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軍



因為工作關系,我曾經去南方一些竹笛制作作坊采訪,采訪中發現有些制作師在制作竹笛的同時,也制作樣子有些怪怪的樂器,他們告訴我這叫竹筒塤。當時覺得這些制作師利用竹子制作塤真的很有創意。后來著名樂器學者、上海藝術研究所的陳正生先生告訴我,這個樂器的真正發明人是江蘇大豐的周壽榮。前不久我聯系了周壽榮,他給我發來一段當地電視臺早年采訪他的短視頻,并附有一段他用竹塤吹奏的電影插曲《我心永恒》,這首作品開始使用降B調吹奏,之后又轉為D調。他以此來駁斥一些人認為中國民族管樂器音律不全、不易轉調的論調。他還發來用大低音竹塤吹奏的《我和我的祖國》,低沉渾厚的音色幽幽響起,充滿了深情。
受父影響少小學習樂器
經過了解才知道,周壽榮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學會演奏嗩吶、笛子,后來又學會了演奏很多種樂器。“我的父親是一名吹鼓手,并帶過幾個徒弟。我有兩個哥哥也都會這門手藝。我從小耳濡目染著吹鼓藝術。”在農村,吹鼓手多出現于婚喪嫁娶的場合。
周壽榮說:“我學樂器很雜,除了笛子、二胡、嗩吶等民族樂器以外,還學習西樂,如小號、大號、電子琴、架子鼓、吉他等樂器。”由于有民樂基礎,加之對于音樂的悟性,因此周壽榮學起其他樂器來上手也很快,正所謂觸類旁通。周壽榮很自信地表示:我的樂器演奏技藝,行內人士也都非常認可。在當地音樂人的圈子里,周壽榮無疑是一個多面手。
他說:在農村,吹鼓手只不過是門手藝而已,社會地位不算高。當地如有婚喪嫁娶的事情,吹鼓手班子都會被請過去。在這個班子里,周壽榮看慣了人生的悲歡,也體味出人生的冷暖。
從廣播音樂中受到啟發
作為一名會演奏多種樂器的人,周壽榮何時開始萌生了制作竹塤的念頭?帶著疑問,我問起了周壽榮。他告訴我說,一次他聆聽電臺廣播里播放的音樂,那是一首陶塤吹奏的樂曲,這也是他第一次聽到陶塤的名字,他被陶塤幽深空靈的音色所吸引。陶塤,激發起他動手制作塤的沖動。“我沒有見過塤,但是我曾經用硬塑料管子做過幾支笛子,就猜測這種樂器肯定是吹孔(邊棱)類樂器。”周壽榮笑著說。為了尋求塤低沉渾厚的音色,他嘗試著用竹子制作。他把一節毛竹留節,然后打一吹孔,試吹了一下,果然是塤的音色。周壽榮很興奮,又動手制做了一個錐體管身與其連接,經過很多次試驗和改進,他研制、發明的竹塤成功了。那是1994年,周壽榮激動地用他的第一支竹塤吹了一支小曲,引來村民圍觀。大家向他投來欽佩贊許的目光,他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創新研發新型樂器——竹塤
竹塤是用毛竹制作而成,外形似一倒錐體。樂器一端保持本來的直徑與周長,另一端變細并使樂器的平吹與超吹成十一度關系(而非八度)。周壽榮稱這樣做可以達到既縮短按音孔距離,又拓展了音域的目的。并且平吹與超吹全音與半音的關系不變,音域為兩個八度加一小三度。“當時我申請專利時叫它‘陰陽笛,后上海的一位著名樂器學者建議叫它竹塤。”對于竹塤這個名字,周壽榮不以為然,他認為,塤這種樂器用陶、瓷、合金、硬塑料、獸骨等材料都可制作。為了有所區別,他把竹塤改名為“周氏塤”。
當周壽榮的“周氏塤”研發成功后,得到了上海的沈正國、陳正生、趙景國、戚偉康等多位專家很高的評價,他們一致認為竹塤的發明填補了民族管樂器低音聲部之不足。“竹塤的調別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大竹塤還是世界吹管樂器中的最低音。”周壽榮說:“同一個調的竹笛,最多能制作出相差一個八度的大、小兩種,如降B調曲笛與降B調梆笛;而竹塤可以制作出比降B調曲笛低兩個八度的特大號降B調(和降B調曲笛相差自然音階16度)。最小的降B調竹塤與降B調小梆笛同高。”
我問周壽榮制作過竹笛嗎?他回答道:我也有過做竹笛的想法,但大部分時間還是放在“周氏塤”上了。根據制作經驗,周壽榮認為竹笛的制作要比竹塤制作簡單多了。“竹笛、簫都是八度超吹(平吹與超吹為八度關系),而竹塤是十一度超吹,如全按平吹作低音‘5時,超吹為高音‘1,即平吹與超吹成十一度關系。在竹塤初步制作成形后,只有吹孔與筒音孔,沒有按音孔,這個時候要吹試三個音:平吹低音5、超吹高音1、超超吹高音6。校出這三個音都很正,方可確認打按音孔,否則就廢了。所以我毫不夸張的說,竹塤是世界上最難制作的樂器之一。如何確定它的基準音與超吹形成十一度關系?我根據吹孔這一端的內直徑、內周長與整體長度的比例,推算出一套公式。”看來,周壽榮為竹塤的研發,確實下了一番功夫。
詳解竹塤制作過程
周壽榮還向我詳細介紹了竹塤(周氏塤)的制作過程:
1.根據所要制作的調號,取相應的一小段毛竹,一端留節留做吹孔,即管頭,另一端開口準備連接管身。
2.根據管頭內直徑與內周長的比例,推算出管身的長度。取一段毛竹,對稱劈開,一端保持直徑,將兩片竹子削成錐形后膠合為一體,形成一個錐狀體,兩端中通,大頭原內直徑與周長不變;小尾端出音孔大小與吹孔相當。把大頭端與管頭相連接膠牢。校吹一下三個基礎音:平吹與超吹形成自然小調音階十一度。平吹與超吹形成自然小調音階十六度,即可按本竹塤的規格推算按音孔位置打音孔。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筒音作5的小調音階進行排列!九個按音孔的音都用定音器校正。上把位五孔(含后背孔),下把位四孔。完成后打磨、刻字、爍畫、上漆,這樣一來,一支竹塤就制作完成了。
困難在興趣面前不值一提
