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松梢螟是松類樹種常見且危害性極強的蛀食性害蟲,對松樹幼林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并對松類種子園良種生產和育種造成嚴重影響?;诖?,闡述了松梢螟危害的特點、防治意義、面臨問題、防治措施等,以期為松梢螟科學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松梢螟;危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4–0171–03
森林病蟲害是影響林業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必須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防治,才能更好地保證森林質量和價值。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屬鱗翅目螟蛾科松梢螟屬,在我國均有分布,主要危害馬尾松、黑松、云南松、加勒比松等20余種松樹[1]。以幼蟲危害主梢嫩梢和球果為主要危害方式,嚴重時會導致樹木頂部側枝叢生變形、球果干枯脫落,造成樹木無主干、生長受阻、種子失收,從而影響樹木的使用價值和良種的產量。為此,需要明確松梢螟的發生規律和危害特征,明確松梢螟危害的具體部位,探索并采取預防和控制松梢螟的科學技術手段,有效防治松梢螟[2]。
1 松梢螟的生物學特性和危害特點
松梢螟幼蟲在被害樹梢、球果的蛀道內或者枝梢頂端芽孢內越冬,部分幼蟲在枝條基部的傷口內過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在被害梢內向下蛀食,部分越冬幼蟲要轉移危害新梢,4月下旬幼蟲陸續成熟,在被害梢或球果內作蛹室化蛹,經過14 d左右,在5月上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松梢螟發生代數與氣候條件有直接關系,在全國不同氣候條件下,每年發生2~5代不等。據筆者多年在馬尾松種子園觀測,在桂東地區的梧州市(屬于亞熱帶氣候)發生3~4代,第一代在3—5月、第二代在6—8月、第三代在9—10月,在當年冬季氣溫較高年份松梢螟會多發生一代,然后在被害松梢蛀道內或球果內越冬進入越冬狀態,翌年3月底至4月初開始活動,在梢內繼續向下蛀食到兩年生枝內或爬出轉害另一新梢。
通過多年實際觀察和分析200多hm2馬尾松種子園和試驗林,松梢螟危害特點主要包括:一是松梢螟危害的主要部位是樹木嫩梢和球果。當松梢螟的幼蟲進入樹木的嫩梢或球果后,會逐漸螺旋成為蛀梢,進而使得樹木的嫩梢或球果失去了應有的水分和營養的供應,最終下垂、干枯,在一段時間后,使樹木的頂梢折斷、球果干枯脫落,嚴重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和育種,導致健康失衡、種子失收。二是松梢螟主要危害的對象一般是樹齡小于10年生的樹木,而樹齡超過30年生的樹木受到松梢螟的危害較小。三是人工林危害比天然林危害要嚴重,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比純林危害小。四是林分郁閉度越大相關危害越小,溫度越高、降雨量越小則危害越嚴重[3]。
2 松梢螟危害對林木營養物質的影響
松梢螟在華北、華東為1年2代,少數為1年1代。以幼蟲在被害松梢和球果中越冬,在山東,越冬代為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一代為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為8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除了越冬代成蟲出現相對整齊外,其他代均不整齊,因而生活史極不整齊,世代重疊現象嚴重。研究松梢螟對馬尾松的危害表明,松梢螟危害與枝條營養物質有關,嫩梢中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較高,松梢螟危害后營養物質不斷減少,達到一定程度后,松梢螟開始轉移。松梢螟會增加危害部位的單寧、黃酮等物質含量,這是植株對松梢螟危害所做出的應急防御。另外,松梢螟的危害造成危害部位的pH值升高和含水量下降。這些物質的變化是植株對松梢螟危害的反應,同時危害部位營養物質發生非正常變化,可能是造成危害部位枯死的主要原因之一[4]。
3 松梢螟病蟲害防治的意義
馬尾松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鄉土速生材用和脂用樹種,為地方林農致富和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廣西是我國馬尾松的主要生產區域,目前有2萬km2的馬尾松林分,梧州市是廣西松脂的主要生產區域,但由于林分過于單一,以及近年來極端天氣的頻發,使得松梢螟危害日趨嚴重,造成森林處于“亞健康”狀態。另外,廣西是馬尾松最優良種質資源的原產地,近年來廣西營建馬尾松不同世代和用途種子園面積不斷擴大,保障了社會馬尾松造林對良種的需求,但松梢螟的危害嚴重影響了良種生產。為此,從生物學、行為學、防治技術、綜合防治等方面出發,加強對松梢螟等病蟲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松梢螟蟲害是影響林木健康生長的主要因素,處理好松梢螟病蟲害問題,有利于維護林區生態平衡。對林業病蟲害問題實施無公害防治,能夠解決化學農藥破壞林區生態的問題,促進林區生物多樣性的提高,在解決病蟲害問題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護林區自然環境,從而構建穩定、和諧的林區生態環境具有較為明顯的生態價值。林業不僅為中國的生態系統建設提供支撐,還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撐。開展松梢螟無公害防治,有利于提高林業生產效率,更好地開發林業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同時,無公害防治成本低,對環境影響小,有利于提高林區的經濟效益[5]。
