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偉
摘? ?要:在“君權神授”的時代,劉備為了坐上皇帝的寶座,也很花力氣做了一番表演。他努力拉近與漢獻帝的關系,成為“皇叔”;請出諸葛亮后,他打出“興復漢室”這張牌;曹丕廢掉漢獻帝后,他進行了讖緯方面的包裝,揚言西南早就有“景云祥風”,又有象征皇帝的黃龍出現在赤水河中,玉璽也有了,天子當然該出于此了;于是在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丙午,他“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
關鍵詞:君權神授;興復漢室;黃龍出赤水;即位成都武擔
古代皇帝自稱“天子”——上天之子,這是“君權神授”的充分體現。當然,這是騙人的。不過,為了騙人,那些皇帝們還真的搞出些動作來迷惑大眾。
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有“斬蛇起義”的故事。據考證,劉邦最初所斬的是條普通的蛇,后來經過民間的傳說,蛇變成了白蟒,并最終詳細記載到《史記》《漢書》等正史中。正統的官方記載,完成了對劉邦個人的神化,這是漢代“君權神授”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反映。
西漢末年,王莽偽托堯舜禪讓的舊例而篡漢。推翻王莽的劉秀不僅以圖讖起兵,也以圖讖建立東漢王朝?!逗鬂h書·光武帝紀》:“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蜂起。地皇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云:‘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于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于宛,時年二十八。”[1]
在劉邦、劉秀之后,欲效“光武故事”的劉備,為了坐上皇帝的寶座,也是很做了一番表演的。
一、拉近與漢獻帝的關系
《三國志》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戎魃俟拢c母販履織席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余,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盵2]
劉備雖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不過《典略》早就指出僅是“臨邑侯枝屬也”。裴松之更是不客氣地指出:“先主雖云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3]這樣的出身讓他只能“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以生活。盡管如此,他卻從小就有當皇帝的志向。
黃巾起義,天下大亂,為做著“皇帝夢”的劉備提供了機會。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依附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其中對曹操依附尤甚:
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戎魑闯鰰r,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毕戎鞣绞?,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4]
已“挾天子”更有心網羅天下英雄的曹操,幫助劉備滅了呂布,又邀他到許都,封為左將軍。劉備于是拉近了與當時的皇帝漢獻帝的關系?!度龂萘x》第20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對此有加油加醋的描寫:
(曹)操軍回許昌,封賞出征人員,留玄德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
次日,獻帝設朝,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譜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萆鷸|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钡叟攀雷V,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帝暗思:“曹操弄權,國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為左將軍、宜城亭侯。設宴款待畢,玄德謝恩出朝。自此人皆稱為劉皇叔。
劉備的“劉皇叔”之稱來源于《三國演義》。而真實的歷史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漢獻帝將反曹的衣帶詔授董承,劉備雖然知道卻不敢加入反曹行動;在與曹操“煮酒論英雄”后,劉備認為曹操難容自己,遂準備出走;恰逢曹操要攻擊袁術,劉備趕忙趁機離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季,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逃往青州,投靠袁紹。
二、打出“興復漢室”這張牌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受袁紹派遣攻打汝南,襲擾曹軍后方,被打敗,轉投荊州牧劉表。劉表對劉備“以上賓禮待之”[5],讓他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就是在這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諸葛亮告訴劉備,在“君權神授”的時代,必須有相應的理論作指導才能夠壯大、發展。曹操之所以能夠掌握政治上的主動權,就是因為他“挾天子”,其他“諸侯”就只有“服從”之命。劉備要掌握政治上的主動權,惟可做的是利用難以查證的漢室宗親關系,高舉“興復漢室”的旗幟。諸葛亮說,只要打出這面旗幟,劉備在政治上立刻就可以處于優勢地位。將“興復漢室”作為劉備的奮斗目標,因為有漢室宗親關系,完全說得過去;而這面旗幟,非常容易吸引人心,獲得人才。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時很明確地對劉備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6]就是要劉備掌握政治上的主動權,適時舉起“興復漢室”這面旗幟。
在當時,“興復漢室”的確是有可能的。劉備跨有荊、益后,按“隆中對策”由東路出兵的關羽從荊州進攻襄陽,還只是試探性的進攻,就不僅大敗曹軍,而且還令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利”[7]。在“興復漢室”旗號下的這一路進攻,已體現出如此強大的威力,那么兩路進攻呢?當然會更有威力。AAEB0EBB-A213-4A93-87F2-15A0DB000E34
所以,在劉備集團的發展過程中,劉備始終抓住“興復漢室”這張牌,無論是他稱王還是登基當皇帝,都以“漢”字為王號,為國號。當然,“興復漢室”這張牌,說到底,它只是劉備集團用以發展本集團勢力及維護本集團利益的一種策略。一般說來,愛玩權術的政治家講的漂亮話大多不能兌現。他們往往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
三、象征皇帝的黃龍出現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一死,繼承魏王爵位的曹丕就廢“漢”立“魏”,自立為帝。漢獻帝不在了,漢帝國也沒有了,劉備很“悲傷”,但是,劉備集團的所有人都意識到,“應天順民”的時候到了,劉備該“當龍升,即帝位”了。
