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節區域間差距的財政手段有很多,但稅收以其自身獨有的優勢,區別于其他方式對區域間的協調。本文試比較稅收相較于其他財政手段,在發揮區域協調過程中展現的優勢,探析稅收對區域協調的作用原理,分析稅制對區域一體化的制約性。
關鍵詞:區域一體化;稅收協調;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 區域一體化的定義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提出的“一部分先富,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戰略,到現在的“輻射理論”,均為對區域一體化發展理念的體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的概念最初是由美籍荷蘭的經濟學家丁伯根教授提出來的,經濟區域一體化主要是為了把一切有關妨礙區域市場經濟體系的正常合理有效運作中的一切人為的因素都予以消除,通過區域相互的協作配合和協調統一,創建出最經濟合理的區域全球經濟結構。1
對于區域一體化,我國從實際發展情況出發,提出區域一體化是指在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背景下,區域的發展打破區劃和觀念的限制,通過改革和開放,逐步清除阻礙資源和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縮小我國區域內部各經濟地域間的差距,實現我國各地域間的均衡發展。2
(二)稅收協調的定義
稅收協調是指:稅收協調是國家或地區間為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減少區域政府惡性競爭,促進經濟共同繁榮而主動在稅收制度及稅收征管方面做出的合理安排。3稅收協調主要是:(1)區域內的利益分配(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產業鏈分工等);(2)完善稅制,減少稅收與稅源背離的情況,保證各地政府的地方收入充足;(3)提高征管效率,解決不同區域間的稅收爭端。
二、 區域一體化與稅收協調的關系
(一)稅收協調的優勢
協調區域發展的財政手段有很多,例如:稅收優惠、財政投資、發行國債、財政轉移支付、專項建設資金、發行地方公債。
首先,稅收優惠通常以減稅、免稅、退稅、抵稅等形式,來調節我國地方的發展。通過利用稅收政策,可以實現:(1)彌補市場失靈、分擔風險和不確定性,引導資源的合理流動,激勵區域差異化發展;(2)調節收入分配,促進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合理分配關系的形成;(3)矯正企業的經濟行為,對產生負外部性的經濟行為征稅,促進區域經濟的綠色健康發展;(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區域的競爭優勢。
其次,財政投資是中央用來調節產業結構、實施產業布局、協調區域經濟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只有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時,可以幫助推動地方經濟更好的發展。這就是說,一旦出現投資嚴重過剩情況或者政府超前加大投入,會直接產生一種"稅收扭曲效應"現象,并非直接對投資企業投資產生一種"擠出效應"現象,對整個地方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會形成一定負面影響。另外,因各區域公司間可能存在的各自、地租水平以及員工就業薪資水平差異等諸多差異,將會影響公司間的經營區域選擇。如果政府過量的投入,會直接造成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的惡化、財政稅收的短缺等一系列負面的結果,大大地降低了該區域居民的整體社會福利水準。
國債與地方公債都屬于政府債務,發行這些債務時,需要綜合考慮短期與長期的財政平衡情況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不能隨意和無節制的長期使用該手段。政府債無法大規模使用,一是大規模政府債會使政府面臨財政失衡的風險,二是可能產生“投資擠出效應”,三是政府債的用途有限。
財政轉移支付包含一般轉移支付與專項轉移支付。但目前中央政府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般轉移支付較少,不利于減小區域差距;同時,對地區的財力轉換沒有嚴格的統計準則和城市物價水準相連動的規模發展激勵機制,地區對資金的使用隨意性較高。并且,專項轉移支付程序復雜,且經常要求地方財政匹配,不利于欠發達地區發展。
專項建設資金由于我國政府存在越位、錯位和不到位的現象,可能造成重復投資和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資源的高效配置;并且還可能成為一種強化部門行政力量并干預地區經濟活動的工具。
綜上所述,調節區域間的財政手段諸多,但稅收相較其他財政手段,具有自身獨有的優勢。稅收可以通過稅種、稅率、稅收優惠來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系。稅收相較于其他財政收入具有強制性、固定性和無償性等特點,可以直接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納稅人可支配收入。因此,稅收的政策對影響商品的生產消費趨向,引導區域的產業發展的效果更為顯著。
(二)稅收協調的原理
稅收協調的作用機理:(1)通過稅收優惠戰略,鼓勵區域差異化發展。稅收優惠包括免稅、減稅、實行稅率差異、稅收抵扣、稅收抵免五種形式。我國現根據地域、文化歷史、自然資源等劃分了四大板塊,針對這些區域分別實行了因地制宜實施的區域政策。例如,對總部設在我國中西部區域內的鼓勵類產業企業可減按15%的適用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由此可見,對于西部地區主要鼓勵其發展采礦業、供應業,倡導保護環境。東部地區作為大多數商品的生產地,制造業的集中地,因此對東部的稅收優惠較多,創造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對外開放的程度。