4 松梢螟蟲害頻繁發生的原因
4.1 天然林面積縮小、人工林面積擴大
天然林基礎條件較好,遭遇病蟲害影響的概率較低。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濫砍濫伐造成出現了水土流失、突然污染等環境問題,減少了天然林的數量,削弱了防御能力。為了保護生態平衡,不得不擴大人工林的面積。由于受自身條件的影響,人工林的抗病蟲害能力較弱,導致我國松梢螟病蟲害問題頻發[6]。
4.2 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效果不佳
農藥是解決林業病蟲害問題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處理方法,但是農藥的化學成分不安全,破壞和污染生態環境,加劇林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時,長期使用化學農藥,病蟲害會產生較強的耐藥性。即使使用大量的化學品,也無法消滅松梢螟蟲害,導致防治效率低,影響樹木的自然健康生長。
4.3 缺乏病蟲害防范意識,應對能力不足
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既包括病蟲害發生后的防治環節,又包括病蟲害未發生階段的防御環節。從我國林業部門治理現狀來看,缺乏林業病蟲害的防范意識,導致林業治理缺乏病蟲害預警機制,無法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就采取行動,導致后面大范圍病蟲害事件的發生??梢?,林業部門并沒有在病蟲害預防環節下功夫,影響了林業病蟲害的治理效果。
5 松梢螟防治面臨的挑戰
5.1 傳播迅速
由于長期藥物防治,一些病蟲害已產生耐藥性。此外,受到近年來氣候變化和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生存能力強的松梢螟即使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也能正常繁殖和傳播。因此,如果防治方法的更新速度慢于松梢螟蟲害的繁殖和傳播速度,很容易造成松梢螟蟲害迅速傳播,最終將嚴重破壞森林資源。
5.2 缺乏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
首先,不同種植區的樹種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松梢螟防治技術推廣體系不同,最終導致松梢螟防治體系不完善。其次,由于松梢螟防治資金不到位,無法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充足的防治經費,加上監測儀器較為落后,甚至缺乏監測儀器,在松梢螟蟲害防治中,很難結合生長環境,制定長期科學的預警措施。此外,在具體工作中,林業相關部門沒有明確分工,導致服務規范不足,服務方式單一。一旦發生林業病蟲害,就難以保障解決技術問題。
5.3 防控措施不合理
松梢螟防治多年來提倡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但在實際防治中,由于資金、技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原則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目前,松梢螟蟲害防治主要使用高濃度的化學藥劑防治,在防治松梢螟的同時也殺死了害蟲的天敵,造成生態系統的不平衡。國家大力倡導的生物防治措施占比不足30%,存在過度使用化學品等問題,導致土壤質量顯著下降,樹木生長乏力,抗性下降,病蟲害頻發。
6 松梢螟綜合防治措施
6.1 建立長期科學的監測平臺
對病蟲害的防治應該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進行,病蟲害應建立長期監測平臺和體系,引入病蟲害智能化防治管理模式,利用數據監控,提高整體管理效率。例如,使用無人機監控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實現規范化、可視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保障了檢測過程中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有利于技術部門快速制定有利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是科學防控體系的重要體現,有效保障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實施。筆者所在單位通過人員到林地實際觀測和在林地中布置觀測點能夠發現松梢螟的發生情況,但一旦發現已錯過最佳防治時間,防治效果差。
