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師傅
當下,三氯氫硅概念十分火熱。
板塊中既有三連板的,也有20%漲停板的,還有短時間股價翻倍的,各路投資者在其中進進出出,好不熱鬧。
作為光伏最上游的三氯氫硅,怎么就這么火?
三氯氫硅,是一種無機化合物,由金屬硅粉和氯化氫反應合成,主要用于制造多晶硅、硅烷偶聯劑等。
其中,多晶硅為光伏的核心材料。
據百川盈孚的數據顯示,2021年三氯氫硅產能為56.6萬噸,產量為34.62萬噸,下游實際消費量為34.63萬噸,其中32%用于多晶硅,25%用于硅烷偶聯劑,剩余43%為各企業自產自銷。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出臺鼓勵光伏發電,行業有望持續增長,有專家預計2025年全球裝機量有望超過300GW。
譬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
如此一來,對多晶硅的需求不斷擴大。
據公開數據顯示,國內已公告的多晶硅新增產能總規劃為322.3萬噸,未來3年累計將有125.8萬噸產能分批投放。
“三氯氫硅是多晶硅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對保障多晶硅企業的順利擴張和投產具備重要意義。”一名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開機階段,多晶硅廠商每新增1噸多晶硅產能,需一次性投入三氯氫硅約0.2噸,以補液位和清洗系統。在生產階段,多晶硅廠商每生產1噸多晶硅,需消耗三氯氫硅0.3~0.5噸以補充循環系統的損耗。”
換而言之,三氯氫硅也會跟著供不應求。
對此,國金證券深表認同:“三氯氫硅的核心下游是多晶硅,為其生產中的必備原料,光伏級三氯氫硅的供需錯配中短期較難緩解,在行業持續高景氣的狀態下,具備光伏級三氯氫硅產能的企業將充分受益,碳中和背景下國內多晶硅企業快速擴張,光伏級三氯氫硅需求迎來爆發期。”
事實上,三氯氫硅的緊缺在價格上也有所體現。
2022年,工業級三氯氫硅的價格在21000元/噸位置震蕩,而光伏級三氯氫硅的價格則出現了跳漲,3月的價格還在18000元/噸,到了5月就變成27000元/噸。
更為重要的是,有券商測算發現,單噸三氯氫硅價格每漲1萬元,對多晶硅企業的盈利影響很小,考慮到當前多晶硅行業利潤極為豐厚,預計下游企業對三氯氫硅漲價的容忍度較高,那么漲價的阻力也就較小。
供需錯配之下,漲勢或仍將延續。
從這個角度來看,三氯氫硅企業受益匪淺,特別是擁有光伏級三氯氫硅的企業。
三孚股份是國內三氯氫硅龍頭,現有三氯氫硅6.5萬噸/年、高純四氯化硅3萬噸/年、氫氧化鉀5.6萬噸/年、硫酸鉀10萬噸/年。

其中,光伏級三氯氫硅占比約為70%。
此外,三孚股份在5萬噸/年三氯氫硅項目基礎上準備擴建7.22萬噸/年三氯氫硅項目,項目投資總額7526.52萬元,預計建設期為6個月,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營業收入為10.3億元,年均利潤總額為2.9億元,年均凈利潤為2.5億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稅后為366.4%。
國信證券表示:“公司布局三氯氫硅下游電子氣體(電子級二氯二氫硅、電子級三氯氫硅)、硅烷偶聯劑中間體及系列產品,同時公司2021年收購三孚納米材料100%股權,主要生產氣相二氧化硅,進一步完善內部循環產業。”
新安股份是一家基于“氯、硅、磷”三大元素產業鏈的龍頭公司,目前擁有三氯氫硅年產能6.5萬噸,除部分自用外,約有4萬噸可對外出售,其中子公司的2.5萬噸光伏級三氯氫硅裝置已于2021年底完成技改并投入使用。
太平洋證券表示:“一體化經營優勢凸顯,終端業務占比提升逐步抹平周期屬性。公司圍繞有機硅業務進行‘產業鏈向上、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協同’,實現上游金屬硅自供,下游中高端產品開發,公司終端業務駛入快車道。”
從業績來看,新安股份也頗為亮麗。
2021年營業收入為189.77億元同比增長51.45%,凈利潤為26.54億元同比增長354.56%,扣非凈利潤為26.73億元同比增長567.10%;2022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65.02億元同比增長70.86%,凈利潤為12.25億元同比增長336.71%,扣非凈利潤為12.13億元同比增長334.72%。
賺錢效應,得以延續。

宏柏新材是含硫硅烷龍頭,具備完整的“硅塊→三氯氫硅→中間體→功能性硅烷→氣相白炭黑”產業鏈,且加速擴產三氯氫硅并布局光伏級。
目前,擁有年產5萬噸工業級三氯氫硅,第二套年產5萬噸三氯氫硅裝置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投產,可對外出售光伏級三氯氫硅產品。
開源證券表示:“2022—2024年是公司投產大年,全產業鏈硅烷‘小巨人’即將誕生。我們預計新裝置有望產出光伏級三氯氫硅進行外售,進一步增強公司盈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三孚股份、新安股份與宏柏新材近期漲幅巨大,獲利盤豐厚,短線聚集了較大的風險,要注意短線殺跌的風險。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跟本報無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參考,實際盈虧自負。
董師傅,中通客車還可以進嗎?
因為核酸檢測車,中通客車一躍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斬獲了13個漲停板,打開漲停板之后在高位寬幅震蕩,不少投資者希望調整之后再續一波。不過,游資對中通客車的分歧嚴重,向上向下都有可能。其實,中通客車基本面并不支持這樣的上漲:2019年至2021年,銷量分別為15038臺、10466臺、10050臺,呈現三連降的趨勢;凈利潤分別為0.33億元、0.24億元、-2.20億元,愈發惡化。此外,還有7億多元的貨幣資金受限制。當然,游資也不看中通客車的業績,炒的是概念,但炒概念是短期行為,風險不言而喻,如若沒有心理準備最好遠離。

董師傅,怎么感覺中信證券越來越像“行業冥燈”,之前唱多貴州茅臺、寧德時代、騰訊控股都被打臉了,這次唱多比亞迪,感覺也要over了。
中信證券作為行業數一數二的“大佬”,一直是行業的風向標,多年以來其行業話語權頗重,研報的分量是響當當的。不過,近一兩年有了翻車的跡象,2021年2月將貴州茅臺的價格上調至3000元,2021年3月將騰訊控股的目標價上調至820港元,2021年7月將寧德時代的目標價上調至754元,這三次都是失敗的,發布研報的時間差不多都在股價筑頂之時,一時間令資本市場風聲鶴唳。這次,認為比亞迪市值破萬億元并非終點,1.4萬億元才是合理的,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于是乎大家有了條件反射,認為比亞迪的股價漲到頭了,出現了拋壓導致比亞迪的股價短時間有了震蕩。需要注意的是,預測原本就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來看中信證券是“反指”仍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