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有林
初中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實際教學應用過程中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在學習時的實踐性和主動性,以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為教育出發點,靈活設計課堂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積極主動地探索語文課程的相關資料與學習活動,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探究性教學方法是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探究,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將其應用到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課程教學的方式和思路,更有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程教學方法。本文首先論述了探究性教學的內涵及其教學作用,并圍繞探究性教學方法,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探究性教學方法的內涵價值及其應用原則
(一)探究性教學方法的內涵價值
探究性教學方法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下的時代產物,將其應用于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更有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時的主動性意識,讓學生參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吸收和應用,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習慣。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通過組織探究性的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對課程所學知識進行更為深入和細致的探究,突出學習主觀意識,在實踐與參與中帶動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
探究性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新式的課程教學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首先可以最大程度上迎合學生實際的學習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式接受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在參與課程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主動發掘語文課程的學習樂趣,以此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其次,探究性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能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平臺。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大多是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按部就班地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然后機械地記憶相關學科知識,學習過程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實踐參與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圍繞教師設定的教學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開展實踐學習活動,打破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單一說教式的授課瓶頸,更有助于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最后,探究性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語言類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融合了聽、說、讀、寫等方面教學元素,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提出和應用,能讓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針對這四項基本技能進行有效的培養和鍛煉。在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鍛煉學生聽、說的能力。學生主動閱讀并發現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的過程則是鍛煉學生讀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輸出和應用,是對學生寫的鍛煉。這種綜合性的實踐學習活動能從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出發,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學習過程中獲得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數情況下都占據著課堂教學的主導性地位,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學習的意識。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能遵循主體性原則,即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相較于傳統語文課程教學模式而言,探究式教學的方法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時的主動性參與,在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參與的雙向互動課堂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2.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的本質就是學生在參與學習時能根據既定的課程學習目標,通過自主地思考和實踐,主動汲取學科知識,在參與探究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和分析,轉變傳統被動式接受的學習模式,最終高效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基于這一實際教學需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實際課程教學的需要,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設計層次性的導學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去主動地思考和學習,在實踐參與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3.開放性原則
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不僅改變著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基于現代化教育背景,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構建開放性的課堂學習環境,在講授課程知識的過程中滲透課程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科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學習平臺。
二、探究性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有效課前預習,奠定探究教學的基礎
在初中語文探究性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有效的課前預習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而言,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必須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為新課內容的講授和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初中語文學科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極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學生在預習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工具書的輔助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了解,從而在課內學習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深度文章內涵,增強課內學習的有效性。因此,相對其他課程學習而言,語文教學工作的課前預習活動更能讓學生自我管理和控制。在實際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將學生課前預習的活動形式和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融合,將課前預習活動劃分為掃清學習障礙和探究分析兩大板塊。在掃清學習障礙的環節可以圍繞新課內容中的字詞、寫作背景等內容進行簡單的預習,初步掃清課堂學習的障礙;而在探究分析的學習板塊,則可以圍繞文章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情感和寫作手法等多重學習目標進行深入的探究預習,并將自己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標注以提高課內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預習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鄧稼先》這篇課文時,本單元的所選文章,都是歷史上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通過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經歷和事跡,認識到他們所做出的貢獻,進而感受他們崇高的品格是本單元課程內容教學的情感價值和教學目標所在。在完成初步預習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揣摩文章中的關鍵句段,理解其內在含義和表達的巧妙之處,通過細節的分析把握人物的特征,為課堂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課前預習基礎。
(二)構建學習情境,優化探究學習導入過程
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創建課堂學習的情境是探究性教學活動的重要導入環節。在實踐教學應用過程中,通過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課內學習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和實踐學習的積極性。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各種新奇、未知的學習內容都存在著濃厚的探究學習心理,教師可以以此為教育抓手,創設多樣化的課內學習情境,從學生實際學習認知特點出發,找尋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興趣融合的切入點,讓學生在主動學習情感的驅動下,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探究學習活動,搭建學生和學習內容之間的溝通橋梁。在實踐教學應用中,構建學習情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從文章內容的外在形象角度構建情境,也可以從內在情感角度營造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巍峨壯麗的世界著名橋梁,從橋體構造到建橋背景等多個角度出發滲透課外資源,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后以此為媒介順勢導入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這種情境化的探究閱讀氛圍中主動地參與閱讀學習活動,提高課內學習的效率。又如,在《背影》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則可以從內在情感的角度出發構建學習情境,在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導學階段,為學生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一明確的學習主題,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圍繞這一學習問題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分析,進而通過角色扮演以及深度閱讀的方式去認真體會文章中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在于作者情感共鳴的學習氛圍中提升探究學習的質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對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小組合作探究,凸顯學生主體學習地位
在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實踐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是落實探究性教學的重要途徑。對語文課程教學而言,日常教學工作的價值并不局限于傳授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究學習的合作中成長。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就是以組內成員相互協作的途徑為教育載體,通過明確的分工、合作、交流等多種途徑圍繞教師既定的學習任務開展有效的課內學習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轉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授課方式,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突出和尊重,更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在日常實踐應用過程中,小組成員的人數一般設定在5~6個同學為宜,在進行學生分組時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基本原則進行設計,便于同組學習成員相互促進取長補短,便于組間學習過程相互競爭。例如,在學習《范進中舉》時,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理解起來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先進行探究性學習,然后在課內通過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對文中胡屠戶、范進等角色進行扮演,增加課堂學習趣味性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入體會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態度的變化、對范進稱呼、外貌描述的變化等,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實踐和理解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文章核心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四)巧妙課堂設問,提升探究學習活動有效性
在教師開展探究性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過程中,除了要強調突出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之外,還要關注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的導向性作用,確保探究學習活動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堂設問作為日常課堂教學活動的必備環節,對學生學習過程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教師要借助巧妙地課堂設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資源,提高探究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教師課堂設問應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提出的問題要契合中學生實際學習認知需求,避免問題難度過易或過難而影響學生探究學習的質量;二是設計的探究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爭議性特點,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探討,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促進學生學習創造力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學習《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時,可以提出如下探究學習問題:精讀課文結合自己的理解,斯科特探險隊的悲劇為什么說是偉大的?茨威格為什么不給勝利者阿蒙森做傳,卻選擇了為失敗者斯科特記錄下這悲壯的一幕?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是什么?等等,讓學生圍繞這些探究性的學習問題積極地思考,提高課內探究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再如,在學習《變色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以“梯度提問法”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樣?”“奧楚蔑洛夫善變的特征有哪些?”“善變的奧楚蔑洛夫一直沒有變的是什么?為什么沒有變?”“導致奧楚蔑洛夫一變再變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作者為什么要塑造奧楚蔑洛夫這樣一個善變的人物形象呢?其意圖是什么?”這樣通過從易到難的方式進行問題設計,可以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分析,同時不同難度的問題還可以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基礎一般的學生也能在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而對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在分析更有深度、難度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從而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達到高效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打破傳統語文教學“滿堂灌”的教學弊端,更加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在實踐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深入理解探究教學方式的內涵,依據實踐應用基本原則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從課前預習、課內學習多個角度出發,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帶動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同步發展。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