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錦


摘 要:在多數安置房施工改造工程項目中,都會應用到土釘墻施工技術。土釘墻施工技術又稱為原位土體加筋技術,在建造期間基坑邊坡依托鋼筋加工而成的土釘提升牢固程度,邊坡表層先鋪上一層鋼筋網,之后在其上面噴混凝土,這是一種邊坡加固型的支撐防護方式。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結合實際的工程項目案例,圍繞建筑工程土釘墻施工技術以及相應的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展開研究和分析,以期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土釘墻施工技術;建筑工程;安全;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5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2)11-0097-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11.022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Safety Guarantee Measures of Soil
Nailing Wall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I Chengjin
(Gansu Seco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 In most resettlement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soil nailing wa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ill be applied. Soil nailing wa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lso known as in-situ soil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 foundation pit slope is reinforced by soil nails made of steel bars, a reinforcement mesh is laid on the slope surface, and then a layer of concrete surface is sprayed. It is a slope reinforcement support construc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earth slop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project cases, the autho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oil nailing wall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guarantee measures, hop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soil nailing wa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afety; measures
0 引言
為了確保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需要在實際的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科學運用土釘墻施工技術,結合工程項目實際情況有效應用土釘墻施工技術,從而有效提升工程項目的支護效果。
1 工程項目概況
本工程由3#樓、4#樓及地下車庫組成。工程總占地面積為8 798.90 m2,總建筑面積為43 594.78 m2。地上建筑面積為37 835.27 m2,地下一層建筑面積為5 759.51 m2。3#樓、4#樓都是地上三十二層,地下一層為停車庫,地上一層為商業服務網點,二至三十二層為住宅,局部三十三層為電梯機房及樓梯間。建筑高度95 m。主樓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地下一層采用框架結構。基礎采用樁—筏聯合基礎[1]。項目位于成縣城關鎮原縣委家屬院一帶,南河北岸;3#、4#住宅樓場地北側為地下車庫,東側為民房,西側為民房,南側為道路,交通便利。成縣南壩棚戶區改造安置小區二期項目開挖支護包括3#、4#樓及部分車庫基坑,北側與一期相鄰處已支護完成。
2 土釘墻施工流程
