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王森
杜賢良的手中有一個破舊的筆記本,他說這是他的“寶貝”。
2014年,他選擇放棄年收入數十萬元的工作,回到故鄉利川市文斗鎮長順壩村,當了一名村支書。
剛上任,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了。為改善偏遠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長順壩村成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安置了貧困戶273戶898人。
然而,很多易遷安置群眾歷經千辛萬苦搬到集鎮村,卻不習慣新的生活方式,有的群眾嚷著要回老地方。杜賢良知道,老百姓要過好日子就一定要搬得進、留得住、能致富。
于是,他帶著村干部和全體黨員沒事就在村里“溜達”,遇到村民有事就趕快去幫忙。
“老輩子,把門口的木柴堆放整齊,這樣既美觀又安全,您說是不是嘛,您年紀大了,我們一起來幫忙整理!”易遷戶張老漢習慣把柴火堆在屋前,杜賢良看到后帶人幫他整理妥當。
“老楊,你的娃最近成績如何啊?家里有沒有什么困難?”杜賢良來到村民楊光兵的門口問道。
“村里人多,情況也多。遇到問題后,當時沒能解決,后面怕忘記,干脆就都記在本子上。”杜賢良把村民的需求都記在了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
幾年下來,筆記本換了一個又一個,村民的困難解決了一茬又一茬。
杜賢良翻開他的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里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明天要到老周家里,他精神上有疾病,得去關心他藥吃得怎么樣了。”杜賢良說。
自己跑出了心得,他也要求村里的所有黨員做到“人人服務、戶戶必到、家家滿意”,進門幫助群眾打掃和整理衛生,每周到安置點至少開1次院壩會,跟群眾擺“龍門陣”,宣傳惠民政策,傾聽群眾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