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光照傳感器。白天,當光照值達到20,自動開啟過濾功能,將魚池中的水抽入過濾池中,經過兩次過濾,最后流到魚池中,還可以達到增氧的效果。”“這是pH 值傳感器,當魚池中的pH 值低于6.5或大于8.5,自動開啟換水功能。”在郝茜米的介紹下,智能魚池的特點清晰呈現。
郝茜米是江蘇省漣水縣陳師中學八年級學生,從小就喜歡閱讀科技書籍,琢磨科技發明。小學五年級時,她研制出第一個小發明——一輛由電池帶動馬達,馬達帶動4 個齒輪的小汽車。
五年級放暑假前,郝茜米發現學校魚缸里的水容易滋生苔蘚,魚兒的生存期很短,暑假期間還面臨無人照管的問題。于是,她思考并動手解決問題,“我當時就想怎么樣才能降低魚兒的死亡率和減少苔蘚,想設計一個帶有供氧裝置的魚池。”
那個暑假幾乎每天下午,郝茜米都去學校琢磨問題,向老師請教如何運用傳感器、魚池功能預設等難題。


為完成供氧裝置,兩個多月里,在老師的指導下,郝茜米利用物聯網傳感器,設計圖紙、研究電路、組合零件,制造出全新的智能魚池。這款名為“基于物聯網環境下的智能魚池”模型,獲得了2019 年青少年物聯網創新創客大賽“物聯網創新賽”項目一等獎。
電動小汽車、橡筋動力模型飛機、仿真機器人……郝茜米的作品不斷增多。在2018 年第十屆江蘇省青少年普及機器人大賽“WER-信息時代”競賽中,她獲得了一等獎;在2019 年第十九屆江蘇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她和同學組隊獲得了三等獎。
2019 年,郝茜米參與“劉洪河水系野生小雜魚保護”實踐活動,通過調研向相關部門提出定期打撈水生植物、禁止亂堆麥稈等保護建議。該建議在江蘇省紅領巾“創未來”科學建議征集活動中獲一等獎,她被聘為第七屆“江蘇省少年科學院小院士”。
郝茜米從小學五年級起就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每天早晨6 點準時起床,用10 分鐘完成洗漱,再用20 分鐘背誦英語單詞。除上課時間外,她中午和晚上分別利用兩小時閱讀與學習。“時間對我來說,就像生命一樣,需要去抓緊它、利用好它,我希望能用更多的時間來探索和研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