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山東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促進農民增收的外部環境與內在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政府行為不當造成不利影響、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受損、農民流動受阻、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和人力資本弱化等新困境。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資本、農民都應主動適應新常態,舉全力、凝合力以促進農民增收。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山東省農業經濟;農民增收
一、引言
新常態強調經濟增長由大規模、高速度轉向提質量、增效益,各個領域和行業都面臨著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的問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農村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新常態下研究農民增收問題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大環境,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機遇。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意味著山東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這對農業農村的健康穩定發展都會產生一系列重大效應。新常態下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系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農民增收和城鄉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面臨的困境
(一)政府行為對農民增收的不利影響
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犧牲了農民的部分利益,因此,必須調整工農業產品價格,逐步實現工農業產品基本等價交換。農地產權不清晰,部分地方政府對土地產權保護缺位。土地流轉中存在著違背農民意愿并損害他們權益的現象,省市縣鎮村層層下達流轉指標。政府宏觀收入分配政策存在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不利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受損
土地收益分配的合理化問題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關鍵問題,農地非農化過程中增值收益分配事關農民的錢袋子。一些地方在利益平衡、利益分配等方面不公開、不透明,部分城市利益集團、地方相關主管部門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愿意打破現有格局,甚至還有意阻礙改革,集體和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被邊緣化。推進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三)農民流動受阻使增收渠道狹窄
近年來,農民收入縱向比是上升的,但持續增長的機制未能建立,農民工資性收入掩蓋了農民增收困局。農民從農業生產增收中實際上獲益非常少,不少農民特別是中青年農民認為種田不如打工;國家惠農補貼掩蓋了農業低效甚至是負效的真相,種養收益主要來自國家補貼;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農民流動僅僅依靠自身的社會資本,缺乏其他流動渠道。
三、農業發展在新常態下的特點
(一)供求關系上處于賣方市場
從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歷史看,農產品在市場上多處于買方市場,而在新常態下,農業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供求關系上處于賣方市場,農民的主動性更強,主動適應市場,提升了農產品生產的產量和新產品研發的空間。
(二)多層次的經營方式
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改革開放后,農村的經營模式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這種經營模式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多層次的經營方式,如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所產生的家庭農場、合作組織等形式,使得農業的經營方式更好的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變化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帶動了山東農村經濟發展。
(三)專業分工不斷深化
由于農村與市場聯系密切,農業的商品化趨勢逐漸增強。并且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因此,農產品要完善專業分工方面的工作,以適合市場的需求。專業分工上的深化表現在脫離產銷模式上,尤其是在產品的種植和加工兩個方面,專業化分工更為明顯。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引入先進的技術也會帶動農業的增長,如網絡銷售技術在農產品的消費市場上的運用。
四、新常態下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途徑
(一)改革農村土地用地制度
政策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各個部門應強化學習和領悟,全面領會中央精神,在制度建設和實施上做好準備工作,尤其是關于農民承包土地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需要有關部門依法保護農民在土地使用上的合法權益,從而更好的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改善農業經營方式
由上述對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分析可知,當前農業的經營方式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在一些大市場和小生產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問題,需要在經營中引起重視。而改善農業經營方式需要及時解決這個矛盾,因此,需要對山東的農業經營方式進行變革,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能力的提升。具體表現在經營方面,加強對農業的創新化發展,重視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在發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方式優勢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農業發展理念,提高管理農業的機制,使農業的兼并化趨勢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考慮農民生產的主動性,重視使用因地制宜的方法經營農業,推動農業發展。
(三)強化融資體制改革
農村的企業尤其是創業型的企業在發展中難免會遇到融資困難的問題,小微企業的貸款、融資成本在30%以上,對小微企業來說,應急式的貸款融資成本高,因此貸款成為阻礙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要大力發展草根、科技金融,讓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尤其是“天使投資”進入小微企業的創業初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讓補貼更傾向于農村經營大戶、家庭農場以及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上。
(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業發展的支持,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顯著的變革。對農村的產業結構來說,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較低,第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升高。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盡管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完善,但始終與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并且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摩擦,所以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革農村產業結構,重視對第三產業、新型產業的發展,掌握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為農業發展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功能的同時拓寬對農業的發展范圍,如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作者簡介:焦世豪(1994.02),河北省永清縣人,山東理工大學農村發展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