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




馬文有是個光明磊落的男子漢,他貴而能貧,貧而不諂;為仁不富,富而不驕;理義感人,不恃權勢;不求獨治獨善,鄙薄進不由德,但求得道多助,以期眾志成城。這是他攻堅克難的人格基礎,既敢于犯言直諫,不隱不欺,又善從微賤之言,集思廣益。他直面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并公開發表在媒體上。他說,僅在辦實體過程中,就犯了三次決策錯誤:在廣西搞有色金屬被詐騙;搞苦蕎飲料項目,盲目投資;在新絳縣擱淺了資金。面對損失,同志們安慰他,他卻不能原諒自己。
在忘我投身事業中,他也屢遭艱險。比如,1962年出差涉水渡河,陷入泥沙,差點喪命;1966年,赴蒙古國考察有色金屬,遭遇暴風雪襲擊,面臨生命危險,幸風雪停止,才萬幸逃生。
馬文有為人直爽,心直口快,堅持原則,在工作中得罪人、得罪上級,常常受到打壓、誣陷。他60年辦學中,曾四次被免職,上級在弄清真相后才又讓他復職,77歲退休時,上級還讓他當終身名譽校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就是馬文有。
為政以德 身為師范
馬文有一生清廉為人,廉潔辦事。他遵守“治生從宦,自是兩途”的古訓,從不公權私用,占公家便宜。他禁止過年過節老師互相宴請、互相私謁,以杜絕送禮之風;但他為老師們舉辦過集體婚慶宴會,也請老師們來自已家吃飯;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他請堅守工作的師生員工到家吃飯,學校其他領導也輪流宴請他們。尤其難得的是,在“生命在于運動,升職在于活動”的年代,學校提拔重用和評模范、評先進以及評職稱,學校領導一律不赴宴請、不收禮品,更不用說收“紅包”了。
嚴格自律,守身如玉。學校種的五谷雜糧,養的豬、羊、牛、雞,過年過節,師生員工靠此改善生活,而他的幾個孩子從不參加這種餐飲。兒女們辦婚禮只是自已一家人吃頓飯,同事、親戚都不告不請。小兒子辦婚宴時,同事們知道了,一些人來吃了頓飯,他把大家送的禮金全部退回。他和老伴、孩子們生病住院做手術,從不讓教職員工知道;而師生員工生病,他和全家人都非常關心,遇上疑難疾病,他和老伴盡全力幫助找醫院、找好大夫,捐錢、探視。他老伴白文景是本校語文教師,當班主任40年,教學管理水平在學校名列前茅,評模范時,老師們把她推選上,馬文有常常把她卡下去,以致40年只評過一次模范教師;評定責任制津貼時,老師們給她評得高,馬文有給她壓低等級。當校長48年,學校工程很多,他沒接受過施工隊及合作伙伴的分文賄賂。有的想承包或收買校辦企業,送他好多錢,他都堅決婉拒。他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按國家規定可享受廳級干部的醫療待遇,但他從未享受過,從來都是同老百姓一樣,排隊就醫,常常一等就是三四個小時。
心系群眾,助人為樂。他從自已看病難想到群眾看病更難,就請《記者觀察》負責人對老百姓看病難問題做一番調查研究,給領導送報告,請各級領導更加重視和予以解決。有次,他發現礦井上有位凍僵的人,他急忙抬回家,先冷敷,后吃熱飯,救了一條命。學校貼錢解決學生失學問題和培養盲人等殘疾人上學,他自已出錢給危重病人看病。其助人為樂,幫貧濟困的事跡不勝枚舉。
恪盡職守,鞠躬盡瘁。這里只舉兩天為例:2018年5月6日是星期日,他和幾個同事從學校動身,先到馬頭山鄉村振興工地檢查工作;晚上七點趕到靈丘深入現場,了解辦實體情況;晚飯后,商量、解決安全生產問題;晚上10點動身,于夜間12點50分回到學校。再以另一天工作為例:2019年2月28日,他們一行參觀了國際知名人士廖曉義在延慶山上辦的文化山莊;下午聽了廖女士振興鄉村文化的思路與人生經歷的演講;之后分別同兩個教育專家討論了如何培養英才校長、英才教師,如何創辦面向未來的小而美的實驗學校等問題,接著又同中醫專家討論了苦蕎系列產品的研發事宜;夜間三點從北京坐火車于次日早8點趕回大同,開了一整天會議。須知這年他已83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就是馬文有!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他的功業,為社會上普遍贊許,為黨和政府表彰,為群眾表揚,算得上“德建名立”了。但干事業總要得罪人。他一生中,先后七次被人舉報,說他有貪污受賄問題,市縣紀檢監察部門查了他七次,結果是查出了一個清廉似水的好干部。這證明:他身正不怕影子斜。
