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了官司,卻依然拿不到“真金白銀”?申請強制執行,卻遭遇司法人員“磨洋工”?6月21日,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為切實解決執行難提供專門立法保障。從明確對“老賴”的懲戒措施,到強化對執行權的監督制約,草案針對當前執行領域難點痛點,推動建立健全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執行難的長效機制。
為何要專門立法?先看一組數字: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失信被執行人592.51萬人次。在基于各省總人口的“失信密度”排名中,排名靠前的東南某省,每萬人就有121個現存失信被執行人。這些都是“在冊人數”,未走司法程序、未經法院認定的實際“老賴”數字也許更可觀。
而現行民事強制執行的規定,主要依賴于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以及相關部門聯合出臺規范性文件,這些規定的法律位階比較低。一些職能部門、金融機構、事業單位以為“這不算法律”“以行業主管文件為準”,怠于配合法院的執行工作,這增加了執行工作的難度,讓失信執行人躲在制度夾縫里逃避執行。
“民事強制執行法”的立法,是對既有執行規定的全面融合,提級賦能,為執行工作搭建起了完善的法律框架,提升法律位階,讓懲戒“老賴”有明確法律授權,讓執行工作更權威——執行不僅是法院的工作,更是明確了全社會的配合義務。
草案除了將既有懲戒“老賴”措施法律制度化,還授予了執行法院更多的“政策工具”,讓執行的威懾力更強。對“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虛假公證或者以隱匿、轉移、毀損財產等方法逃避履行執行依據確定的義務”等情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草案還建立了“按日罰款制度”,對被執行人拒不交付特定標的物的,可以對其按日予以罰款。
相信草案通過、實施之后,將有助于紓解執行難,讓天下無“賴”逐步成為現實,進一步夯實社會公平正義大堤。
(綜合澎湃新聞、《廣州日報》)EEC014BF-D69B-46A7-BC16-6CC40B7BCA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