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近日,一條“割青麥作飼料”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引發廣泛關注。為此,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這背后,是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超過14億,每天要消耗約70萬噸糧食。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除了依靠進口,國內的糧食生產更是至關重要。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糧食進口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只有實現糧食穩產目標,才能從容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不穩定。
倉廩實,天下安。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印證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寬廣。即便如此,在確保“中國碗盛滿中國糧”的問題上,糧食安全必須進一步鞏固夯實。
6月,我國夏糧主產區將陸續進入收獲季。為確保“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日前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2022年夏季糧油收購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實做好2022年小麥、早秈稻、油菜籽等夏季糧油收購工作。這其中,是國家為夏糧收購保駕護航。
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360個冬小麥農情監測點調度分析顯示,我國夏糧長勢良好,豐收有基礎。然而,奪取夏糧豐收,仍面臨諸多挑戰。近期,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防控形勢復雜,既要打贏疫情防控硬仗,又要打贏夏糧豐收仗,需要兩手抓、兩手硬,確保防控不松、農時不誤。
此外,今年以來,在國際糧價的帶動下,國內糧價水漲船高,種糧農民本可以獲得較好的種糧收益。但隨著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的上漲,種糧成本居高不下,農民的種糧收益空間受到擠壓。鑒于此,要保障農民種糧能賺錢、賺得多,才能讓農民愿意種、樂于種,才更能實現糧食的穩產增收,從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如何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多得利?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此前表示,今年將推動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力爭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政策上,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經營上,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提高種糧綜合效益。與此同時,中央財政還下發200億元補貼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對惠農穩農發揮了重要作用。
奪取夏糧豐收,是實現糧食全年豐收的第一場硬仗,穩定農民心、打好夏糧豐收仗、守護“舌尖上的幸福”,勢在必行。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馳而不息奮力奪取夏糧豐收,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3D5CB2B7-C1EF-492C-AC80-2BFEC334F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