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群 林志強 鄧才幸 俞永欣

摘 要:在科學探究能力的了解、調查結果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學校初一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水平以提出相應的對策。針對此現象,為提高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對中學生物學教師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科學探究能力;初中生物學;生物學教學
在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修改版)》中,提出了科學探究能力的概念以及要培養該能力的相關要求。讓學生具有科學探究能力,需要經過一段非常復雜且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生從初中時期就開始慢慢的接觸。生物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以初中生物學教學為基點,探尋能夠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辦法。以此為以后的實踐積累經驗。
1、科學探究能力現有水平調查
以崇左市江州區第四初級中學初一學生中學為例進行問卷調查,探究該校初一年級學生在生物教學中表現出的科學探究能力水平。
(1)通過以上兩個表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第4題的平均分低于3分,但也接近3分,有46.5%的學生是可以能夠從自然現象或生活實踐過程中提出探究學習的問題的,有32.1%的學生不太能從自然現象或生活實踐過程中提出探究學習的問題,有21.4%的學生完全不能從自然現象或生活實踐過程中提出探究學習的問題;第六題的平均得分低于3分,接近3分,有43.7%的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生產、學習過程等方面發現不懂的問題,但也有31.3%的學生不太能從日常生活、生產、學習過程等方面發現不懂的問題,有25.0%的學生完全不能從日常生活、生產、學習過程等方面發現不懂的問題;第23題的平均分為2.39分,有超過50%的學生經常在課堂上提問,但也有超過40%的人不經常在課堂上提問,其中有22.3%的人在課堂上完全不向老師提問問題;第20題的平均分為1.96分,低于3分且是一個很低的平均分。綜合這四道題的數據,被調查的學生中大部分的學生對于日常生活、實踐、生物教學中出現的現象、問題都會給予關注,而且會提出一些問題。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于日常生活、實踐、教學中出現的現象、問題不會過多的關注。
(2)問卷調查中所有題目的平均分為2.628分,該校初一年級學生在生物教學中表現出的科學探究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對于前兩個選項,選擇“比較符合”的占多數,對于后面三個選項,選擇“不太確定”的占多數。
2、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現狀分析
大多數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較強,觀察能力較強。但是對于生物學教學中有一些細節上的觀察還是不夠,有待提高。對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接近一半的同學是可以從平時的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同時這也表明了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對于這一個能力意識是較弱的。學生的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設的能力水平較高,但整體上還可以再進一步的提升。對于制定計劃和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的能力,這一部分是比較薄弱的一部分,需要整體的提高。對于進行實踐、操作、手腦并用的能力比制定計劃和實驗設計的能力來說好一點點,但是也是薄弱的一部分。
3、對教師的建議對策
(1)結合以上所有分析,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時,教師要從各個方面、各個細節考慮如何培養某一個能力,且結合實際采取合適的措施。例如對于觀察現象和提出問題這一能力的培養,教師在上課應該多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圖片與圖片之間的對比分析,加上語言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對于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教師可以使用辯論等形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表達和交流的能力。
(2)對于科學研究能力有著基礎的了解,也要繼續深入的學習。科學探究能力主要有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計劃,這種能力可以為以后更加深入的學習提供幫助。但是由于現實的條。教師采用問題串的方法引導學生一步步的形成思路和方法,從而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有的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提前進行小組分組,確定各成員任務,讓學生都參與其中。
(3)課時是老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限制性因素。在實際的教學中,因為教師的教學任務重、進度快、課時少,所以課時成為了影響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有教師認為學校應該專門開設相關課程,教師可以用其來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敏. 基于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支架式教學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2]陳杏. 生物實驗教學培養高中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D].廣州大學,2019.
[3]陳薇. 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4]閔凡芹.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初探——以“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為例[J].生物學教學,2019,44(09):40-42.
第一作者簡介:高澤群(1994-), 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博士在讀, 畢業于廣西師范大學,未定級,主要從事生物教學法教學及研究。
發表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通訊作者 :林志強(1998-), 男,漢族,廣西欽州市。
第二作者:俞永欣(1999—),女,漢族,廣西陸川中學生物教師。
第三作者:鄧才幸(1992-), 女,漢族,廣西扶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