6.2 科學搭配植被種類
單一樹種人工林遭受病蟲害危害的可能性明顯較高,因此在森林培育過程中形成合理的混交林能夠一定程度減少病蟲害的危害。作者所在單位通過在馬尾松人工林套種闊葉樹、中草藥等方式,改變林分結構,并在種子園減少不影響正常母樹發育雜草的撫育,并在種子園內種植中草藥,總體上減輕了松梢螟、松毛蟲等馬尾松主要蟲害的危害。
6.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作用,可避免病蟲害防治工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根據松梢螟具有趨光性的特性,成蟲羽化時間不一致的特點,在松梢螟成蟲發生期采用誘蟲燈進行捕殺具有良好的效果,且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筆者在馬尾松良種基地內按每0.67~1 hm2安裝一臺太陽能誘蟲燈,根據調查結果,對捕殺越冬代松梢螟成蟲效果最明顯,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松梢螟種群的數量。
6.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方法之一,雖然防治效果較好,但對天敵、植被、土壤等的負面影響較大。長期使用使害蟲產生耐藥性,容易大規模發生蟲害。因此,在一定可控范圍前提下,在物理防治、森林森態、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能夠控制松梢螟種群時,盡可能減少使用化學防治措施。如已大規模發生蟲害,應科學進行化學防治。
6.5 生物防治
目前,生物防治最有效方法是利用天敵,寄生率能夠達到15%以上,幼蟲和蛹期效果會更佳。以寄生蜂為主,已發現腫腿蜂、赤眼蜂、姬小蜂等20多種有效天敵。并且這些天敵大部分可以通過人工繁殖獲得,為生物防治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保障。廣西在馬尾松種子園和基因庫引入了寄生蜂,有效降低了松梢螟和松毛蟲的發生概率,近幾年未見大規模蟲害的發生。
筆者前期通過信息素的方式進行松梢螟防治,雖然效果較好,但是由于要定期更換信息素包,不利于大面積防治。后期對種子園以連續撒施生石灰的方式進行防治,效果顯著,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種子園種子的產量。
6.6 松梢螟蟲害的源頭防治
要更好地開展松梢螟防治工作,就必須從根本上找出松梢螟害蟲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從而更全面地控制林業樹木的生長。在植樹前,工作人員需要檢查樹苗,篩選出病蟲害和抗逆性差的樹苗,避免在后續的生長項目中出現松梢螟。一旦樹木出現病蟲害,工作人員要及時處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蟲害,避免大規模傳播。對樹齡較小、面積較小以及特殊的林分,采用人工處理方式能夠實現防治。筆者前期在松梢螟大規模發生年份,每10~15 d安排技術人員對剪除馬尾松種子園受松梢螟危害的枝條,并統一帶出林地進行集中燒毀,通過連續2年實施該措施,顯著降低了松梢螟危害。但該措施不適用于大面積人工林。
6.7 完善松梢螟蟲害防治體系
在松梢螟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治體系,以保證防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相關部門需要深入研究當地林業物種及其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提高松梢螟蟲害防治效果。其次,林業部門要結合林木生長建立科學的監管體系和制度,嚴格規范相關監管機構的職責,確定其服務方式。同時,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提高森林質量和保護生態環境,嚴禁在松梢螟蟲害防治過程中使用超標的農藥。最后,需加大防治力度,積極引進專業人才,提供防治資金,制定相關政策,確保松梢螟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6.8 松梢螟蟲害防治成功范例參考
范例1:廣西貴港市覃塘林場屬國家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主要樹種是馬尾松,新建有40 hm2馬尾松種子園,2016年開始生產馬尾松種子,2018年進入種子盛產期,但由于受松梢螟蟲害的影響,2018年和2019年的種子產量極低,平均產量不足0.5 kg/667 m2。從2020年開始,他們采取了多種措施專門針對松梢螟進行防治:(1)在新建的種子園范圍內安裝了40臺太陽能誘蟲燈,誘殺成蟲;(2)3—10月,交叉使用蘇運金桿菌(粉劑)、甲維蟲螨腈、阿維菌素、甲維虱螨脲等生物制劑進行化學防治,防治次數不少于6次;(3)加強管控措施的實施,保護鳥類等害蟲的天敵;(4)每年11—12月使用生石灰噴灑松樹根部,殺滅越冬蟲蛹。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松梢螟蟲害發生的規模,顯著提高了馬尾松的種子產量,2021年該基地的馬尾松種子產量達到了0.8 kg/667 m2。
