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炳祿 呂月蘭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它以宏大的結構描寫了魏、蜀、吳三國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影響巨大深遠。
作者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7歲開始在私塾學四書五經,14歲時母親病故,隨后輟學跟父親做生意。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父親于是讓他去慈溪,拜著名學者趙寶豐為師,重拾舉業。
這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因受不了鹽捕快欺壓,率鹽丁起兵反元。1356年,26歲的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張士誠的幕府做賓客。
1358年,另一支起義部隊在朱元璋的帶領下,相繼攻取長興、常州、江陰,張士誠勢力逐漸衰落。五年后,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再次起兵反元。此時,張士誠占據的地盤南面到達紹興,北面超過徐州,人口眾多,經濟繁盛。張士誠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羅貫中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離開軍營,準備回老家山西。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已經去世,便不再打算回老家。走到河陽山時,他遇到了曾經同在張士誠幕府共事的忘年交施耐庵。施耐庵正在撰寫一部長篇小說。羅貫中非常贊賞他寫書勸世的主張,于是拜施耐庵為師,陪伴在他身邊,幫助他抄寫書稿。隨后他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位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趙寶豐去世,羅貫中趕往慈溪祭奠。恰在此時,朱元璋大舉進攻張士誠,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興化。幾個月后,羅貫中回到河陽山繼續寫他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選拔人才。由于曾與朱元璋為敵,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仕途的機會。經過幾年的尋訪,他打聽到了施耐庵的下落,趕往興化投奔老師。施耐庵卻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抓到了金陵。羅貫中又趕赴金陵,找到了劉伯溫。劉伯溫與施耐庵是同科進士,念同門之誼,答應幫忙營救。一年多后,施耐庵被保釋出獄,羅貫中雇船送他回興化。船行到淮安,施耐庵病情惡化,羅貫中就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不治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完喪事,然后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當時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因《水滸傳》是朱元璋所禁之書,建陽無人敢印。羅貫中只好回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里對《水滸傳》進行了整理和修改,同時完成了自己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當今世界,不少機構都以《三國演義》的故事來做商業案例。日本松下公司的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就曾經把《三國演義》的內容運用于商場和員工教育訓練上。可以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文學的范疇。
(摘自《中國名著誕生記》,山東畫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