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中國人民大學
全球變暖、資源枯竭、能耗俱增、水源短缺、水質污染、森林銳減、土壤流失、土壤沙化、土質退化、環境惡化、空氣污染、地震頻發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問題,威脅我們的生命、影響我們的健康、拆散我們的家園。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是永恒話題。
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統計,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0%來自建筑,建筑消耗全世界50%的能源和材料、15%的水、76%的電,并產生36%的垃圾。
中國提出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倡議目標是實現中國和沿線各國政治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基礎設施聯通和民意相通,肩負著探尋經濟增長之道、實現全球化再平衡、開創地區新型合作戰略三大使命,其實施為中國和各國綠色建筑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建筑企業具有雄厚設計、建筑原材料、建筑設備、生產制造、施工管理實力。中國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的目標,在未來40年需極大促進產業鏈的清潔化和綠色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合作和共享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技術經驗。
Osman Attmann指出:綠色建筑是同時滿足可持續、生態、高性能要求的建筑。可持續包含:耐久、經濟、安全、健康、宜居、低維護、可循環、便利性、有利的自然力量、社區關系和諧。生態包括:清潔、低能耗、可生物降解、可再生、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應可循環、污染控制、全球思維、生物多樣性。高性能包括:效益性、有效性、生產性、經濟、適應性、功能性、生態行為、環境質量。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裝配式建筑是預制房屋構件在工廠生產,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建造房屋可以像機器生產成批成套地制造,工地像搭積木一樣建造,特點: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建筑、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設計的標準化和管理的信息化;節能環保。
筆者認為,裝配式綠色建筑的涵義:采用生態技術和可循環材料進行耐久性設計、節能性設計、模塊化設計、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機械化生產、裝配化建造、簡單化建造、便利性建造、干作業建造、零廢物建造;具備可重用結構、可重裝結構、可再生結構、可循環結構部品特征;實現安全、健康、宜居、清潔、節水、低能耗、低維護功能。
發展裝配式綠色建筑,有利于促進建筑工業化。建筑工業化主要包括建筑設計標準化、結構設計模塊化、建筑體系工業化、構配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機械化、組織管理科學化信息化。要實現建筑工業化,需建筑物及部件通用化開發、系列化開發、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配套化生產、商品化供應。
發展裝配式綠色建筑,有利于促進住宅產業化。住宅產品產業化總體要求是達到系列化開發、集約化生產、商品化銷售和社會化服務。住宅產業化根本標志是工業化、集約化、專業化、定型化、部件化、標準化、科技化。大力推行住宅產業化,提高科技貢獻率、先進材料使用率、住宅節能率,實現住宅建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住宅產品與住宅產業的現代化。
發展裝配式綠色建筑,有利于踐行城鄉發展理念:綠色持續化、生態修復化、資源減量化、材料循環化、經濟低碳化、通用化開發、系列化開發、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商品化供應。發展裝配式綠色建筑,有利于:創新城市發展模式、土地節約模式;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打造綠色宜居城鄉、山水園林城鄉、生態城市、森林城市、低碳經濟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城市。
建筑產業發展模式需由資源型、粗放型、污染型向科技型、集約型、數字型、網絡型、智能型、環保型轉變。建筑產業現代化需向集群化、集成化、集約化、規模化、科技化、高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柔性化、敏捷化、系統化、商品化、社會化、服務化、低碳化、循環化轉型升級。
互利共贏戰略觀。中國在重視本國國家利益的同時,更強調平等互利、合作發展。加強政府間對話、改善政治關系、加強政治互信,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
和諧共生理念。外圍原料國的人才、資源和市場向中央工業國敞開大門,中央工業國吸取了體系外圍的人才和資本,能夠投入巨量資本從事研發,從而獲得裝配式綠色建筑技術突破和生產率提升;外圍原料國同時也得到漸進發展。
優勢互補理念。各國原材料、技術、設計、生產、建造、信息、人力、資金、貨幣、金融、服務、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稟賦不一樣,需要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跨國跨地區的流動。
全球供應鏈理念。裝配式綠色建筑供應鏈的成員遍布全球,原材料的獲得、部品生產的組織、產品的流動和銷售、信息的獲取都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達到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協調暢通。
生態產業文明理念。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將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和人的價值、代內價值與代際價值、民族價值和國家價值與全球價值結合起來,將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承載力、物質富裕與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綜合推進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的現代化。
多樣性與有序性原則。建筑系統的多樣性包括:審美系統的多層性、審美情趣的多元性、審美時空的復雜性、建筑功能的多樣性、建筑信息的豐富性。建筑系統的有序性包括:環境系統多彩性、文化系統多階性、技術系統迭代性、經濟發展不平衡性。
“走出去”與“引進來”原則。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時應發揮中國建筑企業主體“走出去”優勢,獲得東道國市場、第三國市場、能源與原材料、技術與研發能力以及品牌,避免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同時對各國的人力資源和綠色建筑技術“引進來”,有效整合資源,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節資源、綠生活。
標準互認互通原則。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體系涉及設計、生產、設備、材料、建造、檢測與產品認證、軟件與信息化、投資咨詢、人員資質、企業資質等多項標準,應努力實現國與國、區域與區域的互認互通。
