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結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刪詩之說,后世引發長期的爭論。清儒方玉潤提出兩次成書說,認為第一次編集出于周朝樂官,第二次編集出于魯國樂師。近時學者繼踵而上,劉毓慶、徐正英、馬銀琴、曹勝高諸先生相繼提出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見解。如劉毓慶先生以為《詩經》經過三次重大編輯整理,一是周宣王時,所收皆為典禮之詩;二是周平王時,所收主要是變雅和三衛詩歌;三是孔子手定,增加變風與魯、商二頌。馬銀琴先生則認為《詩經》本身的形成史經歷有周康王、周穆王、周宣王、周平王東遷后及孔子五個重要的整理階段。但由于傳世材料有限,相關考論大體依據邏輯推理,多使用默證,辯難推敲,缺乏實證性材料。近年來,隨著諸多簡帛文獻的發現與公布,《詩經》研究迎來新的契機,舉凡甘肅武威漢簡《儀禮》、安徽阜陽漢簡《詩經》、上博簡《孔子詩論》、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等,皆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材料,足以助益我們重新認識與把握《詩經》的輯集問題,顛覆舊有的認知,形成全新的觀點,即先秦時期《詩經》曾經多次輯集。縱向說來,《詩經》至少出現過四個本子,即西周樂官整理本、孔子刪編本、安大戰國本、阜陽漢簡源出之戰國本。(摘自《光明日報》6.20劉立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