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技術應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毛用澤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 年3 月6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 歲。
1930 年9 月,毛用澤出生于浙江寧波,1949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進修核物理,主要從事核輻射防護劑量學、核爆探測學、核監測裝備系列與標準化的研究,是我國核試驗早期核輻射與放射性沾染效應參數測量技術和輻射防護劑量學的奠基者、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是現場輻射防護監測以及高空放射性煙云取樣技術創建人之一。
20 世紀50 年代,在國內開始仿制、生產原蘇軍兩種主要核探測儀器時,毛用澤想,能不能用鹵素GM 計數管替代,將兩種儀器“合二而一”,研制出受部隊歡迎的簡便、小型化多功能的輻射探測裝備呢?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后,毛用澤從理論上驗證了上述“合二而一”的想法,這一想法的落實也得到了國家政策支持。彼時年僅26 歲的他負責“防原子與核探測”部分的規劃制定,并開始了軍用β、γ 鹵素GM 的計數管系列及其探測技術與晶體管核電子學方法等研究工作。
無巧不成書,在毛用澤等人倡議把發展“鹵素GM 計數管系列及其應用”列入規劃并開展研究后,美、蘇等核大國亦開始了核監測裝備(鹵素GM 計數管取代空氣電離室)這一技術方向的研究。美軍在80年代發展出更先進的“合二而一”的裝備,而我軍則在70 年代初就完成了這一戰略任務。從親身經歷的這一科研實例體會到防化裝備現代化的重要性,毛用澤說:“防化裝備的現代化,首先應從國情出發確定目標,而裝備現代化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現代化基礎之上的,符合潮流的技術路線方向看準了,就要早起步,持之以恒,不斷攀登高峰,就有可能達到目的,不落人后,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資料圖片
1964 年,毛用澤參加創建了我國首次核試驗早期核輻射與放射性沾染效應參數測量技術、現場輻射防護監測以及高空核煙云取樣技術,驗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核爆成功。當時僅有30 多歲的毛用澤在這場試驗中榮立一等功。
光陰似苒,物轉星移,面對時代的浪潮,毛用澤從未“服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視力嚴重下降,經過多次手術后,即使帶上高度近視眼鏡,兩眼的視力之和也僅有1.1,但他并未敗給日漸衰老的身體和快速變化的時代。帶著高度近視眼鏡的他,堅持閱讀最新論文,時刻關注著世界核武器技術動態,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帶來的深刻變革,以頑強拼搏、刻苦攻關的志氣,不斷更新自己以跟上不斷更新的技術,堅定不移地堅持科技創新。
除個人科研成果卓著外,毛用澤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也十分出眾。他堅持以身作則,教誨學生用廣博的科研知識武裝頭腦,用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思想。他不遺余力將自己所學所知盡授學生,為國防科研的核監測與防護專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真正做到桃李滿天下。
回顧毛用澤這一生,他傾盡數載光陰啃“硬骨頭”,探索先人未涉足的路,才給后人留下了豐碩的智慧結晶、堅固的國防技術堡壘。正如巴爾扎克所說,偉大的人物都是走過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榮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