范例2:廣西藤縣大芒界種子園也是國家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主要樹種也是馬尾松,新建有36 hm2馬尾松種子園,2015年開始生產馬尾松種子,2017年進入種子盛產期,由于受到馬尾松毛蟲、松梢螟等蟲害的影響,2019年之前的種子產量都不高,年平均產量約0.3 kg/667 m2。從2019年開始,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病蟲害防治:(1)專門設立信息樹,定期開展病蟲害調查、監測、記錄,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和蟲情;(2)在林區內安裝了30臺太陽能誘蟲燈,誘殺成蟲,并定期觀測、取樣,了解害蟲的種類;(3)每年從2月開始,不定期地安排人員剪除種子園內受松梢螟危害的枝條,并統一帶出林地進行集中燒毀;(4)3—10月,交叉使用白僵菌、蘇運金桿菌、阿維菌素、甲氰菊酯、滅幼脲等生物制劑進行化學防治,防治次數不少于6次;(5)強化管控措施,保護鳥類等害蟲的天敵;(6)每年11—12月使用生石灰噴灑松樹根部及樹干1 m以下,殺滅越冬蟲蛹。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蟲和松梢螟等蟲害發生的規模,顯著提高了馬尾松種子的產量,在2021年,新建種子園的馬尾松種子產量達到了0.75 kg/667 m2。
7 結束語
松梢螟蟲害防治是一項長周期工程,在做好科學監測的基礎上,應提出合理的防御措施,了解當地松梢螟的生活史和危害規律,篩選苗木。在合理種植和林分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提前做好天敵的放置、引誘劑的誘殺準備,必要時科學使用化學藥劑。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地特點,可進行人工捕殺、誘蟲燈使用、撒施生石灰等措施等綜合應用,以降低松梢螟帶來的危害和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美芝.林木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花卉,2020(14):273-274.
[2] 王玲玲.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21(14):51-52.
[3] 張玉玲,田斌.樟子松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林業科技情報,2019(3):72-75.
[4] 楊偉,王文兵.樟子松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淺談[J].農業與技術,2018 (16):175.
[5] He X F. Discussion on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pest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J]. Rural wealth consultant, 2020 (8): 22.
[6] Wei C L, Fan H Y. Optimization of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analysis of pest control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J].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quipment, 2020, 218 (2): 205-206.
責任編輯:黃艷飛
Harmfu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Pine Shoot Borer
LIANG Yuanyi (Damangjie Seed Garden, Tengxian County, Tengxian, Guangxi 543300)
Abstract Pine shoot borer was a common and extremely harmful eating pest of pine species, which 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pine forests, and had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of fine seed in pine seed orchards. Based on this,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damage of the pine tip borer were describ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control of the pine tip borer.
Key words Pine shoot borer; Harm; Control
作者簡介 梁遠毅(1974—),男,廣西藤縣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木良種選育、森林培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