諸葛亮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對劉備說:“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光武帝廟號,代稱光武)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后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得尺寸之功如純言耳?!盵8]諸葛亮從當時的形勢,引古證今,用“正統”的觀點,即以“興復漢室”為幌子去說服劉備,并說跟著你干的文武百官需要加官進爵呢……諸葛亮的這一席話,將劉備當皇帝的必要性講得非常清楚了,劉備也就接受了。
在讖緯學說盛行的當時,劉備要當皇帝,必須為其制造輿倫,這就需要進行一番讖緯方面的包裝。據《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先是尹默、譙周等人上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云祥風,從璿璣下來應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然后是諸葛亮與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在向劉備的進言中,提到兩個特別具有吉祥意義的征兆,即“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9]意思是說,西南早就有“景云祥風”,最近又有象征皇帝的黃龍出現在武陽縣附近的赤水河中,九天之后才隱身而去,玉璽也有了,這一切,都表示天子當出于此。
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記載:“后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天。劉氏以為瑞應,因立廟在長江村導江東岸,《碑目》云:‘漢刻《黃龍甘露之碑》,在彭山黃龍鎮?!盵10]
史書中提到的“武陽”,是當時益州犍為郡的行政中心,其縣城故址在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所謂的“赤水”,是現今府河東岸的一條小支流。這條小支流匯入府河的地方,就是現今黃龍溪古鎮的所在——黃龍溪也是因此而得名。在當時,黃龍溪所在的位置,是在武陽縣的東邊不遠,歸于武陽縣管轄,所以史書才說是“武陽赤水”。
這段有趣的史料記載,反映出黃龍溪得名的大體經過:首先是在劉備稱帝前夕的政治輿論中,出現了黃龍現身于武陽縣赤水河的吉祥征兆;接著蜀漢政權在黃龍現身的長江村,建立了紀念性的廟宇;由于黃龍出現是當地的一件大喜事,所以后來此處發展起來的場鎮,就被稱為黃龍溪;而黃龍溪也作為顯示劉備登基前的吉兆祥瑞之地,得以口耳相傳,流播至今。
既然有了劉備應該登基當皇帝的吉兆祥瑞,于是在當年的四月初六日丙午,劉備便奉天命而在成都武擔山正式稱帝。根據諸葛亮等人的建議,“興復漢室”的旗幟仍然需要高舉;因為“漢”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劉備“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故而仍應定國號為“漢”。在劉備稱制的詔書中特別提到“脩社稷”“嗣二祖(即漢高帝及光武帝)”“興漢阼”,其紹繼兩漢之意昭昭。[11]蜀漢皇朝建立了,國號“漢”,年號“章武”。
四、劉備稱帝于武擔山之南
《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丙午,劉備“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12]
成都武擔山的歷史遠比三國要悠久得多。史載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蜀地開明王鱉靈有一王妃,從甘肅武都遠嫁到蜀地。王妃盡享尊寵,卻免不了思念故鄉,抑郁少歡中又不服水土,不久即患病逝世。開明王悲痛萬分,遂派五名大力士(即五?。┻h赴武都擔來泥土,在蜀都城外的西北角,為王妃修建了一座如山丘一般高大的陵墓,后世便把這座墳冢稱之為“武擔山”。
劉備為什么要在武擔山即皇帝位?因為成都武擔山不在“武陽”而在舊成都之北。
漢朝立國后,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漢高帝“說(悅)而嘆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13]按這套禮儀的規定,君位當在西北,面向北拜乃禮儀。
臣拜君,卑幼拜尊長,皆面向北行禮,因而居臣下、晚輩之位曰“北面”。所以古代君主皆面南而坐,臣子拜見君子則面北,因謂臣服于人。漢代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睗h代王符《潛夫論·明忠》:“君臣義重,行路禮輕,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賢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于北面稱臣,被寵者乎?”晉人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追慕南越,嬰齊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
裴松之為劉備“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特別作注:“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蓋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14]乾位之所以在西北,因為那是乾卦所象征的方位?!稘h書·禮樂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顏師古注:“言在京師之西北也?!盵15]
劉備稱帝后的第二年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東吳的孫權稱王,年號黃武。公元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年號黃龍。至此,魏、蜀(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注釋:
[1](南朝·宋)范曄等:《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頁。
[2][3][4][5][9][11][12][14](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49頁,第649頁、662頁,第651—652頁,第653頁,第661頁,第662頁,第662頁,第662頁。
[6][8](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78頁,第681頁。
[7](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98頁。
[10](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卷十二《上川南道》,重慶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頁。
[13][15](漢)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883頁,第893頁。
作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文博館員AAEB0EBB-A213-4A93-87F2-15A0DB000E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