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
幾乎所有汽車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高于平均值,幾乎所有股民都認為自己的炒股水平高于平均值,然而,如果真實水平服從正態分布,那么在平均值上下兩端應該各有一半的人。由此可知,人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真實水平,在認知心理學中,這被稱為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能源于人們對隨機事件產生的控制幻覺。例如,大部分彩民在購買彩票時會自己選號。盡管從中獎概率上看,這與機器選號沒有任何差別。過度自信也可能源于證實偏見。人們總是重視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證據,不關注與自己觀點相抵觸的證據。
過度自信還可能源于能力的不足,這就是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戴維·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所發現的DK效應。DK效應發端于一個笨賊的故事:1995年4月19日,美國匹茲堡的兩家銀行相繼被同一名劫匪搶劫。警方在調取監控錄像后驚訝地發現,這名劫匪沒有戴任何面具,在走出銀行之前,他甚至還對著監控攝像頭微笑。在當地電視臺播出錄像內容,警方很快就獲得了線索——嫌犯是麥克阿瑟·惠勒。對于自己身份曝光,惠勒感到難以置信。“我明明抹了果汁呀。”他嘟囔道。原來,惠勒偶然發現檸檬汁可以用作隱形墨水,于是他認為,把檸檬汁抹在臉上,攝像頭就拍不到人臉。
戴維·鄧寧認為,這個故事表明,最缺乏知識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欠缺,而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于是他決定和自己的研究生克魯格一起進行一系列實驗來檢驗這一假設。1999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刊登了他們的實驗結果: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測試中,那些實際成績墊底的人總是高估自己的水平。對成績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那些實際成績排名前12%的人竟然認為自己的成績將排名前62%!
能力不足者常常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從根源上看,DK效應源于人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