周壽榮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竹塤的研制發明中凸顯了他的聰明才智和音樂底蘊。我想,他當初在制作竹塤中肯定也會遇到各種困難。他說,:困難肯定有,如制作用具、竹材等等。在設計中也遇到過技術問題。但他憑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多年來的演奏民族管樂器的經驗,一步步攻克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點。他說:“困難在興趣面前簡單多了,不值一提。”他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用心。人常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周壽榮每日浸淫于竹塤的制作中樂此不疲。他笑著說:我發明竹塤(周氏塤)的時候已經分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要掙錢養家糊口,但又放不下研制竹塤,為此老婆總是認為我不務正業,為此夫妻倆也沒少爭吵。后來,我也只能擠時間做竹塤。7FC4B6F1-5827-48D5-8B5F-F6A811B608AE
周壽榮的家鄉,平時許多人閑暇時都熱衷于麻將、撲克、象棋和釣魚,而周壽榮則是把時間都投入到制作竹塤和演奏樂器上面了。他說:音樂是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非常迷戀音樂,喜愛鉆研音樂。就好像天生與音樂有緣,不離不棄。
希望竹塤得到普及和推廣
從周壽榮研發制作出第一支竹塤至今,已經過去整整28年。周壽榮稱,自己雖然發明了這件樂器,但它并沒有給個人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興起,都需要得到有識之士的支持。竹塤作為填補低音吹管樂器空白的樂器,如果想擴大影響,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推廣,也需要當地政府的扶持與宣傳。周壽榮稱:我曾多次與地方文化部門打交道,想借助政府平臺接觸更多的專業音樂人士,但都無果。他覺得,竹塤的發展需要一個強大的推手!他非常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竹塤的成果。
竹塤,讓我歡喜讓我憂
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平淡無奇,甚至是平庸的,而能夠在平庸的生活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更顯得彌足珍貴。周壽榮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個游走于鄉間的吹鼓手,他能夠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心發明一件新型的樂器,這是他一生的驕傲。許多樂器制作家都認為:竹塤的發明打破了世界管樂器的設計理念,其音色空靈幽深、音域寬廣、方便轉調。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自己傾注了畢生心血打造出一件自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卻被人漠視。28年來,周壽榮經歷了太多這樣的感受,這種感受也消磨了他最初的激情。他神情懨懨地說道:“我何嘗不想把竹塤當作畢生事業?畢竟在竹塤上花費了不少心血,偶爾還會被人嘲諷。”他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并憂心忡忡地說:“竹塤不能像尺八一樣,淪為他國的民族樂器。”他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重視創新樂器的推廣應用,并給予扶持。
我問周壽榮,沒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學習竹塤制作嗎?他說:我的情況都不樂觀,讓孩子重走我的老路,于心何忍?
令周壽榮欣慰的是,著名樂器學家陳正生先生很早就將竹塤的制作原理及程序公布于某專業刊物上,于是很多廠家發現了商機,爭相制作出竹塤,網絡上也有很多竹塤愛好者發布吹奏竹塤的視頻。周壽榮很大度地表示:有關竹塤的一切發揚光大的行為,我都視為正能量,無所謂侵權不侵權。他還說:我感恩有他們能在樂器展會上展示竹塤,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本身就是對竹塤這件樂器最好的宣傳。
20多年來,周壽榮沒有因為發明了竹塤這件樂器而使自己的家庭生活得以改善。迫于生計,他還是重操舊業,從事起吹鼓手行當。但他心中仍放不下竹塤,在人家的婚禮上,他除了表演吉他彈唱以外,還用他的竹塤為客人吹幾首抒情的竹塤曲。
周壽榮表示:我最大的愿望是結識更多的樂器制作家,與他們學習交流。希望有一天自己發明的竹塤得以發揚光大,并走向世界。7FC4B6F1-5827-48D5-8B5F-F6A811B608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