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氣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高等職業院校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怎樣培育高職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線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總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國工匠是職工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會要協同各個方面為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發揮作用搭建平臺、提供舞臺,培養造就更多勞動模范、大國工匠。”這些重要指示,體現了對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的親切關懷,是對廣大產業工人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做新時代奮斗者的殷切期望。
一、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內涵及關系
2020年11月24日,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精辟闡釋了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這三種精神的科學內涵,分別是“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強調它們“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勞動精神是每一個從業者的必備的素質,而工匠精神則是勞動精神為基礎,是從業者自我提升的內動力,當自我提升一定階段,量變轉化為質變時,從業者就成了別人的模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精神是成為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成為更加優秀的人的精神,勞模精神則是成為影響別人的人的精神。成為人、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成為影響別人的人,就是一種逐步遞進的關系。
二、高職信息類專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想使所培育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具體需要,一方面要始終遵循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視對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職信息類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多是腦力勞動,腦力勞動的非顯現性和難以衡量是培育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痛點。
(一)在入學教育中培育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大學新生更快適應大學生活,使新生完成從高中向大學過渡的重要方法,是大學新生了解專業課程及未來就業方向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第一課。
1.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選樹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有影響力的優秀畢業生,在入學教育通過座談會,網絡平臺為入學新生講述自己成長故事,幫助新生了解就業前景,知曉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對求學者,從業者的作用,樹立長遠目標,提升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認知。
2.突出專業特色,開展新生走校園活動,參觀學校信息中心,實訓中心,觀看信心中心人員的工作場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參觀,讓新生直觀的了解專業,了解什么是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解。
3.通過實施訂單培養、學徒制,引企入校;通過企業宣講,講述企業文化,提出企業對于求職的要求,開展模擬招聘,讓學生了解專業,了解企業對于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員工的需求。
(二)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學
各專業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寫入培養目標、列入培養規格。依據培養目標,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標準,考核標準,選擇恰當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培育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完善課堂管理制度、實驗室管理制度。實驗室/實訓基地完全模擬仿真實際的生產環境,將生產環境下的規章制度轉化為實驗制度,引導學生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作息時間安排,讓學生身體力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通過制度助力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為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礎。
2.解構工作過程,分析本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將其融入到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評價考核中,從而在教學中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緊密結合專業課教學,以勞動精神為基礎,讓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基于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學生學習是通過實踐—理論—實踐這樣的過程來逐步加深對于知識理解和運用,把信息類專業課程分解到簡單的形式,劃分出哪些腦力勞動工作是重復的,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哪些是開創性的,去掉一些重復的或不必要的內容,整理每個知識點,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通過誠實完成作品(誠實勞動),舉一反三(追求卓越),勇爭第一(爭創一流),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的評價制度,讓學生體會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3.卓越培養,培育學生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課堂教學畢竟有限,優秀的學生顯然不會僅僅局限于課堂內容選拔有能力的學生進行卓越培養,通過入駐創新創業基地,技能大賽,社會服務等形式,學生相互協作,及時開展師生互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卓越培養培育學有余力的學生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4.通過專業實訓實習培育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實習實訓作為一種以勞動為主的教育方式,是學生把專業知識技能從“知道”轉化為“運用”的第一課堂。走出去,到校內外實訓基地工作,為學生提供親身體會勞動、觀察他人的勞動態度與勞動行為的機會;引進來,內容上引入企業實際項目,學生通過完成項目感悟到勞動精神,從人員上可以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或企業勞模或企業大師,言傳身教,領悟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勞模精神;讓企業人員帶領學生模擬工作場景做項目的前期調研、需求分析、項目開發、設計等。信息類專業的實訓多具有創造性、創新性、可優化性;一個問題的編程求解,可以有多種方法;一個普通網絡架構,可以進行調優;一個動漫人物的設計需要開發者對人物的理解;通過走出去,引進來讓學生體會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讓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內化于心。
小結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離不開勞模和工匠,離不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戰略進程的重要基礎;是提高高職學生就業和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訴求。高職院校只有重視并腳踏實地的踐行對未來勞動者大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過程的培育,才能使培育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具體需要,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喬東蕭新橋,《深刻理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N].人民網-理論頻道,2019,4
[2]俞偉忠,《高職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才智》,2013,(24),41-41
作者簡介:
陳震(1976.2—),男,漢族,遼寧遼陽人,遼寧建筑職業學院,講師
本文系2021年度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教育科研課題(JZXYJYKT-202110)“高職信息類專業勞動教育融入實習實訓課教學實踐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