土釘掛網噴護施工的一般順序為:與每層土釘對應的土方開挖—修坡—設置土釘—注漿—編網制作加強鋼筋—噴射混凝土—養護;在卵石層中若開挖后邊坡土體剝落,可將施工順序調整為:土方開挖—修坡—薄噴一層厚約4 cm的混凝土—設置土釘—編網制作加強鋼筋—噴射4 cm厚的混凝土—注漿—養護[2]。
3 土釘墻施工技術
3.1 設置土釘
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土釘類型選用打入型注漿花管土釘,土釘傾角15°,土釘使用一根型號為Φ48的鋼管。依照設計標準確定孔的位置且再次測量,確保土釘傾斜角度達到設計標準,同時對導軌傾斜角度進行調節。施工時將成孔情況完整記錄下來。土釘施工時注意躲開周圍的管道和其他障礙物,若碰到阻礙物,土釘無法達到設計標準時,應當根據現實狀況進行調節[3]。
3.2 注漿
漿液灌注使用型號為ZSNS專用泵,灌注的是水泥漿,水灰比值為0.4~0.45,漿液應當拌勻且立刻灌注,漿液灌注之前、中間暫停和灌注完畢都需要將管路清洗干凈。
使用低壓0.6 MPa進行漿液灌注,灌注過程中,管路應當插進孔的底部,漿液流出的口要一直處在孔中漿體內,在漿液灌注過程中把導管以均勻的速度、緩慢向外拔。等水泥漿回流至孔口位置時,將水泥袋紙等放進孔中,之后以具有一定濕度的黏土將孔封口,持續維持一段時間的壓力[4]。
3.3 鋪設面層鋼筋網片
面層鋼筋網片網格通常準許存在10 mm的偏差,保護層厚度應當達到有關設計標準。鋪設鋼筋網時臨近兩條邊要進行300 mm以上的搭接。
把土釘與加強鋼筋穩固連在一起,將土釘和網筋外部的加強鋼筋以焊接的方式相連,加強鋼筋運用1Ф16鋼筋橫向鋪設,在土釘兩邊分別焊接形狀為L、型號為Ф16的鋼筋,需要指出的是,焊接長度應當在10 cm以上。增強鋼筋處在鋼筋網的外部[5]。
3.4 噴射混凝土面層
運用型號為HPZU-5B的混凝土噴射機進行混凝土面層作業。所噴的混凝土厚度在80 mm左右,強度級別是C20。粗骨料粒徑的最高數值不可高于15 mm,水和灰的比例應當在0.45以下。噴射過程中按照從下至上的次序,噴頭和噴射面層的間距保持在0.8~1.5 m,噴射口正對噴射面層,在有鋼筋的位置,應當先噴射鋼筋后部,然后噴射鋼筋前部,避免鋼筋背部產生未噴射到位的問題。
為對混凝土噴射面層的厚度進行科學管控,在邊上豎直打進長度較短的鋼筋作為標記,部分位置的面層厚度在10 cm以上時,分2次進行噴射,每一次噴射50~70 mm,在第二次噴射之前,先將表層的浮漿與零散的碎屑清理干凈,噴適當數量的水讓其保持一定的濕度。噴射混凝土之前應當以噴水的方式進行養護,養護的時長依據具體的天氣溫度設定,通常養護3~7 d。
4 質量檢測
4.1 土釘質量檢測
表1為土釘質量檢測內容。
在檢測工作進行期間,應當測量土釘的抗拔性能,土釘測量數目應當不低于土釘整體數量的1%,并且同個土層的土釘測量數目應當不低于3根;對安全級別為2級的土釘墻,抗拔性能的檢測數值應當不低于土釘軸向拉力設計值的130%;測量土釘應當使用隨機的方式確定;測量試驗應當在漿液凝結強度不低于10 MPa抑或不低于設計強度的70%后實施;當檢測的土釘不合格時,應增加檢測數量。應實施土釘墻面層噴射混凝土強度試驗,每500 m2噴射混凝土面積的試驗數目應當在1組以上,每一組的試驗塊數應當在3塊以上。測量土釘墻面層厚度,每500 m2噴射混凝土面積的檢驗數量應當在1組以上,每一組測驗點應當在3個以上;所有檢測位置的面層厚度均值應當不低于設定的厚度標準數值,最低厚度數值應當不低于厚度設定數值的80%。
4.2 網噴混凝土質量檢驗標準及保證措施
表2為網噴混凝土質量檢驗標準及保證措施簡表。
5 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5.1 安全防范措施
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必須要遵守相關部門出臺的和安全生產相關的政策規章,嚴格按照企業崗位操作規章開展作業活動。定期開展安全教育,每個分項的施工安全工藝交底一定要有完善的安全舉措。開展常規性的安全檢驗,對主要位置、風險高的崗位一定要有完整的記錄,對發現的風險及時確定整改責任人,并確定具體的改進時間與改進舉措。若發生安全風險事件,馬上安排搶救,且及時通知業主與勞動保護監管單位。
5.2 撞擊應急舉措
當作業者受到物體撞擊時,急救工作者應當用最短的時間趕到事故發生地,且與管理人員、醫療機構等取得聯系,盡量不挪動傷者位置,盡可能在施工現場進行救助。若處于不安全的地帶應當將傷者移到足夠安全的地帶,再進行救助。移動時應當盡可能多找一些人一同移動,同時密切重視傷者呼吸與面目情況,若存在脊柱骨折,不可扭動傷者的脖子與肢體,不可與傷者的傷口相碰觸,應當讓傷者的身體盡可能放輕松,盡可能使用擔架移動患者。
5.3 施工機械安全保護舉措
一是施工機器一定要有全面的安全保障;二是施工機器現場養護采用管理、使用、維修一體化的機械管理方式,開展好日常的維護工作,按照要求記錄機器運轉情況;三是機器操作采用確定人員、確定機器、確定崗位的“三定制度”,以及機械組長管理制與交接班機制。駕駛人員持有關證件操機,嚴格遵循各項操作規章,防止重大機械安全風險的產生。
5.4 臨時用電安全防護
進入施工現場后依據現場電能的使用需求,整體規劃臨時用電設施,項目包含配電設施和電容量,輸電線路走向和施工現場照明設備,生產設備電能使用狀況、生活設施電能需求狀況。
5.5 消防安全措施
