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黃山埡村地處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西南端,位于谷城、丹江口、房縣交界,一腳踏三縣,是解放前中國共產黨在谷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作為谷城革命發源地之一,無數革命先烈在這片熱土上拋頭顱灑熱血,鑄就了不朽豐碑,留下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
從谷城縣向西驅車一個多小時,穿過綿延的山脈,來到一個山埡口,就是五山鎮黃山埡村的地界。集山區、老區、邊區為一體的黃山埡村,被穿流而過的河水一分為二。
車行山間,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十多米高的仿古門樓。門樓上方的城樓如今是五山革命歷史陳列室。門樓右側的小路,一直延伸到黃山埡革命烈士陵園。陵前溪水潺潺,陵后鳥聲陣陣,周圍松柏蒼翠,見證著黃山埡的紅色革命歲月。
游擊戰里的“八座墳”
黃山埡村由原馬鞍山村和黃山埡村合并而成,是五山鎮面積最大的村,這里曾是鄂西北騾馬古道的一部分。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黃山埡曾發生過許多紅色故事。
1946年9月,人民解放軍中原突圍部隊沖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轉戰到谷城、均縣、房縣一帶打游擊。部隊副司令員劉昌毅召集“諸葛亮會”,決定在馬鞍山至黃山埡這條30多里的山溝設伏。
10月初,敵人的掃蕩部隊第66師進入我軍埋伏圈,被打得驚慌失措。經過一場鏖戰,解放軍打死打傷敵軍8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這一仗,扭轉了中原解放軍在鄂西北山區的被動局面,挫傷了國民黨“清剿”部隊的銳氣,為人民解放軍徹底解放漢南地區打下堅實的基礎。戰斗中,解放軍有8名戰士犧牲,因戰事緊迫,部隊沒來得及留下8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就走了,當地百姓將其厚葬于村口,稱為“八座墳”。
1949年春,盤踞在谷城西南山區的國民黨殘余土匪組織反革命暴亂。面對敵人的囂張氣焰,人民解放軍漢南軍分區派85團進駐谷城,配合解放軍谷城縣獨立營進山剿匪。4月9日,85團團長王希林、縣獨立營營長王昌林帶領85團和縣獨立營進山清剿土匪。
當天下午,部隊行至黃山埡附近時,敵人突然從土炮樓中開槍。王希林命令靠近還擊。密集的子彈從炮樓四面暗眼中射出,幾個沖上去的戰士當場犧牲。此后幾次強攻,敵人憑借堅固的土炮樓抵抗,始終未能攻下。
王希林義憤填膺,親自帶領幾名戰士沖到炮樓下,準備炸毀炮樓。敵人集中火力向他掃射,王希林和幾名戰士壯烈犧牲,殷紅的鮮血染濕了腳下的土地。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上世紀九十年代,黃山埡村民將一座始建于清朝中期的青石橋重新修繕,更名為“希林橋”,表達對王希林及其他犧牲烈士的緬懷之情。2013年,“八座墳”被命名為黃山埡革命烈士陵園。
讓紅色教育有陣地
“土匪對郝繼業嚴刑拷打,逼他說出剿匪計劃和工作隊隊員的名字。郝繼業不從,土匪就把他押到山坡上,準備將其活埋。面對死亡威脅,郝繼業保守黨的秘密,堅決不肯背叛組織,最后被殘忍殺害……”
這樣的故事,姚家啟從小聽父親講了無數遍。當年父親只有6歲,革命烈士誓死不屈的場景,給他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他常把這些故事講給家人聽,教育子女不忘歷史。在姚家啟的記憶當中,黃山埡就是充滿了紅色故事的土地。
走上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后,姚家啟為如何更好傳承黃山埡紅色精神四處奔走。2013年,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持下,黃山埡村修繕了革命烈士陵園,對烈士陵園道路進行硬化和美化;新建了一座紅色旅游標志性建筑——黃山埡山門;新建了五山革命歷史陳列室等。紅色教育基地的規模初步顯現。
2021年,黃山埡村被列為省級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近兩年,我們進一步深挖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政治生活館和希林紅色廣場,讓紅色教育有陣地,紅色精神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姚家啟說。
新修建的政治生活館和希林廣場,給來黃山埡開展紅色教育的黨員們提供了更為寬闊的場所。希林廣場的左邊,豎立著王希林烈士的雕像以及體現解放軍戰斗場景的群雕。穿梭其中,眼前仿佛浮現出當年戰火硝煙的場景。廣場中部是新修建的黃山埡政治生活館。政治生活館里采用聲光電的方式,詳細講述了黃山埡伏擊戰、黃山埡剿匪以及共產黨人郝繼業、胡進吾的故事。希林廣場的右邊,則建有古香古色的休閑長廊,文化墻上描繪的美麗鄉村圖,表達了黃山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游客留下來,百姓富起來
近年來,谷城縣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全力推進黃山埡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把黃山埡建成“鄉村振興+紅色教育”的樣板。
“我們對沿街民宿進行統一打造,通過改造門、窗等外立面,讓村里的紅色氛圍更加濃厚。”姚家啟說。此外,村里從后備干部、入黨積極分子中選拔紅色講解員,開展教育加體驗活動,將黃山埡的紅色歷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得更深更遠。
如今的黃山埡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前來學習的支部將近500多個,2021年來此接受紅色教育的黨員達1.2萬余人次。
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的同時,黃山埡村也在積極利用紅色資源打造旅游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黨員南儲銀開起村里第一家農家樂,多年經營讓他的農家樂聲名遠揚,常有外地食客專程前來就餐。村里開展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后,作為老黨員,他主動擔任義務講解員,宣講紅色歷史故事。閑暇之余,南儲銀還向文史專家請教,做了幾萬字的筆記。有客人曾說:“來黃山埡不僅嘗到了老區的美食,還收獲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村里現有11家農家樂和1家民宿,隨著前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將進一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和民宿,讓老區人民吃上紅色旅游飯。”姚家啟說。
為撬動社會資金,助力鄉村振興,今年1月,五山鎮人民政府與湖北谷城班河大峽谷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簽訂班河大峽谷景區項目建設協議,對黃山埡地區內的原生態班河大峽谷進行整體開發,圍繞綜合服務區、紅色教育基地等建設,開展旅游集散、民宿體驗等服務,總投資達5.78億元。
“我們把黃山埡的紅色資源和班河大峽谷的自然資源優勢結合起來,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資本,將傳統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游客留得下來,百姓富得起來。”對于未來,五山鎮黨委書記郭芬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