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鄒吉權
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2022年伊始,《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產教城融合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標桿的意見》發布,為不斷深化天津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推動職業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契機。
一、 天津職業教育進入創新發展4.0階段
從2005年的“國家職教改革試驗區”,到2010年的“國家職教改革示范區”,再到2015年的“國家現代職教改革創新示范區”,天津職業教育在全國一直發揮引領作用,“行業辦學”“技能大賽”“魯班工坊”等一系列原創性的職業教育理念、模式和做法均發軔于天津,享譽全國和世界。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同打造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標桿文件的印發和全市職業教育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天津市職業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正式進入4.0階段,開啟了新的篇章。
當前,天津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期間,天津將加快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努力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構建“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著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優化類型層次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辦學模式、育人方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以一流的職業教育支撐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民生改善、服務終身學習和城市品牌的打造。
二、 樹立高質量發展的標桿
1.發揮行業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天津要堅持和深化政府主導、行業主辦、教育主管、企業主體的職業教育特色,保持行業企業辦學主體地位。全面構建職業教育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提升行業的辦學和指導能力。鼓勵職業院校與業內龍頭企業創新“六混合、六共同”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統籌城市、行業、企業資源,發揮城市承載、行業聚合、企業主體作用,建立城市為依托、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城教融合新機制。
2.完善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從中職、高職、職教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系統設計銜接路徑,建立由中職到本科的從崗位任務、培養目標、教學標準、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技能等級全面銜接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將本科試點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優化類型層次定位的關鍵,培養一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審辨式思維、復雜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有力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對高質量、高層次職業教育的需要。
3.構建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把握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基于系統科學構建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推進職業能力清單化、課程模塊化、教材活頁化、團隊結構化、評價多樣化,強化“五化”的協同與融合,形成結構化矩陣,發揮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性功能。大力推進思政課程改革,強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實施課程思政全覆蓋計劃,讓每一門課程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審美立美的統一。推動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優質教材。著力深化教法改革,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模塊化教學等參與式、探究式、啟發式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課堂活力、效率和效果。
三、 樹立高水平服務的標桿
1.打造職教科研平臺,引領職業教育改革。依托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雙高計劃”院校各自資源優勢,構建以全國首創“兩院四中心”為基礎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教科研平臺,為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標桿城市建設形成理論研究支撐。
2.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職業教育必須主動緊密對接天津“一基地三區”“1+3+4”產業體系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對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共建應用技術轉移中心、產品工藝開發中心、緊缺人才實訓基地等,服務天津制造業立市,打造一批兼具產品研發與制造、工藝開發與改進、技術升級與推廣以及大國工匠培育功能的,服務人工智能、先進制造、信息通訊等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拓展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建立的協同創新中心、工程中心、產教融合實訓中心的功能作用,支持職業學校多種形式建設專業技能實訓基地,打造“通用技能+專業技能”的實訓基地集群。
3.開展國際化辦學,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全力推進魯班工坊全球發展戰略與管理制度創新。持續發揮魯班工坊研究與推廣中心和魯班工坊全國聯盟的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魯班工坊布局,大力推廣中國職業教育理念模式,培養熟悉中國技術、了解中國工藝、認知中國產品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大力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津就讀高等職業院校,選派優秀學生赴國外學習。“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應廣泛開展國際化辦學,面向天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合作,探索中國特色高層次學徒制試點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悉國際標準、善于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
四、 樹立高技能社會建設的標桿
1.職繼協同,建設技能型社會標桿。構建技能型社會需要深化“職繼協同”,打破當前各類教育之間的壁壘,將學校、企業、社區職業教育等有效整合,面向各類社會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一是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構建資格準入、質量控制、過程監控、激勵扶持、促進協作“五位一體”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體系,充分發揮院校培訓的資源優勢,開展社會培訓。二是推廣“區校聯合體”終身學習服務模式,創新開展各類社區教育,為構建學習型城市貢獻職教方案。三是服務鄉村振興,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四是針對失業人群開展“素質提升+技能拓展+心理輔導”的定制培訓,助其提升素質與職業技能,實現身份轉換和職業遷移。
2.書證融通,推進學分銀行與資歷框架建設。大力開展“1+X”證書試點,推進做實學分銀行和資歷框架。一是緊密對接支柱產業,開發具有天津特色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積極爭取進入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二是依據國家專業標準,融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再造課程結構、重構教學流程,創新崗證對接、課證融合、教培一體、職業導向、書證融通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彈性學制,全面推行以選課制和導師制為核心的學分制改革,加大學分銀行建設和支持力度,與國家學分銀行對接,創立京津冀跨區域資歷框架。
3.崇尚技能,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會環境。一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會地位,引導社會形成崇尚技能、學習技能、投身技能的良好風氣。二是弘揚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標桿和文化軟實力的象征,打造工匠品牌,傳播工匠文化,開展工匠進校園活動。三是暢通行業企業高層次人才從教渠道,設置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支持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技術權威、能工巧匠兼職任教。四是培養技能高超、德藝雙馨的“雙師型”教學名師,培育傳承絕活、弘揚絕技的技能大師,打造覆蓋重點專業領域的“國家工匠之師”,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民生緊缺領域專業,建設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為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證。
五、結語
天津要以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標桿城市建設為契機,建設好產教融合型城市,為天津制造業立市、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注: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課題編號:DJA190347)的研究成果。
(左毓紅)8B271D6C-37E4-48B9-9696-E54128E301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