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蒙
近日,陜西考古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了,意在勾勒中國考古和陜西考古的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的總體特征,打通從考古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的學科全鏈條,使公眾走近考古、了解考古、愛上考古,共享文化遺產。
作為成立早、規模大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已發掘古代遺址上千處、墓葬數以萬計,整理各類文物近20萬件(組)。新成立的陜西考古博物館讓這些文化遺產走近公眾。一座座城址,一件件器物,一堆堆陶片、漆片、瓷片,構成了重要且豐富的文物標本庫,它們是考古人“手鏟釋天書”所依賴的最直觀、最基礎的詞匯,它們的不同組合方式相當于不同的考古語言。

緊密結合遺跡展示文物,是陜西考古博物館的一大特點。這里的展覽,既非藝術展也非歷史展,而是按照考古學的邏輯,對一個個遺址進行系統化的解讀。豐富的背板資料,體現展陳的特點和亮點。考古線圖和現場遺跡照片是各個展陳的標配。遺址分布關系圖、城址或墓葬的布局圖,可以讓觀眾了解古人的地理觀;平剖面圖、遺址正射影像圖,生動反映古人的營造理念;典型器物分期圖、遺物成分測試表,可以讓觀眾讀懂文物所反映的技術傳承。
考古博物館展出的所有文物都有明確的出土地點,也都有出土時的現場照片。在陜西考古博物館,有不少展陳是模擬的考古場景。以往,石峁石刻在一些展陳中被單獨展示,而在這里被嵌入模擬石墻中,觀眾可以借此想象石城的規模。墓志和茶酒器具,也被復原展示在模擬北宋呂氏家族墓的場景中。這些都增強了考古現場感,也有利于人們解讀文物的功能。
共存和組合關系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比式的組合陳列,能夠清楚反映文化的內涵特征及演變。我們將陶器的組合與鬲的組合對比展示,反映西周早期不同姓氏文化的差異;通過戰國秦墓到秦王朝隨葬品的變化,展示早期秦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分組陳列唐三彩作坊中不同品類的文物,體現其產品種類和工藝發展;陣列式陳列唐墓的出土儀仗俑,則體現了主人身份的高低。
我們希望考古博物館的展陳語言,充滿考古的元素,但不是生澀枯燥的術語,而是經過了轉換、容易理解的博物館語言。這需要將現成的考古研究成果再次進行學術審視,從受眾的角度進行通俗化剪裁。比如,將遺址器物分期圖經過專業合并、歸納,使各期變化特征更鮮明、更易辨認;通過大量圖表和繪畫呈現手工業制作流程,生動展現手工業的傳統與演進,以及審美的變化。
對于考古博物館,遺址本體的展示是最能體現文物保護理念的語言。
從渠樹壕漢代磚室壁畫墓頂部的星象圖中,人們可以看到北斗七星、伏羲、女媧。為了增強現場感,我們將墓室上部的壁畫懸掛在展廳頂部,參觀者仰觀壁畫,就如同置身于原址,會被其深深震撼。學者、歷史愛好者也可以通過近距離觀看這些壁畫,體味歷史深處的細節。
我們將一座750多年前的蒲城元代壁畫墓“整體打包”入館。這是一座元代墓葬,頂部為穹窿狀,壁畫繪于磚墻的白灰上,由“堂中對坐圖”“行別獻酒圖”和“醉歸樂舞圖”三大部分組成,共有20多個人物。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現場完成了壁畫的保護修復工作,使其達到展陳要求,最大限度保護了壁畫的原貌。
漢代刻字陶窯切塊、西周銅輪牙車馬遺跡、豐鎬遺址地震噴砂遺址、漢代和明代的道路遺跡展示等,既是中國考古百年的縮影,也串連起關中完整的歷史脈絡。


按照歷史發展序列串起來的展陳,凸顯考古學揭示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國家的形成,以及文化融合、社會經濟等方面。通過這些考古重大項目,充分展示考古學家如何“考”、如何得出“考”的結論。
中國的博物館以歷史類博物館為主。隨著考古成果的不斷涌現、考古學科的快速發展,建立考古學科的博物館,讓全民共享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是中國考古人的共同心聲。期待觀眾在考古博物館中,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