不遠萬里,調研取經。為選定農村振興示范區地點,他跋山涉水50多萬公里,跑遍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共考察了200多個美麗鄉村,借鑒它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僅北京房山區的長溝村、四川都江堰的花園村、上海的崇文區橫沙島就考察了多次。又先后多次深入晉蒙接壤的明長城內外,在馬頭山東西五十多公里、南北四十多公里范圍內的大部分村莊,詳細地了解當地漢滿蒙區的風土人情、山山水水、士壤氣候、森林植被、野生動物、家畜牧養、農田作物、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情況,找到了宜開發而未開發的一塊處女地,就是內蒙古涼城縣的馬頭山和山西左云縣的清水河村。
學而不厭,深思高舉。馬文有一生堅持虛心學習,連節假日、生病時都在學習,讀報、讀中外名著,學傳統文化,活到老,學到老。他“口而學,心而惟”,通過深入思考,尋找做人做事的大道和真理。他能在辦學中想出那么多好理念、好辦法,制定了完善的一整套制度,就是他深思高舉的結果。
碩果累累 功在千秋
創造了值得其他學校借鑒的教育理念、教學途徑與校訓校風。如“德行為教學之魂,創新是教學之本”的校訓;“自信、堅韌、勤奮、創新”的校風;“嚴愛、勵志、啟智、潤德”的教風;“好學、樂學、會學、自學、發奮、求真、自控、養成”的學風。他還提出教學綱要十條、辦好教育要依靠的“六寶”等。
教學質量卓爾不群。學校在全縣中等學校學生運動會上十年蟬連冠軍。從這個學校出來的中小學生,優秀率、升學率在全縣都名列前茅。2013年中考,學校第81班,600分以上10人,占全縣的六分之一;升學率百分之百。2019年,學校的張凱歌是全縣的高考狀元;常文博是全縣2021年的高考狀元。該校的學生,升到上一級學校或就業的,學校或用人單位的反映是:能吃苦,愛學習,會做事,有后勁。走向社會后,有的學生在科研院部門工作,有的個人創業,有的引領大眾創業,不少人身手不凡,都在盡心竭力地踐行自己的歷史責任。該校職業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學有專長,適應當地生產生活需要,更是廣受歡迎。
在雁同地區的同類學校中,該校學生做到了就業率高、成材率高、創業率高、成事率高。他的學生,有的是將軍級、省部級、廳局級,有的是某些領域的拔尖人才。創業成就可觀,學生史永強辦的產業,年實現利潤19億元,上繳國家稅費11億元,吸收就業幾千人。馬文有為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由衷高興。
興辦校企和實訓基地效益可觀。該校從勤工儉學起步,逐步走向新辦小工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又上馬了一批新興實體,有的與國企、民企加盟,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近20年,這些企業實現利潤30多億元,上繳國家稅費20億元,該校所占股權不大,但也累計實現利稅6億多元。校辦小林場約2千畝,已栽樹10萬株。校辦農場1.5萬畝,收獲總價值達1500萬元。
(未完待續)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原常務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