人們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而滿足不同時代下人群的審美需要,這同時也是刻瓷藝術得以發展的重點。

現代陶瓷正朝著滿足大眾功能性多樣化和審美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陶瓷的發展還將隨著大眾的審美不斷進行創新,而刻瓷藝術也將不斷的隨著陶瓷的發展而發展,而大眾的審美觀正是影響陶瓷以及刻瓷藝術發展的主要因素。放眼未來,刻瓷藝術設計必將越來越豐富,不斷帶給人們以視覺上的沖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在具備物質需要、具備實用性的同時在觀賞性上也將更為完善,刻瓷也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刻瓷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發展下一代代藝術家勵精圖治的研究,而陶瓷發展也只有在其造型不斷滿足大眾不斷更新的使用需求與審美習慣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而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陶瓷藝術終將有一天能夠真正實現全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