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軍,王勇奇,彭艷梅
(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北京 102400)
中醫認為五臟化生五液,五液通過相應的竅道(五竅)發揮濡養、潤養、代謝等作用。五液失調與臟腑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反之,通過調節相應臟腑可以實現調節五液的目的。筆者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通過食療可以調節五液。筆者從藥食同源的相關文獻中,遴選出偏性較小且性味相近的食物并組成飲食配方,形成了一套通過食療補瀉五臟進而調節五液排泌的治療方法,現具體闡述如下,以饗同道。
1.1 五液與五臟的關系 五液在《黃帝內經》有兩種含義:一是五臟化生的五液,即汗、涕、淚、涎、唾,《素問·宣明五氣》曰:“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二是水谷所化生的五液,即《靈樞·五癃津液別》中提出的汗、溺、唾、淚、髓[1]169。本文主要研究五臟化生的五液。正常質量的五液屬于生理性排泌,當出現質地異常和/或量異常的五液時屬于病理性排泌。病理性排泌可總結為10種癥狀:汗多、汗少、涕多、涕少、淚多、淚少、涎多、涎少、唾多、唾少。每種癥狀都存在或虛或實的病理機制,如汗多可能是濕熱所致,屬于實證,也可能為心氣虛所致,屬于虛證;汗少可能為心陰虧虛所致,屬于虛證,也可能是熱灼傷津所致,屬于實證,其他癥狀亦可分清虛實。在治療方面應辨證論治,如治療心氣虛所致汗多宜養心氣,治療濕熱所致汗多宜清熱利濕,治療心陰虧虛所致汗少宜養心陰,治療熱灼傷津所致汗少宜清熱保津等。
1.2 五味與五臟的關系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5種滋味。《素問·宣明五氣》論述了五味和五臟的關系:“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蔽逦秾ξ迮K的作用存在量效關系,適量為養,過量偏嗜則為害。某些藥物或食物還存在特殊的“補瀉”五臟的作用。
(1)過食五味病理表現 過食五味可損及相應臟腑,具體如下:酸入肝,過酸則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苦入心,過苦則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甘入脾,過甘則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辛入肺,過辛則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咸入腎,過咸則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1]169?!端貑枴の迮K生成》曰:“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盵1]326
(2)五臟、五味補瀉理論 五臟補瀉,補即順應五臟應時之性,或增強功能;瀉即違逆五臟應時之性,或降低功能。遂其性則曰“補”,反其性則稱“瀉”。肝木應春,喜辛散而惡酸收,故《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有后世醫家認為順應五臟特性就是補,克伐或減弱五臟特性即是瀉,如明·李中梓曰:“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臟所惡,即名為瀉,本臟所喜,即名為補?!?/p>
(3)五味補瀉五臟用藥 金·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對五味補瀉五臟理論的臨床用藥進行了補充:“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藥。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黃芪、甘草、人參。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地黃;以咸瀉之,澤瀉。”[2]。
1.3 五液、五臟及五味的關系 從中醫經典及歷代醫家的論述中可以發現,五味可以通過補瀉五臟影響五液排泌。上文列舉了五味補瀉五臟的代表性藥物,但藥物偏性較強,臨床上即使辨證準確、處方精煉,藥物治療對部分患者仍不能奏效,而當使用偏性較小或接近平性的食物進行組方配伍時,療效反而明顯,體現了“輕可去實”的理念,同時也可以認為是藥食同源的食物具有扶五臟正氣的作用,這可能是食療取得療效的關鍵。
