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紀瑞青
青島市城陽區文化館
內容提要:中國工筆畫具有裝飾美特征,主要通過造型、構圖、色彩、線條、肌理等形式表現出來。當今的工筆畫,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基礎上,融合西方繪畫藝術特色,開拓了中國工筆畫新的發展領域。
古往今來,在中國美術發展歷史上,中國工筆畫記錄著歷代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其中獨特的物象造型、別致的構圖設計、多變的線條運用、豐富的色彩變化和特殊的肌理效果,使中國工筆畫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裝飾性美感。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時代背景的影響。從2000多年以前的戰國中晚期楚墓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中舒展如云的裝飾線條,到漢代馬王堆帛畫中形態豐富的線條,中國工筆畫創作從注重寫實、關注細節的“盡其精微”階段逐漸走向追求用筆流暢、“神形兼備”“以物言志”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以線造型、富有裝飾性的畫面風格。在《洛神賦圖》中,東晉顧愷之用線條的剛柔虛實和色彩的濃重艷麗,表現出飛禽走獸的生動形象,構成的畫面具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裝飾美。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畫面主題明確,色彩絢麗,其中人物形態優美,韻味十足,細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唐代婦女的服飾特征和當時的社會狀態。這個時期的工筆畫線條剛勁流暢、簡練嚴謹。在盛唐時期,這樣的仕女形象和表現方法又被運用到佛教美術的表現中。如在敦煌壁畫藝術中,流暢飄逸的裝飾線表現出人物的豐滿婀娜以及動植物的圓潤華麗。到了宋代,隨著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會和融合,工筆畫在傳統繪畫形式基礎上,強化造型、構圖、線條、色彩、肌理等藝術元素,結合現代工筆畫的獨立語言體系,運用中國畫豐富的墨色關系,融合東西方文化和現代藝術的理念,使工筆畫的裝飾性美感在當今社會得到顯著的發展。
在我國繪畫的發展中,裝飾性的藝術特點源于原始社會的石器、彩陶器、玉器藝術,此后,在奴隸社會的青銅器、建筑藝術,以及封建社會的帛畫、畫像石、畫像磚、人物畫和山水畫等中也有具體體現。五代西蜀黃筌一派,其繪畫手法細致工整,色彩富麗典雅,被宋人稱為“黃家富貴氣”。自這一特殊程式出現后,畫院畫家們的工筆畫創作在之后的很長時間內都以自然之美、裝飾之美和詩意之美為追求。
裝飾性是中國工筆畫創作美感的拓展與豐富。自然界中的美包括自然美和裝飾美,二者相互依存。畫家們在感知簡單的自然物象特點后,通過構圖、線描、設色的繪畫基礎手段和各類裝飾藝術技法,使得自然物象變得豐富起來。通過造型提煉、構圖變化、色彩的夸張和對比、線條的疏密變化,以及對畫面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創造性處理,畫面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裝飾效果,使欣賞者產生美的感受,從而增強表現力和藝術性。

紀瑞青 秋韻68cm×68cm2000

紀瑞青 秋塘染露68cm×68cm2000
中國畫在造型中體現出強烈的裝飾性,尤其是對形式美的強調。通常,畫家在表現物象時會根據創作內容的需要以簡單的方式大膽取舍,用突出重點、高度概括、歸納省略、夸張與變形、規律化、程序化等手段進行相應的組合和處理,使所描繪的物象特征明顯、主次分明,畫面線條有疏密、長短變化,色彩搭配合理等。例如:宋代畫家趙佶在《芙蓉錦雞圖》中用裝飾手法對色彩斑斕的錦雞羽毛進行有序的排列,這種以排列方式展現了美的裝飾表現手法,實現了造型、色彩、神態的完美結合。再如潘天壽的繪畫,立意奇巧,構圖別致,落筆大膽,點染細心,筆墨蒼古,韻味無窮。還有的畫家以多視角超越時空的方法觀察所要描繪的物象,將具體的物象抽象化,具有明顯的裝飾性和裝飾美,使人產生視覺沖擊力。如現代畫家蘇百鈞的作品《愁絕水一方》的構圖造型,把現實無限的立體結構轉換成有限的平面結構。這種空間表現形式的轉換過程,包括內在精神意志和外在形式構思,展現出現代工筆繪畫創作的魅力。
