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采取游擊戰爭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后游擊戰”的建議,蔣介石隨即通令各戰區加強游擊戰。1938年底,國民黨留置敵后的兵力約六七十萬人,遠遠超過了中共此時在敵后的武裝力量。但國民黨的敵后游擊戰卻多半未能堅持下來,這里面有幾個重要原因。
一是因為國民黨雖始終相信游擊戰是正規戰之一種,卻很少真正了解游擊戰的特殊性質和戰法。因此,眾多敵后的國民黨軍名義上執行的是游擊戰的任務,實際上用的依舊是正規戰的戰法,進攻時強調與正面戰場的配合,側重于大兵團作戰,防守時寸土必爭,節節抗擊,結果是打不贏,走不掉,一旦被日軍抓住,便會遭受重大損失。也正是由于國民黨軍隊這種不適合敵后作戰的客觀情勢,引起了日軍的高度重視和反擊,導致開展游擊戰的國民黨所受壓力巨大,一些部隊被迫退出敵后戰場,少數部隊投靠了八路軍,另外則有相當多的將領選擇了向日軍投降。
二是其軍隊在民眾中間通常不受歡迎,甚至與民眾關系緊張。國民黨許多部隊因自身紀律松弛、風氣敗壞,導致與民眾關系不好,已成痼疾。再加上敵后的不少將領,因為要取得各種資源以維持部隊的生存,或依靠地方上的鄉紳地主壓榨農民,或用野蠻的辦法去向富裕農戶榨取,結果更是不免搞壞了與地方民眾的關系。對此,國民黨軍政部曾頒發《游擊戰綱要》,對“愛護民眾”問題專文強調,但顯然并未能對部隊起到警示和約束的效果。這是導致敵后國共兩黨摩擦沖突之際,民眾大多傾向中共的關鍵。
三是國共兩黨對控制敵后非敵占區的激烈爭奪。而八路軍僅憑借自己在當地民眾中的良好印象,就在這一系列的爭奪戰中占盡了上風。(摘自《文史博覽》 楊奎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