(2)通過稅收協調,解決地區間的稅收爭端。隨著我國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地方政府的資源配置權限不斷擴大,由此形成了地方經濟利益,地方政府間開始出現競爭且這種競爭還在不斷加劇。針對地方經濟競爭的加劇,可以簽訂稅收協議或是成立稅收協議小組。
(3)通過調節政府之間稅收收入的分配或是完善稅制、新增稅種、調整稅率來調整政府的財政收入分配,確保各區域協調發展。從稅費改革到 “營改增”實行后,地方稅收收入不斷壓縮,地方政府稅收入受限,主要來源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地方稅稅收收入的不足,是導致區域間產生不良經濟競爭的源頭。因此,通過完善我國地方稅體系,開征房產稅,為地方政府提供必需的稅收收入,從根源上解決區域間非法競爭的問題。
三、 我國現行稅制對區域協調的阻礙
目前,我國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劃分了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地方政府的稅收來源于地方稅與共享稅,其中地方稅具有稅基零散、稅源窄、征管難度較大的特點,中央和地方共享稅主要集中在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現試分析我國目前稅制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阻礙。
首先,區域間收入差距的調節能力有限。一是,間接稅的累退性導致了它不如直接稅對收入的調節能力,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自然對區域間收入差距的調節能力也就受限。二是,地方稅種的稅收收入用于相應的公共服務的投入,公共投資作為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區域增長的重要變量4。我國目前地方稅種具有稅源小、征管難度大、稅基零散、調控范圍較小等特點,且不同區域的稅收收入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征管政府規模、政策傾向等原因有所差異,導致公共服務水平差距,進而拉大區域間收入差距。
其次,我國稅收橫向分配不平衡,造成了地區稅收與稅源的差距,擴大了地區間的財政差距。橫向分配制度的缺失,再加上稅收制度的設計、總部經濟的跨區域經營管理、資源性商品的定價以及地方政府和公務員利益的激勵,導致了跨區域稅收與稅源的差距。這些問題扭曲了經濟活動的激勵機制,降低了經濟效率,擴大了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難以實現均等化等,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公平發展。5
再次,政府財政收入不足。由于地方稅缺乏穩定的主體稅種,政府財政收入有限,同時地方事權與財權不匹配,導致地方政府為獲取充足的財政收入,進行稅收競爭,很容易形成市場壁壘和行政壁壘,阻礙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的形成,導致區域合作受限。各地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置關卡封鎖市場,限制本地資源流出;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準入阻止外地資源(產品)流入本地。
最后,優惠政策對我國東部開放區域造成的政策偏移,造成我國東西部開放區域的開放發展程度的不協調。本身單就經濟地域條件上而言,東部地區沿海的開放發達程度本身就遠遠超過了中西部地區,再加之在經濟優勢條件下,東部沿海地區的各類大型經濟特區數量和投資鼓勵型的公司數量遠遠超過了中西部地區,所以在東部地區沿海投資相較于中西部地區投資享有著更多優惠的投資稅收政策優惠,最終導致東中西經濟發展程度不協調。
參考文獻
[1]郭濱輝,成慕杰,劉瑞華,田淑華,彭文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中稅收協調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議[J].商業會計,2018(20):11-14.
[2]李蘭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框架與理論解釋[J].經濟學動態,2020(01):69-82.
[3]王蓓,計金標.政府間橫向稅收分配的理論基礎:內涵與原則[J].經濟體制改革,2013(06):122-126.
[4]洪正,謝漾.財政分權制度、市場分割同群效應與產能過剩[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04):111-127.
注:
1 屈小艷. 區域經濟一體化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合作機制研究[D].西北大學,2011.
2 劉志彪,孔令池.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特征、問題及基本策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3(03):137-147.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9.03.016.
3 參見郭濱輝,成慕杰,劉瑞華,田淑華,彭文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中稅收協調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議,商業會計出版社,2018(20):11-14.
4 李蘭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框架與理論解釋[J].經濟學動態,2020(01):69-82.
5 王蓓,計金標.政府間橫向稅收分配的理論基礎:內涵與原則[J].經濟體制改革,2013(06):122-126..
作者簡介:劉歡樂(1999-)女,漢族,四川廣安,碩士,研究方向:區域一體化、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