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摘? 要:本文圍繞沈陽市發展改革委市委中心工作開展,并圍繞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產業協同發展研究路徑為核心,參照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協同發展,對沈陽市乃至東三省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獻計獻策。為加快推進遼寧各地區以沈陽都市圈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推進遼寧經濟一體化,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統一布局做策略研究。在遼寧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下,為遼寧地區分工協作,開放和區域協調機制發展方面起到了促進、推動作用。本論文是沈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課題成果。本課題名稱是關于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產業協同發展研究,獲得了優秀課題獎。作為參與一位,我感到非常榮幸。
本溪市,遼寧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遼寧省東部的中心城市,是以鋼鐵、化學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本溪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礦藏豐富,被譽為“地質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鋼鐵城市,以產優質焦煤、低磷鐵、特種鋼而著稱,素有“鋼鐵之都”“中國藥都”“中國楓葉之都”之稱。本溪市強化推進沈本一體化。充分發揮兩市比較優勢,努力推進基礎產業、高新產業有效聯合,建立合理的區域分工。支持本溪建設國家級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基地,推動醫藥和健康產業向沈本新城集聚,本溪主動承接沈陽相關產業輻射,推動本鋼、福耀玻璃、華岳精工等重點企業與寶馬、通用、華晨對接合作。利用沈陽和本溪的生態優勢及旅游資源優勢,共同建設沈本綠色休閑度假帶,推進旅游產業合作。同時,積極推進沈本兩市交通一體化、信息同城化,共同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和山體,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共治。
營口市,遼寧省地級市,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大遼河入海口處。營口市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金融業的起興之地。2019年7月,營口獲評“中國(區域)最具投資營商價值城市”稱號。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發揮都市圈工業出海走廊和物流集散通道作用,發展沈陽-營口通道,建設沈陽的出海通道,增強海陸互動。沈陽-營口通道作為沈陽都市圈與國際聯系的“沈海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沈陽-營口樞紐為核心,通過營滿歐班列融入全球經濟,形成“一帶一路”東通道上的重要運輸樞紐。
阜新市,遼寧省地級市,位于遼寧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區,是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為沈陽經濟區重要城市之一。阜新地區深化與沈陽對接協作,促進資金、技術、信息、人才要素雙向流動,推動阜新裝備制造、食品加工、能源供應、文旅康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融入沈陽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建設產業配套基地。
遼陽市,遼寧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以石化產業為主的現代工業城市,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是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新興的現代石化輕紡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城市之一。遼陽市以高效開發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型產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條的加快發展為主,大力培育遼陽中歐產業園,積極引進華晨寶馬第三工廠配套項目到遼陽。遼陽市提出,將按照省委全會的部署和要求,抓住沈陽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重大戰略機遇,主動深化同沈陽市的聯動發展,全力建設以沈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副中心城市。促進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承接沈陽產業輻射和轉移,加強與沈飛集團、華晨寶馬等重點企業的對接,開展鋁合金精深加工、汽車零部件及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建鏈、延鏈、補鏈行動。加快推動公共服務資源,特別是教育、衛生、就業、社保等民生領域的共建共享,實現科研、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融合互動。
鐵嶺市,遼寧省地級市。鐵嶺市地處遼寧省北部,南與沈陽市、撫順市毗鄰,西與沈陽市法庫縣、康平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和通遼市為鄰。鐵嶺市將依托東部山區豐富的森林和水資源,積極探索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發展生態型經濟。立足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構建“通道+樞紐+網絡”互聯互通立體交通格局等,從而實現與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在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加強沈陽北部地區與鐵嶺市開展合作,聚焦汽車、農產品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形成產業發展梯次化布局。開展沈鐵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前期工作,推進交通一體化建設。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還包含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位于沈陽、撫順兩個特大工業型城市區域交界處,地處東北亞中心腹地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域。規劃面積171.9km?,總管轄面積約278.41平方公里。2018年9月,國務院批復《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將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定位為東北地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優化投資營商環境的標桿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區和遼寧振興發展的新引擎。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提出,將以創新為引領,全面完成“打造東北地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優化投資營商環境標桿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和遼寧振興發展新引擎”的“三區一引擎”定位目標。特別是要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打造“有為、法治、誠信、扁平化”政府,形成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全力構建區域創新生態體系;著力深化開放創新,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的重要窗口;著力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建設六大主導產業集群;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的現代化新城。
參考文獻:[1]《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