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放鳴 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

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雕塑,是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遺留下的產物。原始社會的雕塑對于研究它的形成,所深含的社會背景,造型的技藝以及意識形態的歷史,都具有深遠意義,所以深受人們的重視。
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則以動物的形象為器皿、裝飾以及做人物的捏造,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著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是當時社會雕塑的最高水平。
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七國,一統天下,建立了專制集權制度的國家,就利用雕塑藝術來展示自己的豐功偉績,傳承后世,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漢代雕塑在秦代雕塑的恢弘莊重的基礎上,又將雕刻藝術發展起來。繼續沿用了秦時的墓葬雕塑,不僅墓下雕塑雄偉壯觀,更是把地上的陵墓表飾發展起來。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這個時期是佛教宗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就利用這宗教信仰來大建寺廟雕塑,利用更直觀的藝術來宣揚統治者的思想和教義。
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國這個時期經歷了3個世紀的動蕩與不安,終于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政治和經濟也都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發展時期,社會安定了,雕刻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雕塑藝術整合了國內地域上的各個地區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吸收域外藝術方面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作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雕塑藝術。
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帶來了空前的發展階段,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發展了起來,市民階層壯大起來,代表百姓的審美觀念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民更關心現實生活,佛教信仰日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日趨模糊,寺廟的雕塑無人打理,慢慢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
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雕刻藝術也同樣得到了發展。明清兩代,宗教信仰淡薄,而寺廟雕塑因信仰缺失,雕塑也顯得空乏無力,沒有生機盎然之感,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向于裝飾化和工藝化。

最開始的雕刻技藝是以圓雕技藝為主,雕刻的題材主要是人物。圓雕,圓雕作品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能夠多角度、全方位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圓雕是雕刻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基于這個特點,它要求雕刻者從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邊右邊都要顧及到來進行雕刻。圓雕的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以抽象的戶內和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非著色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活動的物體,靜止的物體也可以成為雕刻的對象。材質上更是多姿多彩,有石頭材質、木頭材質、金屬材質、泥塑、石膏、組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多用于噴泉或花園及室內。圓雕的特征是就是三維立體空間,觀眾可以從多角度去欣賞它,如從正面兒看到的是昂首挺胸,咬緊牙關,怒視前方,威武不屈的形象。在側面,觀眾只能看到緊握拳頭的左手和右手。通過手勢的雕刻從側面表現出劉胡蘭內心的憤怒,以及恨不得砸爛舊世界。只能看到因風吹飄動,而交織的頭發和衣紋。就這樣,觀眾可以全方位看到雕塑的每個側面,從而形成一種形象整體感。由于圓雕表現手段是極精煉的,所以他要求高度概括簡潔,要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感染觀眾,正因為如此,卻要去表現過于復雜,故事曲折以及戲劇化的一幕,圓雕無法實現這些特點。隨著雕刻技藝的發展。在圓雕的基礎上,增加了鏤雕、浮雕的技法。更是增加了雕塑的藝術感。加上選材本身材質就非常優良,在經過精神的雕琢,更是讓這件雕塑作品有了充分的價值。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既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為單面雕,有的為雙面雕。鏤雕亦稱鏤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體等可以用來雕刻的木料上。透雕出各種圖案花紋的一種技法。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瓷上已有透雕圓孔紋飾,漢代到魏晉時期各種陶瓷香熏都有透雕圓孔紋飾,鏤空核雕也屬于鏤雕的一種,鏤空核雕的鏤刻是創作的最關鍵階段,要求雕刻者使刀的功力,線條與面的處理以及各種造型手法的變化,都必須圍繞主題展開,使意、形、刀合為一體。同時靈活運用沖、劃、切,將刀的技法融會貫通,同時靈活運用沖、劃、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現方式以及具有豐富內涵的東方藝術語言,在造型的疏密虛實、方圓頓挫、精細長短的交織變奏中,表現精巧入微、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產生音樂般的韻律和感染力,成為盈盈珍品。基于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空雕刻與其他雕刻的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合部分,由于鏤雕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雕刻者不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更要具備扎實的圓雕基本功。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著在一塊兒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從原來的材料平面上脫離出來。浮雕:雕塑與繪畫相互結合的產物,采用壓縮的方法來對對象進行處理,展現三維空間,并且可以一面或者是兩面進行觀看。浮雕一般是附著在另一個平面上,所占空間小,所以經常用來裝飾環境。浮雕的主要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

