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清三 崔蕊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近年來,城市地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北京、上海等試點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正穩步進行。相比之下,廣大農村地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卻遲遲未能得到有效推進。2021 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1]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建設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早在2019 年1 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定在博山區、鄒城市、榮成市、鄆城縣、單縣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積累山東省農村垃圾分類的可復制經驗。盡管山東省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已開展兩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推進山東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工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本調研團隊于2021 年1 月至7 月,對山東省16 地市的17 個典型行政村展開實地調研,調研地點分布情況見圖1。

圖1 調研村莊區域圖
調研采用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內容主要包括當地農村的垃圾種類、當地農村的垃圾處理方式、村民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態度以及對垃圾分類和環保的認識等。累計發放調研問卷606 份,回收有效問卷579 份。
通過進一步分析調研數據,本文歸納出當前山東省農村垃圾處理的現狀、垃圾分類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以及村民對于垃圾分類舉措的傾向性,進而對山東省農村垃圾分類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議。
經調查,山東省農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種類主要有廚余垃圾、人畜糞便垃圾、農業生產垃圾和其他垃圾等4大類。
就村級層面而言,對于上述垃圾,94%的調研村莊未進行科學的垃圾分類處理,而是采取傳統的集中化的垃圾處理方式,即在村莊街道設置傳統垃圾桶收集村民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垃圾,再經垃圾車的運輸將垃圾混合在一起,送至縣鎮垃圾處理廠集中處理。
就個體層面而言,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隨意丟棄垃圾、焚燒垃圾、填埋不可降解垃圾的行為。不合理處理垃圾方式占比如圖2 所示,在農村垃圾中,農業生產垃圾為農村特有的垃圾類別,主要包括農藥瓶、化肥袋、塑料地膜等各類農業生產廢棄物,如果處理不慎會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較強的破壞。據圖3 可知,對于有害垃圾,僅有36%左右的村民選擇將其單獨挑出,約33%的村民將有害垃圾與其他垃圾混雜在一起丟棄,不進行任何分類處理。

圖2 不合理處理垃圾方式占比

圖3 處理農業生產中產生的有害垃圾
產生上述垃圾處理方式的原因,主要有2 點:①上級政府和村委會對于垃圾分類工作不夠重視,對于有害農業生產垃圾的認識不夠。村中未設置農藥包裝等有毒有害廢棄物的集中點,相關垃圾分類硬件設施不健全,加之監督監管力度不夠,村民隨意處置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②村民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普遍缺乏垃圾分類意識。如圖4 所示,受訪村民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村民僅占總數的21%。較低的受教育水平限制了農民對垃圾分類和資源環境問題的關注與學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垃圾處理方式。

圖4 村民受教育程度
調查發現,當前山東農村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主要面臨以下阻力:
(1)農村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理論和知識儲備不足。據圖5 所示,在所有受訪者中,只有約15%的村民充分了解垃圾分類,而對垃圾分類略有耳聞或者完全不了解的村民卻接近35%。由此可見,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缺乏,是當前山東農村實行垃圾分類工作的重大阻力之一。在實地走訪中,調研組發現大多數村民對于垃圾分類的標準十分模糊,真正能夠清楚區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村民不足受訪總人數的1/3。調研村莊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只會把啤酒瓶、易拉罐、廢紙板等可以回收利用的部分垃圾單獨列出,用來二次利用或出售,這種行為并不能說明他們有自覺的垃圾分類意識,只能體現其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圖5 村民對于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
(2)上級政府和村委會對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不足。目前垃圾分類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城市,各省市有關城市垃圾分類的政策文件陸續出臺,而與農村垃圾分類相關的政策文件卻相對較少,農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常常處在被忽視的一面。與此同時,村委會作為將上級政策直接落實到村民的組織,其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力度大大影響村民對于垃圾分類的認識。調研組在與村民、村干部的交流中發現,當前農村有關垃圾分類的宣傳內容較少且宣傳形式單一,村民獲取垃圾分類信息的途徑受阻。
(3)農村的垃圾分類配套設施不完備。走訪中發現,目前在農村設置的垃圾桶多為傳統垃圾桶,受訪的村子大都沒有設置標準的分類垃圾桶,農村垃圾分類缺少基礎設施保障。除此之外,當前農村或者鄉鎮缺乏專門性垃圾分類處理工廠,大部分的農村垃圾被集中處理,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性極強。
村民是垃圾分類的一大主體,村民的意愿與行為關乎垃圾分類的最終效果。調研發現,山東村民對于垃圾分類措施的傾向性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認識:
(1)在垃圾分類宣傳方式上,村民習慣于傳統的宣傳方式,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新型宣傳手段正在興起。如圖6 所示,在問及“您希望如何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時,選擇村委會召開會議、布置宣傳欄、發放手冊、電視廣告、報紙書刊等傳統宣傳方式的人數占受訪總人群的71%。可見,目前村民最熟悉的方式依舊以傳統媒介為主。與此同時,傾向于借助手機等網絡媒介獲取信息的人數占比卻接近三成。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媒介已成為村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據此可以大膽預測,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將傾向于通過網絡媒介獲得信息。因此,充分推動傳統媒介和互聯網媒介交叉融合,將成為助力農村垃圾分類宣傳卓有成效的主要手段。

圖6 村民喜愛的信息獲取渠道
(2)獎勵機制能有效調動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調查發現,同城市居民一樣,農村村民也對恰當的垃圾分類獎勵機制表示歡迎。由圖7 可知,在被問及“對于垃圾分類獎勵機制的看法”時,希望垃圾分類有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的村民分別約占總人數的23%和11%,希望兩者結合的約占29%。出乎意料的是,約有37%的村民覺得不需要獎勵,他們認為垃圾分類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這種思想不僅反映出村民環保意識的提高,更體現了村民較強的主人翁意識。相信隨著“鄉村振興”等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會有更多村民加入到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隊伍之中。

圖7 對于垃圾分類獎勵機制的看法
在農村推廣垃圾分類,充分開發和利用廣大農村的垃圾資源,將是未來垃圾分類事業的工作重心。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農村數量多,農業人口基數大,垃圾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存在巨大潛力。農村垃圾的分類與資源化利用,對于山東省建設美麗鄉村,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鄉村振興將具有重大意義。據此,調研組給出以下3 點建議:
(1)采用多元化舉措,構建合理的垃圾分類管理體制。相關部門應把握好農村垃圾分類的宏觀發展方向,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開拓多元宣傳途徑,實施表彰獎勵機制,加強政企合作,革新垃圾處理模式等方式,構建起“政府—社會—企業”三位一體的垃圾分類管理體制[2]。
(2)強化各主體責任意識,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監督反饋機制。農村垃圾分類不單單依靠合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更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督反饋機制。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構建涵蓋政府機關、第三方企業、社會的多主體監督體系,形成全面、可循環的垃圾分類長效機制。
(3)積極利用科技創新,促進垃圾分類智能化高效化。以高科技與互聯網為核心,全面優化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和監督監察體制。借助科技手段推動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與普及,推動農村垃圾分類向智能化、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