對于臨時性建筑物,應當達到防火要求,且配備消防設施。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要安排消防值班工作者,且將值班情況完整記錄下來。不可在施工場所或者工地周邊非露天位置運用明火,特別要重視電源、易燃、易爆區域的安全。如果確需運用乙炔、電焊等,需要以書面的方式進行申請,上報有關單位。
5.6 作業現場安全舉措
所有進到作業場所的人員都要佩戴安全帽。重要崗位一定要憑證工作。施工者要統籌指揮,指令清晰,機器駕駛人員應當要按照指令操作。對施工過程中要用到的機械進行仔細檢查,若存在異常第一時間處理。因本工程基礎采用樁基礎,待基坑開挖、支護至基底后,靠近基坑底邊線部位工程樁施工時,采用隔樁施工,樁成孔間隔不小于8 m,且每完成一根樁的成孔,及時進行鋼筋籠安裝及澆筑混凝土施工,防止對基坑安全造成影響。
5.7 安全技術措施
5.7.1 土方開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施工前,應當了解施工場所的管線、坑道等所在位置和具體的走向,且使用顯著的記號進行標記。禁止在距離電纜1 m的范圍內施工。在施工期間若碰到以下狀況應當馬上暫停作業:一是挖區土體不牢固,存在垮塌風險時;二是天氣突然變化,發生暴風雨等惡劣天氣時;三是產生陷車等問題時;四是作業面凈空無法保障安全施工時;五是施工標記、防護設備毀壞無法發揮作用時。在所有條件達到施工標準后,才能夠繼續作業配合機器施工的修坡、清底等作業人員,應當在機器回轉半徑之外作業。土方開挖宜從上到下分層分段依次進行,嚴禁先切除跛腳;平整作業場地時,不得用鏟斗進行橫掃或用鏟斗對地面進行夯實;碰到體積較大的阻礙物或石塊的時候,應當將其清理后才能夠挖掘。
施工現場的道路應當第一時間修理,確保車輛安全暢通,車輛通行時須由專人負責指揮引導。土方運輸車輛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塵土飛揚、沿途撒落或流溢。機械操作人員應持證上崗,嚴禁無證上崗,做到定人定崗定操作。夜間施工時,做好夜間照明,配置足夠的照明,照明應做到無盲點,且盡量避免直射挖掘機的正面。土方掘進之前,應當明確基坑周圍的地下管線、管溝的位置,掘進時,由專人管理看守,掘進到管線、管溝位置時,應當謹慎作業,防止毀壞周圍的市政設施。運送土方的時候,應當先明確井蓋、地下管溝等的位置,大噸位的車輛應當盡可能避開地下管溝與井蓋,若無法避開的時候,應當采用保護舉措。構建門衛機制,避免閑雜人員進入施工場地。
5.7.2 土釘墻噴錨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成孔前應查清基坑及周邊地下管線及其他埋設物確切位置,制定好切實可靠的保護措施。在施工期間嚴格遵循機電方面的安全操控規章,操機人員應當高度關注機器運轉情況,并加強維修保養,發現異常立即檢查處理。定期查看噴射機管路接頭、材料運輸管、出料彎頭,若發現異常第一時間解決。噴射作業人員要穿戴防護用具。注漿泵必須安裝回漿閥,并保持暢通。拆除注漿管路時,應先開回漿閥,釋放管路回漿壓力。注漿管路易堵塞,注漿泵應經常清洗,以保證漿液能順利進入。土釘墻邊坡滲水極易造成邊坡失穩,施工時應采取排水、防水措施保證邊坡不滲漏。基坑周邊設置安全防護欄桿及防護網,防護欄桿距基坑邊約1.0 m,高約1.5 m,設上中下三道橫桿,密目網封閉。嚴禁從基坑頂部向坑內拋擲物體。
同時,在實際的工程作業中,要求下坑作業者一定要佩戴安全帽,施工期間不可將安全帽摘下,高空施工的時候要佩戴安全帶且有其他的防護舉措。基坑掘進、支護作業要確保必要的間歇時間,確保邊坡噴射混凝土強度達到開挖要求后方可進行下部土體開挖。此外,坑邊3 m范圍內不得堆放重物,重型機械不宜在坑邊作業,不可避免時,須采取加固措施。施工用電須由專業電工持證上崗操作,線路檢查、維修由電工操作,閑雜人員不得進行施工用電操作。
錨桿張拉時,確保錨具連接牢固后方可開動千斤頂進行張拉,張拉時應保持油表壓力穩定勻速增長,分級張拉。錨桿張拉時,須保證腰梁不會從邊坡掉落,且張拉錨桿正對面不得進行張拉操作或站人。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本工程項目施工中,通過科學應用土釘墻施工技術,不僅提升了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難度,縮短了項目建設時間,壓縮了項目建設支出,為工程項目建設節約了大量資源。由此可見,在工程項目中應用土釘墻施工技術,可以起到顯著的施工效果,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倩.房建基坑支護工程的鋼管樁結合土釘墻施工技術[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20,32(5):52-55,64.
[2] 王龍.安置房項目建筑深基坑土釘墻支護施工技術[J].廣東建材,2022,38(1):70-71,76.
[3] 周德峰.淺析在富水卵石層復雜地質條件下錨管土釘墻支護施工技術[J].四川水泥,2019(3):111,143.
[4] 王曰培.建筑工程深基坑中的土釘墻支護施工技術構建[J].四川水泥,2019(2):199.
[5] 鄭慶明,周錦福,李群鳴,等.邊坡工程土釘墻與微型樁復合支護施工技術研究[J].四川建材,2017,43(10):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