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歆林 孫文杰



摘 要:康養旅游的初衷是促進身心健康、帶動產業發展,但在現實中時常出現輕視心理健康、缺少精細管理的現象,如資源挖掘主要依靠當地村干部和上級政府在自我探索中的努力而非相關學術研究的指導;注重與康養產業直接相關的文化資源而較為忽視儒釋道文化;康養旅游地多環境質量好而產業發展程度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原因之一是鄉村歷史文化資源難以挖掘。筆者認為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應朝具有地方特色、不盲隨大流的方向采用地理信息技術系統高效地挖掘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徹底的程度,以期達到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的。
關鍵詞:旅游,康養,鄉村文化,文化挖掘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主體性。通過扶持康養旅游產業,既可促進鄉村振興,又可推動鄉村文化建設。
康養旅游初衷:促進身心健康
伴隨經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民健康水平下滑,康養旅游應運而生;《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LB/T051-2016)(以下簡稱《標準》)把康養旅游定義為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得人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都到達回歸自然的良好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加總。新中國成立后,政局重歸穩定,經濟社會事業飛速發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在經濟的帶動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迅猛發展的經濟帶來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亞健康的生活習慣。楊釗認為:社會誘惑、作息規律混亂、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鍛煉等多重因素導致青年中大部分身體抵抗力和心理素質直線下滑,各種身心疾病接連不斷又數量龐大。盡管城市基礎建設日趨完善,綠地面積、公共設施數量等大幅增加,但在城市的工業、生活污染和擁擠的交通下,城市居民難以僅僅憑借城市自有的康養資源而滿足自身的康養需求。而農村優良的環境質量和較輕的污染水平使得鄉村康養旅游的出現,以彌補城市在康養上環境質量的不足和較昂貴的地租帶來的空間上的限制。老齡化社會帶來了“銀發經濟”的強盛,而城市的生活節奏、繁忙擁擠的交通、年輕人上班而不得已獨自居家、自身行動不便等帶來了較強的安全隱患;相比之下,在人煙較為稀少、生活節奏更慢、親近自然、糧食蔬果自給自足、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的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不僅可以得到保障,還更能滿足康養方面的需求。后疫情時代,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居民的疾病防范和健康意識。
鄉村文建規劃:避免同質競爭
陶偉認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極大助力城鄉高質量發展。那么,鄉村康養文旅該如何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以謀求高質量發展?
挖掘方向:具有地方特色,不盲隨大流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具包容性的中華文化使得中華各地的文化也具有獨特魅力甚至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由于不同的地理氣候和地貌特征,當地人在長期生活中總結出適合在此地長期生存的經驗。不少地方的物候由于迅猛發展的工業、過快變化的全球氣候和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變化,而一些地方的居民在過去的生活中并未積累相應的生活智慧。吸納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成果,借鑒當地居民在此類物候下的生活習慣,于發達地區還是較不發達地區,都不失為良策。
文化本身所具備的傳播能力有利于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而旅游地難以提高知名度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化資源太過相似以致旅游地被迫在某些方面進行同質化競爭。如果能夠充分挖掘當地具備的文化標識,不僅可避免文化旅游上的同質化競爭,還能因此打上獨特的文化招牌。為了追求商業化,旅游地可能盲從通用的成功案例:不懂得當地風土人情卻過來開發旅游資源的外地人盡管懂得如何經商,但只能粗暴地采用在所有地方都能行得通的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方式。經濟較為落后的地方通常由于地形地貌而長期閉塞,使得當地人不擅長經商。當地人與外地人又容易產生隔閡,較難主動地合作互利。但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等深入發展,教育、交通、通訊等愈發便捷,當地人越來越容易有能力采取真正利于當地居民發展當地產業的路徑。當地人出于自身的鄉土情懷,會更趨向于保留并發展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當地創新理解遺產和商業的交集,有時有策略地利用組織機構和法律來穩固自身實踐的合法性,即使這些基于毫無關聯的邏輯。
挖掘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徹底
由于長期生活在此地,當地居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會更趨向于完全保留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并添加本地人認可的外來文明成果。但由于長期處于較為封閉的環境而與外面的社會發展脫節,當地人可能保留著原始、愚昧的歷史遺留思想。當地政府應結合現代的思想和觀念,服從黨對文化的絕對領導,指引當地民眾去吸收優秀的外來文明成果和我國的文化事業成就,保留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精華并去除糟粕。
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向外來游客解釋當地歷史文化蘊含的道理,同時去除其中不合科學或無實際效用的部分;運用人文社科的知識促進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發展,并通過大眾傳媒等多種方式傳播,以此提高當地歷史文化及當地本身的知名度,從而吸引到更多客源并倒逼當地旅游轉型升級;運用現代科技來提升當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生產出大量獨特且優質的商品,并通過優化電商技術來拓展銷路。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得知當地在歷史上的真正地位,擴大旅游地在文化上的吸引力,推動文人騷客、普通游客、藝術大家等前來觀摩,更加提高其文化傳播力。也可將其文化元素承載于文創、周邊等,讓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能夠以實體的形式伴隨于顧客左右,讓顧客對當地歷史文化產生深層次的理解與認可。
挖掘方式:采用地理信息技術,系統高效
