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雪
2019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未來事務管理局、環球網、果殼網、新浪微博共同發起“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活動。
王晉康、江波、趙海虹、晝溫、蘇民、劉天一等13位科幻作家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走進國家電投、中核集團、國家電網、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親身體驗大國重器,并以此為靈感來創作科幻小說。
日前,即在活動舉辦三年后,以科幻視角聚焦國企的科幻作品集《大國重器:“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中短篇小說精選》(以下簡稱《大國重器》)出版,收錄了他們創作的13篇科幻小說。
走進黃河上游的共和光伏產業園,在一望無際的晶體陣列感受“像深藍色的多邊形向日葵沉默地汲取恒星能量”。科幻作家晝溫因為對光伏項目印象深刻,由此創作了《落光》,只不過在作品中光伏吸納的不是陽光,而是星光。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晝溫解釋說:“光伏發電給了我靈感,因為地球距離太陽很近,因此人類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恒星能源。但我也想到,在宇宙飛行中,人類與太陽距離越來越遠,沒有大氣的干擾后,就離宇宙中其他星星更近了。”
由此,晝溫想象出一種高敏光電材料,能夠更高效地收集各個頻段的光能,實現更高的能源利用率。這樣在漫長的宇宙飛行中,人類便可以實現用星光發電。在《落光》中,兩個對宇宙有憧憬的女孩,為了各自的夢想努力著,一個女孩以星光為能量讓另一個女孩的宇宙夢成為現實。
參觀了國家電網蘇州分公司后,科幻作家江波則對“西電東送”的重要裝置——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GIL)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GIL不是一條窄小的僅能通過電線的通道,而是非常空曠、布滿金屬管道的隧道,這種令人震撼的裝置,建成后即被封閉,外人很難看到。”于是,他在新創作的小說中以自己此前的作品《機器之魂》作為鋪墊,引出《機器之魂》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薩拉丁“同人”,通過其“預言”能力將主人公蘇東明帶入GIL,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這一常人難見的大國重器。
大國重器的每一處都給作家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宏偉的“地下城”拉西瓦水電站,看水電站為峽谷帶去電力與光明;在西南深處的中核研究院,親身感受科學家為了建造“中國太陽”在這里創造的恒星中心的反應環境……
“一直以來我對國企的理解是,它們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現在才知道其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速,比如超高壓輸電項目,世界上能做到的國家寥寥無幾。”江波表示。
科幻作家王晉康是此次參與人員中年紀最長的。今年74歲的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直言:“對國企的認識我不僅有年齡優勢,還有經歷上的優勢。”
大學畢業后,他進入石油工業部下屬一家國企工作,親身經歷石油機械行業在極端落后中起步、用一代人的時間追上國際先進水平的過程。
“我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為技術帶頭人。其間,我又經歷了國企在改革中的陣痛和艱難。”王晉康坦言,在改革開放中他首先看到了私企的優勢。
參觀國家電網蘇州分公司后,他聯想到自己早年間創作的舊作《月球基地》,自認格局太小,于是在新創作的小說中,先將其中月球氦3開發的私企背景的跨國企業更改為國企——中國國家電網,讓小說擁有更大的視野;其次讓開發過程不再限于采礦,而是不計成本地投入巨資,甚至不惜暫時虧損,也要在月球建立氦聚變發電廠。“這是為電驅動飛船的人類太空時代提前建立一個基地——這樣的‘傻事’是不是只有中國的國企才會干?”
晝溫也表示,自己對國企的印象變得更為具體。“我看到了務實敢為、勇于擔當的人,看到了不畏艱難、不斷創新的集體,看到了奇跡般的大國重器,比如一望無際的光伏花田,還有在懸崖峭壁間建造的水電站——這些都凝結著國企人的心血和精神力量。”
科幻作家劉天一對聚變堆有濃厚的興趣,參觀完中核集團后,選擇以聚變堆為主題進行創作。不過,他沒有讓這一大國重器徜徉在未來的想象中,而是將故事的背景放在秦朝。
“我覺得讓古代人做核聚變太陽這個想法很‘酷’,就如此付諸創作了。”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至于為什么選擇秦朝,是因為那時比較貼合科幻與大國重器兩個概念。秦之一朝,去古未遠,有墨家、陰陽家的余響,‘科技感’更好。而秦國的統一非常適合集中力量干大事、制造超級工程。”
不僅如此,劉天一還例舉了幾個世上尚存文本中對先秦及秦朝的“科幻”記錄。比如,《列子》中描寫了周代偃師(自動人偶)的故事。而游戲和動漫所涉及的科幻要素“墨家的機關術”,也是在戰國至秦朝間出現的。
“如此一來,將類似的設定移放在秦朝,看起來是順理成章。”于是,在這篇名為《天問》的小說中,秦始皇召集墨家學者,舉天下之力,打造天問機,只想問天地大道之根基。而由于天問機需要大量能源,又引出了人造太陽。
在江波看來,《大國重器》的“氣質”中展現的是中國時代變遷。“如果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正向高科技、太空、深海等科技高地進軍,由此展現出大國的氣勢,那這本書就是成功的。”他說,“‘大國重器’四個字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時代感,它要與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與高科技聯系在一起。”
科幻作家趙海虹的《月涌大江流》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位水電工程師,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不斷為國家的水電工程做貢獻,終其一生投身于西南地區的水電建設。一次偶然的機緣,他創造性地想到使用時間之流來發電,就像現實中使用水流來發電一樣。此后,他不斷遇到來自未來的人,看到未來人們使用他的理念來發電。
“這部作品將人物命運與國家結合起來,展現了中國精神面貌的變化,完美地契合了‘大國重器’的主題。”江波評價道。
作為一名“過來人”,王晉康表示,這次活動令他感觸最深的是拓展了眼界,為科幻構思開拓了更大的格局空間,從20年前看好私企的優勢到現在更看重國企的胸懷。
活動期間,王晉康還遇到幾位“看著他的作品長大”的科幻迷,其中有的已是國企的中層干部了。“這讓我很激動,因為我看到了科幻的想象力與實際技術進步的深層聯系。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吃苦耐勞、嚴謹踏實,也需要飛揚的想象力;不僅要低頭拉車的‘黃牛’,也需要飛揚不羈的‘天馬’。而后者正是科幻的優勢。”
通過科幻作者的文字,讓更多人了解國企正在使用的最新技術,拉近讀者與國企、大國重器的距離,是晝溫希望通過作品所達到的目的。“我更希望這本書可以激發大家的想象力,讓讀者能夠對科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甚至吸引一些正在上學的讀者走上科研道路,在未來為大國重器做出自己的貢獻。”
劉天一認為,這本書是時代的一個小小符號。“一方面,它表明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大型工程建設已經有了很好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科幻的領域,我們將更多地使用本土的科技工程符號進行創作。”他還表示,我們的科幻越來越根植于腳下的大地與祖國,而不再是百年前科幻剛進入中國時那樣,亦步亦趨地使用著西方的科幻符號。基于我國現在的大國重器、自身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作家們會創作出屬于中國的科幻故事。而這本書是一個很小但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