中國工筆畫創作通過自由散點的透視方式把現實生活中的三維空間轉換為二維空間。此種方式不同于西方繪畫創作的焦點透視,能夠使畫家的構思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把單一的色彩與不同時空的對象合并、排列到一起,突出畫面平面感和裝飾感,獲得圖像和構成相結合的形式之美。畫家為了強調作品的主題和追求裝飾美,會在設定的空間內采取平面的構圖方式,安排物象的主次與前后關系,把眾多的局部,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組合成新的藝術整體,將自然的物象與自身的創作思想,以山水、花鳥、人物等相結合的形式呈現在有限的畫面上,使所要表現的內容或物象更加豐富,起到更好的裝飾性作用。中國工筆畫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構圖方式。例如花鳥畫的賓主法、疏密法、虛實法等,人物畫的以線帶面法、多點透視法、夸張對比法等。現代工筆畫家本人的主觀因素決定著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將點、線、面結合,對造型、構圖、色彩等藝術元素進行巧妙安排,對色彩明暗、冷暖和對比色調進行處理,在虛實相生和富有節奏的空間里,表現出靈動的裝飾美和回味無窮的創作意境。
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造型和表現手段。中國繪畫的這種造型方法,與西方繪畫運用光影與色彩再現物象的表現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工筆畫的線條簡潔而又富于蓬勃的生命力,其柔中有剛、尖中有圓的特殊用筆方法既能表現物體造型,又能體現畫家氣質。在敦煌壁畫的人物形象描繪中,線的運用豐富而又和諧,特別是飛天形象,其高度流動的線條表現出人物的圓潤豐腴、飄逸豪邁,強化了畫面動靜和虛實的對比,達到了形神合一的藝術表現高度。在中國工筆畫中,線條的寫實性和寫意性并存,其形式變化既可以表現出物象的結構和輪廓,又可以表達出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工筆畫以線條的長短粗細、頓挫轉折、輕重剛柔等變化,表現物象的形體、神態、明暗、光感、質感、空間和節奏感,使線成為工筆畫的重要的造型手段和不可缺少的技法。
中國畫在色彩方面的使用,不是為了將所要表現的物象真實地還原出來,而是畫家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歸納。畫家通過使用其最為直觀而有視覺沖擊力的色彩為媒介,對物象進行描繪,并表達情感。中國工筆畫以唐代的敦煌壁畫最具特色,其用色大膽夸張,對比強烈。在西域文化的影響下,敦煌壁畫運用凹凸暈染技法所形成的色彩效果富麗堂皇,形成了一種質樸、夸張和粗獷的藝術魅力。現代工筆畫以其多樣化的表現手法,結合傳統壁畫和民間工藝美術對比強烈的色彩特點,注重色彩的明度、純度、冷暖、質感等變化,并有機借鑒西方繪畫藝術的光影對比和多種新材料的綜合應用,使中國工筆畫彰顯出色彩的裝飾之美。
肌理作為繪畫的一種形式要素,表現出的節奏和韻律能夠使欣賞者與繪畫者產生共鳴。畫家可以運用傳統的筆、墨、色,以及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技法,制作成特殊的肌理效果,表達畫家的情感和觀念,大大增強了工筆畫的裝飾效果。
在中國畫的章法中,詩、書、畫、印完美結合,形成中國畫別具一格的裝飾性特征。繪畫自身的造型和構圖形式、以書入畫的對比因素、詩的平仄韻律,加上中國漢字和鮮紅的印章,使中國書法與繪畫交融成趣。
新時代,中國工筆畫融合東西方文化,并吸收民間工藝美術的營養,通過對造型、構圖、線條、色彩、肌理等元素的綜合處理,開拓出更加廣闊的表現領域。在世界美術史上,中國工筆畫以其獨有的裝飾性特征和藝術魅力成為區別于西方繪畫而獨具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的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