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蔓
2022年市場愁云密布,跌到坑里的基金不少,曾在2021年春風得意的信達澳銀就是其中之一。較2021年末。公司2022年6月整體基金規模已蒸發50億元。核心“老將”馮明遠也遭遇“滑鐵盧”,業績全線下跌。
信達澳銀業績不佳,除了市場不給力之外,對馮明遠的“依賴”也是癥結之一。馮明遠如今肩抗公司半壁江山的基金規模,但他又喜好押注起伏劇烈的賽道股,這無疑給信達澳銀帶來較大的波動風險。
信達澳銀,不能只靠馮明遠。
2022年初至6月20日,信達澳銀57只基金(排除今年新成立的基金)有45只凈值增長率為負,增幅在15%以上的有8只。僅有6只基金凈值實現了正向增長。整體規模較2021年末的810億元下降了50億元。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這源于公司權益型基金業績下滑嚴重,而權益型基金正是其主流發展方向。截至2022年6月20日,信達澳銀總管理規模達753.67億元,其中股票型與混合型資產管理規模約586.44億元。其中,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規模合計達544.44億元,占比高達72.24%。大量資源集中在收益風險皆高的產品,公司偏于激進的投資風格可見一斑。
今年來,A股景氣度下行,公司34只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中僅有2只凈值實現正向增長,其中70%跌幅都超過10%,排名普遍墊底。
而這類基金表現疲軟,也大部分出于擔綱此任的“靈魂人物”——基金經理馮明遠業績墜落。目前,馮明遠管理了10只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基金規模達363.92億元,占信達澳銀全部股票型與偏股型基金的66.84%。10只產品今年來凈值全線跌超10%,排名靠后,為信達澳銀整體業績表現“拖了后腿”。(表二)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雖然今年業績不理想,但馮明遠并不能算作“俗手”。其畢業于浙江大學工學碩士,2010年9月開始投研生涯,已積攢了十余年的經驗。
2019年來,馮明遠管理的基金業績都較為不錯,單位凈值增長率普遍在50%以上,最高達94.11%,為信達澳銀做出不小的業績貢獻,一度成為基金市場中的“頂流”。
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21年信達澳亞混合型基金年收益率為22.35%,同類公司為9.85%,同類排名17/135;偏股型基金則更加優異,年收益率為40.28%,同類公司為10.61%,同類排名3/130。
從其管理基金投資標的來看,馮明遠是典型的賽道選手,前十大重倉股基本采用“復制黏貼”的策略,高度集中在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見表三、四)。過去幾年,賽道行情輪番上演,因此其在盈利上比平均線更容易出類拔萃。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但硬幣的另一面,也注定了馮明遠畫出的凈值曲線有著較大的波動起伏。今年來,新能源等賽道板塊紛紛回調,重倉這類的基金也連帶跌落低谷。
常言戰場上無常勝將軍,基金市場也一樣,沒有誰能永遠屹立不倒。在越來越講求投資穩健性的今天,重注這類高收益但是高風險的領域并不是上上策。然而,信達澳銀沒有顧慮這種高波動風險,反而對馮明遠十分“依賴”,不斷給他加碼發行新基:2020年增設4只,2021年增設3只,今年來又增設了3只,直到目前的10只基金(區分份額),規模占據大半壁江山。
要知道,監管所規定的基金經理管理數量的上限正是十只,業內的頂流基金經理多數管理4-6只,即使是名將,“一拖多”疊加行情陰霾,也難免吃力。
信達澳銀將大部分雞蛋裝進了馮明遠的籃子,馮明遠又將籃子放在了過山車上。在今年這輪殺估值行情中,結果可想而知。
而這背后更需要思考的,是信達澳銀亟需更多元化的人才。即使馮明遠再強,也難以均衡配置全市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