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霞
摘 要:企業內訓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企業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為企業降低一筆極大的培訓費用投入,且為企業員工工作水平和工作質量的提升奠定前提基礎。因此,企業需要加強組建優秀的內訓師隊伍的重視程度,進而為進一步推動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目標提供有效保障。基于此,本文以“選、育、用”為視角,提出建構系統化的企業內訓師隊伍具體策略。
關鍵詞:選、育、用一體化;企業發展;內訓師
在我國社會經濟日益發展歷程中,市場上不斷衍生出各種類型和各種規模的企業,與此同時,各行各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加大,為了占據市場中的良好地位且擁有市場競爭優勢,企業對內訓師管理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建構自身系統化的培訓體系。要想確保企業能夠實現進一步發展戰略目標,建立一支優秀的內訓師隊伍是至關重要的,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率、促進企業員工發展、提升員工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一、重視內訓師隊伍的選擇和組建
企業在選擇內訓師過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內訓師的管理制度體系,而內訓師的重要任務是為企業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而企業可根據內訓師的專業能力將其分成三個等級[1]。首先,三級內訓師的工作內容主要針對企業內部的新員工,為其制定培訓和教育計劃,確保新員工明確自身的目標,并提升新員工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其次,二級內訓師的工作內容主要針對于企業內部人力管理部門,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制定相關培訓內容,確保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最后,一級內訓師工作對象主要針對于企業的領導層和管理層,為其制定專業的管理培訓和學習計劃,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發展戰略指導。與此同時,在選擇企業內訓師過程中,還應注重考察內訓師的授課資歷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及內訓師的課程開發能力等。此外,企業可制定相關的考核,針對內訓師的授課情況以及表現和能力等進行多角度考評,進而建立具有企業特色的內訓師隊伍。除此之外,企業內訓師的選擇和認證需要企業管理層以及領導加強重視,加強對企業內訓師選擇的宣傳力度,確保得到企業員工和企業領導的支持和配合[2]。在具體實施中,可制定系統化的評審體系,有各部門管理人員和企業領導擔任評審,進而確保企業內訓師的選擇具有權威性。
二、強化企業內訓師的培養
要想建立一支良好的企業內訓師團隊,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企業需要樹立建立優秀內訓師隊伍目標,并將這一目標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在此基礎上,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內訓師培養制度和體系,確保企業內訓師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促使內訓師提升授課水平和授課能力,確保內訓師擁有現代化的思想觀念,而為不斷更新自身的授課內容,采取多元化和豐富化的授課模式,為促進建立優秀的企業內訓師隊伍奠定前提基礎[3]。在對企業內訓師的具體培養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內訓師進行專業技能的培養,并按照企業內訓師的綜合水平以及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內訓師培養目標。其次,企業需要為制定規范的內訓師技能操作流程,并對內訓師的專業知識進行培訓,確保內訓師隊伍能夠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實踐。此外,加強企業內訓師的實踐能力是不可獲取的,企業需要為內訓師提供良好的平臺來提升內訓師的實踐技能,并確保企業內訓師明確自身的工作內容和職責。
三、重視發揮企業內訓師隊伍任用的優勢和作用
現階段,企業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日益發展背景下逐漸朝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在我國一些大型企業的生產和發展中,企業內訓師在提升企業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發展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4]。企業要想發揮內訓師隊伍的實際價值,需要加強對企業內訓師任用的重視度。首先,企業需要針對內訓師的任用制定管理制度,利用相關政策調動企業內訓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其次,企業需要建立科學化的內訓師激勵制度,利用相關的獎勵和補貼,促使內訓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此外,企業應該建立評優評先機制,為確保內訓師積極主動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優勢,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進而帶動整個企業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建立優秀的內訓師隊伍,在促進企業員工成為具備高技能和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優勢。在此基礎上,企業需要加強對內訓師隊伍建設的重視度且加大投資力度,確保內訓師在促進企業發展和生產中實現最佳價值,為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化發展戰略目標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 高鑫,任軍岐,賀格云. 淺論加強煙草商業企業內訓師隊伍建設的途徑[J]. 現代商業,2016(29):126-127.
[2] 楊黎,黃黎薇. "基于選拔、培訓與培養'三位一體'的供電控股企業內訓師隊伍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 區域治理,2018(3):132-133.
[3] 廉潔. 關于加強煙草商業企業內訓師隊伍建設的途徑探索[J]. 經濟視野,2019(10):74.
[4] 曾超,霍曉娣,胡卉卉,等. 電網企業"先鋒工程"內訓師培養管理體系及其構建[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18):113-114.B7AFA16B-C8CF-4C2B-83E0-CD4390CFB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