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輝 青山


2022年3月,全國婦聯決定授予10位杰出女性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其中一位是原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在此之前,她已經被評為“中國好人”“最美醫生”“全國道德模范”……一項項榮譽,見證了路生梅從青春韶華到滿頭白發,為產婦和孩子們無私奉獻的54年人生歷程。
“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電影《芳華》中有一段旁白:“一代人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
78歲的路生梅戴著一副眼鏡,性格開朗很健談,口音是陜北話夾雜京腔。陜西省榆林市佳縣黑龍廟拐177號的一孔窯洞便是她的家。墻上掛著的黑白老照片,輕易地把人們帶進那段艱苦歲月。
1968年,24歲的北京女孩路生梅大學畢業。她也曾期盼被學校分配到自己實習過的北京積水潭醫院或北京兒童醫院。但當祖國號召醫務工作者要“建設大西北、服務大西南”時,路生梅毫不猶豫地向學校遞交了“服從分配,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請書,“我是祖國培養的,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之后,她被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工作。
同年年底,路生梅背著行囊告別親人,踏上從北京開往西安的列車。時值寒冬,她一路西行,乘火車、搭卡車,坐在穿羊皮襖的老鄉中間瑟瑟發抖。連著幾日受凍、顛簸,單薄瘦弱的她終于到達佳縣縣城,成為當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
一下車,路生梅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3條加起來不過1000米的街道坑坑洼洼。所謂的“佳縣人民醫院”,竟然是兩孔墻皮脫落的破舊窯洞,周圍空曠的荒野中零星散落著幾座墳頭。
路生梅很震驚,從沒想到世上竟有這么荒涼、艱苦的地方。她跟當地人一樣住窯洞,吃糠咽菜,喝著渾濁且限量的黃河水,還動不動就一身跳蚤、虱子。
比起生活條件艱苦,更讓路生梅震驚的是,當地老百姓醫療常識極度匱乏,一些愚昧、錯誤的生產觀念和育兒習俗,導致很多孩子死亡。
一天下午,一對夫妻背著生病的孩子趕來醫院找到路生梅。路生梅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被子,卻發現被裹在里面的孩子已呼吸困難。盡管她竭盡全力,也沒把孩子搶救回來。
路生梅從夫妻倆的哭訴中了解到,他們是從佳縣農村趕過來的。孩子發高燒、咳嗽后用了一些土辦法醫治,直到孩子昏迷才跑來醫院。
當時,佳縣貧窮而閉塞,有很多迷信思想和愚昧習俗。孩子病了,父母不是馬上帶去醫院,而是求神問鬼驅病;孩子發展成嚴重高燒,還用“捂”的土法發汗退燒,導致病情加重;直到孩子不省人事,才背著往醫院跑。因為延誤病情,孩子夭折、發生生命危險的情況時有發生。
不久,路生梅發現,當地還有一種常見病,民間稱為“四六風”。因為孩子得了這種病,只能活4至6天。但是,她很快意識到,得這種病的孩子其實是感染了破傷風桿菌。因為當時產婦都是在家生孩子,接生婆用削尖的高粱稈或者未經消毒的剪刀割孩子臍帶。破傷風桿菌就順著臍血進入新生兒體內,導致嬰兒死亡。
一天夜里,路生梅趕了一個多小時夜路,救助一位難產的孕婦。等她趕到時,孕婦已經分娩了。剛一進門,路生梅就看見驚心動魄的一幕——昏暗的油燈下,一位老婆婆正拿著一把黑乎乎的剪刀,準備剪臍帶!她立即沖上去搶過剪刀,大喊道:“剪刀沒消毒,千萬別剪!”她用隨身攜帶的消毒器械、敷料給孩子斷臍、包裹,避免了一場悲劇發生。
還有一個生產風俗是把產婦的房間門窗緊閉,因為大家認為產婦的房間“不吉利”。但是,這樣房間光線昏暗,父母根本看不清孩子的臉色,無法及時發現黃疸。“大多數孩子在出生時都會有黃疸,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一般持續時間為一周左右;若長時間不消退或黃疸過重就是病理性黃疸。一旦發現病理性黃疸必須及時治療,因為新生兒黃疸的間接膽紅素跟腦細胞結合是不可逆的,會發展為膽紅素腦病甚至是膽紅素腦癱,引發一系列家庭悲劇。”路生梅解釋道。