飲食五味是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靈樞·五味》指出:五谷為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為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為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常見的酸味食物包括醋、西紅柿、橘子、橄欖、枇杷、桃、山楂、烏梅等;常見的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茶葉、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常見的辛味食物包括姜、蔥、大蒜、香菜、洋蔥、芹菜、辣椒、花椒、茴香、豆豉、韭菜、酒等;常見的甜味食物包括蓮藕、土豆、薏苡仁、粳米、糯米、玉米、紅薯、蜂蜜、銀耳、牛奶、大棗、桂圓、牛肉等;常見的咸味食物包括紫菜、海帶、海參、豬肉、栗子、大豆等[3-4]。常見的食物五臟補瀉情況見表1。

表1 五臟補瀉食物表
筆者基于五味補瀉五臟理論及藥食同源思想,根據谷肉果疏的五味歸類,配制簡易藥膳以輔助治療五液異常,具體如下。
淚液排泌多少,應于肝,如果病機傾向于肝的功能偏弱,則采用補法,選擇辛味的食物配方,如土雞湯,土雞半只,生姜、蔥鹽適量,燉食;如果病機傾向于肝的功能亢進,則采用瀉法,選擇酸味的食物配方,如覆盆子泡酒食用,每日5~8個。
汗液排泌多少,應于心,如果病機傾向于心的功能偏弱,則采用補法,選擇咸味的食物配方,如芫荽黃豆湯,黃豆30 g,芫荽20 g,煎湯服用;如果病機傾向于心的功能亢進,則采用瀉法,選擇甘味的食物配方,如黨參黃米粥,大黃米50 g,黨參20 g,熬粥食用。
涎液排泌多少,應于脾,如果病機傾向于脾的功能減退,則采用補法,選擇甘味的食物配方,如大棗粳米粥,大棗10枚,粳米200 g,熬粥食用;如果病機傾向于脾的功能亢進,則采用瀉法,選擇苦味的食物配方,如椒鹽白果,白果250 g,放入2~3?;ń芳吧僭S鹽,炒熟。
涕液排泌多少,應于肺,如果病機傾向于肺的功能減退,則采用補法,選擇酸味的食物配方,如柚子蜂蜜飲,柚子100 g,洗凈后煮爛,加入少許蜂蜜調服;如果病機傾向于肺的功能亢進,則采用瀉法,選擇辛味的食物配方,如涼拌白蘿卜絲,水分多的白蘿卜洗凈切絲,加入適量白糖拌食。
唾液排泌多少,應于腎,如果病機傾向于腎的功能減退,則采用補法,選擇苦味的食物配方,如地黃大麥茶,地黃50 g,大麥50 g,水煮代茶飲;如果病機傾向于腎的功能亢進,則采用瀉法,選擇咸味的食物配方,如板栗燉豬肉,栗子200 g,豬肉250 g,燉食。
3.1 病案1 患者,女,47歲,陣發性心悸伴汗出1年。患者因突然受到打擊,出現陣發性心悸,燥熱汗出,汗出身冷,嚴重時每日頻繁發作,檢查心電圖、心臟彩超、生化指標等均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癥,曾服用甘麥大棗湯、桂枝湯、龍膽瀉肝湯等治療,但療效不佳?;颊呱嗉t偏絳,苔薄白,脈弦,兩關部略滑,考慮其為情緒過激,化火傷陰(心陰、肝陰),給予一貫煎加桂枝、白芍治療。服藥后,患者癥狀發作頻率減少,程度減輕,但始終未愈。因中藥口感不佳,患者希望采用食療方法,故選用黨參黃米粥治療。具體做法:取黨參20 g,水2 000 m L,熬制30 min后將黨參撈出,再放入大黃米50 g,繼續熬制約25 min至湯汁黏稠。放溫后分兩次服用。服用5 d后,患者自覺心悸、汗出明顯減輕,體力略有增強,考慮大黃米較黏,不易消化,囑患者隔日熬服1次,1個月后患者諸癥消失。
按語:本案患者病機為情緒過激,化火傷陰,故給予一貫煎加桂枝、白芍治療以滋補陰液,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始終未愈。考慮患者汗出、心悸等癥狀與心功能偏亢進有關,故“以甘瀉之”,選用黨參黃米粥治療,取得良效。
3.2 病案2 患者,男,50歲,眼睛干澀兩年,加重1個月?;颊咦杂X眼睛干澀不舒,午后至夜間眼花癥狀加重,診斷為干眼癥,曾經服用明目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藥物,效果不明顯,患者舌淡暗,苔白潤,脈弦細,故選用覆盆子泡酒治療。具體做法:取覆盆子200 g,白酒(含37%酒精)200 m L,浸泡1周后,每日撈取8粒,嚼服。3周后,患者自訴眼干澀感減輕,午后至夜間的眼花癥狀明顯改善。繼續服用覆盆子,兩個月后隨訪,患者眼睛干澀癥狀消失。
按語:干眼癥的主要病理特征為淚液質或量的異常,脈弦細提示肝氣郁結,故病機傾向于肝的功能亢進,從五液代謝的角度應“以酸瀉之”,故選用覆盆子泡酒治療而愈。
五液由五臟化生,并分屬于五臟,故又稱五臟化液。五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泄的過程中完成的,是五臟綜合作用的結果。五臟功能正常,則五液排泌正常,當人體一旦患病,五液排泌則會受到影響[5]?!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费裕骸笆枪手敽臀逦?,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惫P者從五液、五臟及五味的關系出發,推演出一套食療配方,通過五味補瀉五臟,進而調節五液排泌,最終調節機體平衡,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