總結出該地的特征、歷史名稱等,便于得出精確的索引詞進行搜查。運用CiteSpace、HistCite、Sati等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系統、概括、高效地搜集與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相關的文獻資料、新聞報道等線上、紙質的文本,并用5W2H分析法等提取出民間傳說故事甚至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文藝作品的背景地、著名人物曾經的到訪及留言等便于鎖定與當地是否相關的信息,二次篩查后確定其是否能夠成為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線索并確定當地可能具有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當地相關文物局、圖書館、博物館、研究院、大專院校、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合作,精準獲取關于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文獻資料。如果發現有還未轉為電子的紙質材料,應及時轉為電子資料并存入村里建設好或指定的數據庫。C4BBCACA-5044-4737-9436-797BF998CD42
康養文旅現狀:缺乏精細管理
以自我摸索為主,缺乏學術研究指導
資源挖掘仍主要依靠當地村干部和上級政府在自我探索中的努力及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而非相關學術研究的指導。杭州市天目山鎮一都村依托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天目山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綠色名鎮”“國家衛生鎮”的美譽,完全有資質建成符合《標準》的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當地村干部通過自行查閱文獻資料,尋找歷史上奇妙景色的確切地點,追溯當地的歷史文化淵源,聯系省市區九三學社、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并與其建立實踐基地,招引文創旅游企業入駐,通過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吸納創新點子。而當筆者提出可以邀請專家學者一同尋找文獻中難以覓及的奇景的位置時,班干部回復“專家都挺忙”。誠然,近年疫情形勢確實讓實地調研難以開展;但由于研究不得不需要實地調研所得資料,在高校聚集的城市里實地調研的需求其實已經溢出到“很多都是根據網上所搜集的資料”。專家學者、高校師生等的研究需求與資源挖掘地的被研究需求由于信息壁壘而互不相知。
以生理狀況為重,忽視心理健康需求
許多地方注重將康養旅游產業與中醫藥文化、生態文化、飲食文化等直接與康養產業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而較為忽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歷史文化資源。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的憲章中提到:“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上的圓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病癥和羸弱的狀態。”但目前關于康養旅游的評價標準對歷史文化資源并無特別要求。自研究日期看,目前探索多是關于旅游地開發優越性和可行性、以及游客滿意度。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康養旅游中直接獲利較少;但間接利益方面,如知名度、受眾廣度,康養旅游對游客的實際效果等較多。年輕游客大多由于文化修養、為人處世的態度等仍未成熟,容易遇事難以用較適合的態度全面、正確地解決,從而郁結于心以致身體有恙;老年游客在文化繁盛之地韜光養晦,養成平靜淡泊的心態,更適合頤養天年。
以環境質量為傲,急需基礎建設提升
康養旅游多環境質量好但產業發展程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難以保證游客舒適便利的旅游體驗,影響客流量和電商的發展。因此,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入具有歷史文化元素的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拆除過多已有設施。自然不可能是純粹的自然,一定有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遺址遺跡。相比于大眾文化,歷史文化資源體現了一個地方的人長期生活積淀下來的智慧和文化多樣性的魅力。游客不管是獵奇還是好奇,都可以被歷史文化資源吸引。而擁有足夠的流量和知名度,第三產業就可以得到有效振興。第三產業污染低、成本低,適合可持續發展,迎合客戶需求,順從供給側改革,適合高質量發展。而當地村民生活本就需要好的生活環境和轉型后的產業結構,解決如何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并應用于鄉村康養旅游產業的問題眾望所歸。
之后,設計調查問卷去詢問本村每家每戶關于民俗的記憶、口口相傳的傳說故事、看見過的神奇景象等。確定歷史文化資源遺址遺跡的存在和位置,結合此前搜集、分析文獻所得,確定需要搜尋的歷史文化資源及相關搜尋線索。將上述所得資料整理成GIS的基礎資料,方便結合GIS進行系統分析
參考文獻:
[1]麻國慶.鄉村振興中文化主體性的多重面向[J].求索,2019(02):4-12.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9.02.001.
[2]陶偉.“鄉村遺產保護和鄉村振興”專刊序言[J].熱帶地理,2022,42(01):3-4.
[3]楊釗.“健康中國”與青年健康的聯動性思考[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1,38(06):52-58.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1.06.008.
[4]丁國勝,曾圣洪.中國健康城市建設30年:實踐演變與研究進展[J].現代城市研究.2020(04):10.3969/j.Issn.1009-6000.
[5]謝明明,李琴英,吳國哲.新冠肺炎疫情對商業健康保險需求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調查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2):108-115.
[6]李東.我國康養旅游評價研究綜述[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1,38(06):37-43.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1.06.006.
[7]潘志華,黃娜,鄭大瑋.氣候變化影響鏈的形成機制及其應對[J].中國農業氣象,2021,42(12):985-997.
[8]Chiara Bortolotto,馬慶凱.“允許商業化但不能過度商業化”:不同遺產理性帶來的規范難題[J].文化遺產,2021(05):1-8.
[9]劉華強,李柯錦,周濱.非遺保護視閾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挖掘與再釋[J].武術研究,2021,6(12):122-126.DOI:10.13293/j.cnki.wskx.009325.
[10]呼雪梅,白江濤,雷霽,張學寶.基于GIS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機制與可視化探索——以陜西歷史文化地理信息平臺為例[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1,44(10):15-19.
基金資助:2021年浙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202111481091)
孫歆林(2002年11月-),女,漢,江西,
孫文杰(1990-),男,漢,湖北,初級研究員,研究方向: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信息技術C4BBCACA-5044-4737-9436-797BF998CD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