當年,路生梅一位同事的女兒出生3個月后發燒,抱到她的門診醫治。路生梅一看,孩子有病理性黃疸的典型癥狀。因為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已經繼發膽紅素腦癱,只能一輩子躺在炕上。這件事,讓她一生難忘。在她的門診里,還有很多嬰幼兒因為病理性黃疸引發腦病。
彼時佳縣有18萬人口,只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兩個縣級醫院和22個鄉村衛生所。醫生不多,兒科醫生更少,且基本都是民間醫生。
一個又一個嬰幼兒死亡,讓路生梅心情非常沉重:佳縣醫療條件太差,老百姓又缺乏醫療常識,生育觀念愚昧……她不是沒有機會離開,但到底沒能割舍下這片黃土地,“當時的佳縣實在太落后,太缺兒科醫生了”。
1969年5月,路生梅在入黨申請書中鄭重寫道:“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這是她的決心,更是一個延續一生的莊嚴承諾。
已記不清自己救過多少孩子
比起縣城,鄉村的醫療條件更差。為了能讓孩子們得到及時救治,避免無謂死亡,路生梅堅持定期到鄉村巡回醫療,向老百姓普及新法接生和嬰幼兒養育知識,足跡遍布佳縣所有鄉鎮、村莊。
一個冬日,路生梅到距離縣城十幾里遠的崔家畔村,給一個患麻疹合并肺炎的孩子看病。因為孩子病得很重,她便住下來繼續給他醫治。連續治療幾天后,孩子才轉危為安。
這個孩子康復后,路生梅顧不上休息,冒著風雪深一腳、淺一腳地挨家挨戶排查。麻疹傳染性極強,如果不及時醫治,患兒可能會出現高燒不退、驚厥、呼吸困難等癥狀,還會傳染更多人。在缺醫少藥的貧困鄉村,孩子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經過徹底排查,路生梅發現這個小小的村子竟有十多個麻疹患兒!她立即找村干部幫忙把所有麻疹患兒集中隔離治療。一周后,患兒們逐步康復。成功控制住疫情后,路生梅才松了口氣,這是她第一次診治集體性傳染病兒,深感責任重大。E871118E-228F-477F-8B54-A6E36F82B79D
除了麻疹以外,新生兒百日咳也是佳縣的小兒常見病。一次,路生梅出診時遇見一個患百日咳的女嬰。父母抱著孩子,正焦急地等待搭乘過路車去縣城看病。突然,女嬰在咳嗽時發生痙攣反復窒息,路生梅馬上抱過孩子,口對口地為她吸痰,反復人工呼吸40余次,孩子終于被救活了。
路生梅說:“我已記不清自己救過多少孩子。”賀家溝村的小艷,因為酸中毒危在旦夕。小艷從鄉醫院轉到縣醫院后,路生梅整夜監護,最初每15分鐘給藥一次,每半小時測一次血壓、脈搏、心率;直到病情穩定才把各項檢查逐漸變成一小時一次、兩小時一次……最終,小艷轉危為安。
路生梅創辦了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在創建二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如今,佳縣的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兒死亡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60‰降至0.6‰。回憶佳縣的點滴變化,路生梅感慨萬千:“我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后來在我的牽頭下,縣衛生局定期組織開展育兒學習班,讓育齡父母懂得了不少新法接生和養育幼兒知識。再加上改革開放,佳縣村村通公路和網絡,以及國家醫療保障惠及佳縣,佳縣城鄉開始移風易俗。準媽媽都定期孕檢,在醫院分娩;孩子生病第一時間就醫,父母們都學會了科學育兒。”
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內心都要繁花似錦
抱著“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堅定信念,路生梅在佳縣結了婚,把家安在一孔窯洞里。“我丈夫是陜北農村的,他對人真誠、對黨的事業忠誠,吃苦不訴苦、助人為樂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婚后,同為醫務工作者的丈夫高正勝,特別支持路生梅的工作。彼時,作為兒科領路人,她工作特別繁忙,白天除了出門診、下鄉問診,晚上還時常上班,家務經常落在丈夫一人身上。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被醫院派去北京和西安進修。當時,她的兩個孩子都還小。有一次,兩個孩子同時生病,高正勝手忙腳亂、分身乏術。他請護士來家里給孩子們輸液。兩個孩子睡在兩邊,他在中間坐了一夜。孩子們生病難受,哭著說“想媽媽”,要給路生梅打電話,高正勝卻勸阻了:“不要打,媽媽又回不來。她知道你們生病著急擔心,還會影響學習和心情。爸爸會代替媽媽,一直陪著你們的!”后來,高正勝調到佳縣防疫站當站長,工作開始忙起來。只要他下鄉和開會,路生梅哪怕忙到深夜也要把家務做好、帶好孩子,“我們互相支持理解,是生活中的好伴侶,工作中的好搭檔”。