系統整體推進原則。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與各國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人力資源建設相統一,五位一體。堅持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體系是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需要建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由政府、科研院所、大學聯盟、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等組成的政學研產金人媒網絡,其構建具體措施:
以政府為先導。公共部門的能力與效率決定一個社會的總財富量。政府方面工作:加強政府間對話、改善政治關系、加強政治互信,有助于增信釋疑,是推動合作的前提條件;深化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國際合作機制;進行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升級;進行政策導向、建立國際投資政治風險擔保制度;健全國際法律體系、進行適度外匯管理;簡化對外投資審批手續、完善政府管理方式;進行政府補貼與信用貸款;防止政府決策/運轉/干預無效率。
以科學研究機構為支撐。以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為支撐,推動裝配式綠色建筑科研及業務工作:工程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規劃與建筑設計、建筑結構、工程抗震、地基基礎、建筑環境與節能、建筑防火、施工技術、建筑工程咨詢與服務、建筑工程施工與監理、建筑工程檢測與產品認證、建筑行業軟件與信息化、建筑工程材料與專用設備制造。
建立大學綠色建筑戰略聯盟。中國建筑類著名大學與國外建筑類著名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學生交換、學位合作、專著合作、課題合作、項目合作。中國建筑類著名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沈陽建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湖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國外建筑類著名大學包括: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米蘭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悉尼大學。
建立人力資源及研發中心。以中國官方機構和建筑企業為主體成立和推動裝配式綠色建筑人力資源及研發中心建設,聚集世界智慧。包括:北京研發設計中心、上海研發設計中心、深圳研發設計中心、美國(紐約)研發設計中心、英國(倫敦)研發設計中心、德國(柏林)研發設計中心、瑞典(斯德哥爾摩)研發設計中心、日本(東京)研發設計中心、新加坡研發設計中心、澳大利亞(悉尼)研發設計中心。
以國際組織為鏈接紐帶。國際制度包含持久的、相互聯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規則,這些規則規定行為角色,限制行動并塑造預期,規定國家如何彼此合作與競爭。不同的國際組織具有不同的表決機制,不同性質的國際協議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積極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亞太經合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國際綠色建筑協會等以學術會議、研究報告、項目培訓、項目貸款、技術研討班、經濟調研、政策咨詢、技術咨詢、技術援助等方式共同推動綠色建筑產業的發展。
以跨國公司為國際市場主體。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實現商品、技術、信息、貨幣、資金、人員、服務、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流動。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為資本全球化、產品全球化和通訊全球化。它要求一個相應的全球性的流動空間,這個全球性的流動空間就是世界市場或全球市場;又要求一個管理和協調資本、產品和通訊全球流動的世界性組織,這個世界性的管理和協調機構就是各種各樣的國際組織,尤其是跨國公司。新時代需要中國特色的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整合東道國的資源和市場。發揮中國國有建筑企業資本、研發、技術、規模、品牌、經驗的優勢,健全經營約束機制和必要的激勵機制。發揮中國民營建筑企業創新、靈活、市場觀念優勢,鼓勵建立混合制企業。鼓勵支持建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合作開發資源企業。鼓勵國際貿易方式:進料加工、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加工裝配、協作生產、補償貿易。
以金融機構為助推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制度創造信貸,信貸服務于實體經濟。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有必要和有能力建立多層次投融資體系:政府綠色建筑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綠色投資基金、項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供應鏈融資、融資租賃、杠桿收購融資、中小企業集合融資、基礎設施融資、開發性金融、借殼上市、上市融資。
以第三方機構為粘合劑。強化綠色建筑行業協會指導職能,嚴格行業資質認證中心標準,多元化評價綠色建筑企業信用體系,多樣化培養綠色建筑創意人才,保護綠色建筑知識產權價值,多方協同建設綠色建筑資質信用體系。
建設標志性工程項目。在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標志性風景園區、創意園區、公共建筑、工業建筑、民用建筑,讓大家切身感受和認識到裝配式綠色建筑的魅力和功能。風景園區包括:度假別墅酒店、文化旅游區、風景旅游園區、主題公園。創意園區包括:企業總部基地、創新科技園區、科技智慧園區、文化創意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公共建筑包括:新建商業綜合體、新型城鎮園區、國際貿易中心、百貨大樓、電視塔、音樂廳、大劇院、會議中心、展覽中心、空港航站樓。工業建筑包括:廠房車間、倉庫倉儲、科技園區、商貿物流。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公寓、宿舍、保障房項目。
以國際媒體為傳播平臺。推動中央主要媒體走出去,建設成為有較強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國際傳播旗艦媒體。鼓勵中外知名媒體合作:共同采編、合作拍攝、合作推廣。建立新聞發布機制、建好各類高端智庫,利用國際組織、多邊場合、國際會議會展等公共平臺闡明中國立場,傳播中國主張、體現中國智慧。
結語: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逐漸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需要大國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和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體系的構建,需要建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由政府、科研院所、大學聯盟、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等組成的政學研產金人媒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