光輝歷程

颯爽英姿
雕刻作品作為——種文化,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還承載著傳統文化內含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也具備“圓滿中和”的儒家思想追求,更包含了勞動人民“質樸、淳美”的思想觀念。
古代哲學理論中不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強調“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具根源性的一種觀念。選材上,雕刻者們都是就地取材,根據材料的肌理與要創作作品的形象比較,盡量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展露。而且雕刻造型藝術具有其特殊性和獨立性,它雖不遵從西方現代繪畫的比例劃分,卻也有著個性鮮明和處置得當的創作方法和畫面比例,使作品栩栩如生。雕刻作品大都以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為主要表現,內容單一為主,輔之相拼成套,或坐或立,或動或靜。但是雕刻作品是天然美和人工美結合的產物。它既是從色、形質、味韻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質樸和色彩。千姿百態的生動形象,紋理疤節,洞穴質感以及自然淳樸。朦朧的韻味等自然美,同時通過藝術的加工,又加上人的感情色彩。不僅代表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更承載了雕刻者對文化的傳承意志。
儒家思想就講究中庸、和諧,不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一片祥和的美妙景象。在儒家思想看來,中和是一種崇高的思想美德,同樣也涵蓋了東方審美角度的方式。中和中的“和”,不僅僅是和諧,還是不同物質的配合,整合,求同存異。同時也是一種美學配合之和,長短、清晰與渾濁、明亮與昏暗,細節與細節之間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如雕刻作品的雕刻過程中造型、款式、顏色等大量的因素錯綜復雜,雕刻者能夠把它們融會貫通,梳理出一條線索把它們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部佳作。它既能體現歷史時代信息,又能體現哲學思想,還涵蓋了各時期審美觀念以及藝術成就所達到的水平。從雕塑的造型上可以看出非常講究對稱,粗中帶細,剛中帶柔,細節刻畫的非常妥當,變化無窮,蘊含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而展示了中國的悠久的文明。
不僅是在作品上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在雕刻的技藝上同樣如此。雕刻的功法體現在把原材料逐漸雕與刻到自己想要的成品。確切地說,就是融合道家思想將廢料一刀一刀的減掉,逐漸把形體模板刻畫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破繭重生”的喜悅,而且還能感受到作者各種刀法的熟練運用,所帶有的特殊韻味,有些意外帶來的“驚喜”,也能使作品生出新的意蘊。因此,在雕刻的過程中,最有意義的則是雕刻者十年如一日鍛煉的技法以及把意境融入其中的歡喜。

血濃于水

探月
刀法猶如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就是一幅作品中“畫龍點睛”之筆。漂亮的筆觸是畫家的技藝達到一定境界的表現形式,臨摹仿制者們,是無法把這份境界發揮出來的,它是畫家多年鍛煉鍛造出屬于自己的靈魂之筆,是技藝與意境融為一體所創作出的境界,是任何模仿都模仿不出的靈魂所在。所以呢,只有不斷的學習,努力鍛煉自己的雕刻技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便是如此,想要有卓越的作品,就必須下千倍萬倍的努力,把用刀雕刻的基本功打扎實,再不斷地鍛煉,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這樣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雕刻之法,找到自己的雕刻路子,把自己的意境融入其中。
總而言之,刀法對于雕刻者來說,就如同武林高手的武功秘籍,是其苦練多年想一戰成名的秘密武器。而對于雕刻者來說,刀法則是其抒發自己心中所想,頭腦之中想要刻畫的作品,承載著作者的情感,涵蓋著當時社會背景下的雕刻技藝水平以及生活狀況,這樣才能雕刻出富有靈魂的作品。因此要扎實基本功,多刻多練,熟能生巧,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雕刻技法。

草尖上的舞者
時至今日,雕刻的部分原材料來源出現危機,同時專業人員流失嚴重,新人難以為繼,且個體作坊分散,難以產生影響,這些狀況都影響著雕刻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制作方案,對這一特色技藝加以搶救保護。比如說,2019年11月,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長橋街道辦事處獲得黃楊木雕項目保護單位的資格,材質優秀的黃楊木發受到人們的喜愛與看好。無疑讓黃楊木雕在潛移默化中擁有了更高的價值。黃楊木本身就是非常難得的材質,其木雕工藝品,在古代就是很多文人雅士案頭上的把玩之物,這就讓黃楊木雕在發展中擁有了文化底蘊,從而在具備欣賞價值的同時也具備了收藏價值。現在的黃楊木雕深受收藏者的喜愛,可謂是民間木雕收藏中的新貴,一些精品名品收藏前景十分看好。黃楊木雕富有創造性,不論雕刻出來的人物、動物還是景象,都具有傳統木雕的韻味,又充滿時尚元素。每一件黃楊木雕都展現出了木雕藝師的雕刻功底以及文化內涵,那是記憶與文化合二為一的傳承。僅靠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遠遠不夠的,因著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這一民間技藝日漸失傳,對我們國家絕對是一大損失,筆者在這號召大家一起來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謀劃策,緊跟市場經濟的步伐,互聯網短視頻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應該緊跟步伐,做好這方面的宣傳與引導,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門技藝,看到他們心中的夢想,以及為夢想而努力奮斗,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奮斗。當下的年輕人更愿意追求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這是非常好的信號,也正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最好契機。其次,因著雕刻技藝需要懂得繪畫藝術,所以可以多與美術院校合作,開展講座甚至是活動,大力宣揚雕刻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倡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尋找在這方面有天賦的孩子來悉心教導他們技術方面的知識,讓這些有天賦又苦尋無門的傳人,找到合適的老師,這樣既可以宣揚又可以傳承,甚至于把這樣的活動拍成短視頻的方式,在互聯網經濟的條件下,不局限于院校內的學生,還有校外的愿意投身于雕刻事業的學生,都可以入門,真正實現廣招傳人。
結語:雕刻技藝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中摸爬滾打,重重困難的打擊并沒有使雕塑文化就此倒下,雕刻者們妙用選材上的紋理與俏色相結合技法,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創作出一件件巧奪天工,新穎離奇、惟妙惟肖、逸趣天然的藝術品,將千年的雕塑文化逐漸發揚光大,藝術價值日益提高。藝術創作前路漫長,創新的節奏依然不能就此而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