2007年5月14日,高正勝因心臟病去世。從悲痛中走出來后,路生梅繼續為佳縣群眾義診,“老高一生誠實厚道、樂于助人,我欽佩他,他的言行也深刻影響著我。所以,愛一個人就要在他離開后,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自從1999年退休后,西安、榆林的幾家大醫院就提出高薪返聘路生梅,但她都謝絕了。她風雨無阻地在佳縣醫院和佳縣中醫院為孩子們義診,分文不收,贏得人們一片贊譽。每次她坐診,都有慕名而來的父母帶著孩子,經常出現排隊候診的場景。
有人問她為什么拒絕大醫院的高薪聘請,路生梅真誠地說:“我有退休金,不需要那么多錢。我對佳縣有感情,這兒的人還需要我,我也有能力幫助他們。”
除了在醫院義診,路生梅的家也隨時向孩子們敞開,每天帶著孩子去她家看病的父母絡繹不絕。她的手機從不關機,跟她預約看病的電話和微信不斷,她的電話被佳縣人稱為“路大夫熱線”。
54年來,佳縣一大半人都找過路生梅看病。她給病人開處方有一個特點:能不住院就不住院,能不輸液就不輸液;便宜的藥有療效,就堅決不開大處方。
路生梅掏心掏肺地愛護佳縣的孩子們;佳縣的孩子們也發自內心地感激她。
路生梅說:“陜北人民給我最大的感動就是淳樸、懂得感恩。我幾十年服務于基層,也有不一樣的收獲。”
被路生梅治好的孩子,只要一回家鄉探親,他們準會來看望路生梅。2019年3月,在新疆生活的軍嫂小美回到佳縣看望路生梅,趕上她不在家。小美就給路生梅寫了一封信,字里行間都是對她的感謝:您為了我們這些黃土高原的孩子奉獻了所有,讓我們得以健康成長。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您的一言一行指引著我,讓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路徑。您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堅守,比如博愛……
還有一個孩子鈔江濤長大后就讀衛校,畢業后分配到佳縣疾控中心工作。因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突出,2021年10月,鈔江濤被評為佳縣“抗疫衛士”。路生梅作為衛健委邀請的嘉賓親自給他頒獎。鈔江濤發表獲獎感言時,深情地說道:“路姨是我的燈塔,是我學習的榜樣。”
聽到這句話,路生梅的眼眶濕潤了,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有了傳承人,我覺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一路走來,路生梅不斷有榮譽加身,從“佳縣共產黨員標兵”“感動榆林人物”“榆林兒科醫師終身成就獎”,再到“中國好人”“中國誠信之星”“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最美醫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她卻始終堅持“我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都要對得起這些榮譽,要對得起給我榮譽的組織和人民。無論有多少榮譽,我的天職還是治病救人”。
路生梅說,她會一直留在佳縣為病人服務。佳縣是她的第二故鄉,她已離不開這里。在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頒獎儀式上,她的獲獎感言是: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內心都要繁花似錦,有方向,有目標,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編輯/張秋洪E871118E-228F-477F-8B54-A6E36F82B7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