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黃百強來信指出:《文萃報》3131期14版《新中國首次接受國書紀實》一文中提到,“1949年10月4日,羅申乘飛機從莫斯科飛抵接近中國邊境的城市赤塔,并從那里換乘高速專列進入中國境內?!?高速鐵路是上世紀60年代才出現的,90年代才大規(guī)模發(fā)展。那時專列還不能夠稱上高速。
編輯回復:針對讀者的疑惑,編輯查閱了相關資料,還原歷史現場。
羅申是新中國接待的第一個外國使節(jié),其受到的歡迎尤其隆重。作為中蘇建交的標志性人物,羅申的到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羅申抵京次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題為《歡迎羅申大使》的文章,稱“羅申先生已翩然來到北京,以蘇聯(lián)駐我國首任大使的身份來揭開中蘇永久邦交的新歷史”。
據外交檔案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lián)和中國分別于10月2日和3日致電對方,同意建立外交關系,互派大使。經雙方相互同意,蘇聯(lián)任命資深外交家羅申為首任駐華大使,中國任命外交部副部長王稼祥為首任駐蘇聯(lián)大使。
按照蘇聯(lián)政府的指示,羅申在中國同意與蘇聯(lián)建交的第二天,即10月4日,馬上啟程來華。他先由莫斯科乘飛機到達赤塔,5日從赤塔換乘火車,7日7時抵滿州里;7日10時,羅申抵達中蘇邊境愛府泡小站,14時乘汽車過境,乘專列出發(fā);8日18時,專列抵達哈爾濱;9日零時,由哈爾濱出發(fā)至沈陽;9日17時,由沈陽出發(fā)繼續(xù)趕路;羅申的專列于10日16時18分經天津抵達北京。
羅申之所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赴任,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能“搶先”獲得第一個呈遞國書的地位。
“羅大使(羅申)說:因在莫斯科,由英駐蘇大使處獲知英國可能迅速承認我們(指新中國),而英國又在華有大使館留駐,故蘇聯(lián)大使為獲得第一個呈遞國書地位,必得最快趕來?!睍r任哈爾濱外僑事務處副處長楊佐青在1949年10月11日的《關于羅申來華情況的報告》中這樣寫道。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發(fā)表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馬保奉署名文章回憶,1949年10月10日16時18分,蘇聯(lián)大使的專車抵達北京前門火車站。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親自到車站迎接。周恩來致歡迎詞說:“從此,中蘇兩國邦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代?!?/p>
馬保奉在文中寫到,從莫斯科到北京,羅申大使歷經近150個小時輾轉。1949年10月4日啟程的他,先由莫斯科乘飛機到達赤塔,再換乘火車進入中國境內,歷時6天抵達北京,成為新中國接待的第一位履新外國使節(jié)。總之,赤塔至滿州里約500公里,從時間上看,羅申5日從赤塔換乘火車,7日抵達,所乘火車并非高速專列,而是高級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