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海 李莉 王可巖
一、環境監測的目的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具體可歸納為4個方面。
一是根據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環境質量。
二是根據污染分布情況,追蹤尋找污染源,為實現監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數據。
三是收集本底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研究環境容量、實施總量控制、目標管理、預測預報環境質量提供數據。
四是為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制訂環境法規、標準、規劃等服務。
二、環境監測的法定職責
環境監測是各級政府部門強化環境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職能的重要陣地,是應用監測技術手段對一切違反環境法律、行政規章和管理制度的行為進行監督,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的過程。
一是強化環境管理依靠環境監測的法治建設,在制定各項環境法規、制度和標準的同時,必須要明確相配套的監督環境監測的措施和要求。
二是依靠科學的、有權威的監測數據實施各項環境執法管理,進一步提高環境管理水平。
三、環境監測的薄弱環節
(一)環境監測制度不完善。
原《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是1983年7月由當時的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頒布的。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修訂的征求意見稿,歷時多年,新修訂的環境監測管理條例一直未能出臺。現有的《環境監測管理辦法》是2007年7月25日由原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該辦法僅適用于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環境監測活動的管理,從較高層面來說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機制,環境監測中的核心內容沒有較好的體現。
(二)環境監測技術落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毋庸置疑,我國的監測技術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改進,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要想更好的發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些新型問題,如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危害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問題,還有土壤、有機物的污染等,對監測技術的要求較高,恰恰我們當前的技術儲備不足,監測能力達不到,這些問題就難以解決。因此,需要技術人員不斷提高與相關環境問題匹配的技術,制定或修改現行的監測技術規范、要求和標準。
(三)監測信息公布不及時。
眾所周知,政府與公眾需要相互信任,在第一時間讓公眾了解政府的決定,積極推動公眾參與,全面搜集建議,防止決策失誤,做到政務透明化,不僅是推行“陽光政府”的必然要求,還有利于激發公民的環保參與意識,提高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公眾如不能及時了解監測到的環境信息,勢必影響環境問題的解決,甚至可能引發輿情。因此,有必要及時公開環境信息,在監測立法過程中逐步推進監測系統信息公開,拓寬監測范國,同時豐富監測信息的發布方式。信息公開應將污染源、環境質量和監測教據作為重點,絕不能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忽略了及時公布信息的重要性。
(四)責任追究落實不到位。
對于一些違法排污單位的違法行為,法律規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違法行為較輕的可處以責令企業限制生產、罰款以至于停業等各類行政處罰。但由于違法成本低,仍有一些單位存在更改環境監測數據、移動檢測點位、不公開信息等行為,此類違法行為難以杜絕。而監管部門對檢測機構執法主要還是運用傳統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主要還是通過書面審查和進入實驗室里現場核查,對不良的行政干預對監測數據的影響沒有體現出足夠的關注,這就使監管的整個過程出現真空區。
制度不完善我們可以努力改進,?但若是出現了監測方面的漏洞那損失將會難以估量,直接導致了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影響環境監測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四、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
《環保法》對環境監測的任務要求有以下三點。
一是調查、監測、評估、預警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做好環境狀況的調查。厘清環境質量、環境損害和環境污染及環境風險的狀況。
二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有關于環境風險評估制度的落實也可是必不少的。
三是服務好公共基礎預警機制,冷靜面對因環境污染導致的突發事件,同時評估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將結果對外公布。
五、加強環境監測的相關對策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已經向標準化邁進,實現了環境監測相關政務的公開,同時提高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應當虛心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幫助環境監測事業更好地發展。
(一)改進和完善環境監測制度。
理順監測體制機制是保護環境的必然要求。有關法律的出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今后,要進一步明確環境監測事業單位的改革路線和改革方向。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在環境監測方面的作用。
在業務上,要明確環境監測機構的職責任務、制定限制行為主體的法律法規。同時規范監測主體的準入條件,對不符合資格的行為主體,一律不準讓其進入環境監測的大門。
(二)環境監測機構的任務落實到實處。
一些地區的環境監測機構可以說是徒有虛名,沒有真正實行它的權利。縣一級的環境監測機構本應該成為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扎實的基礎。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一些地方的縣級環境監測機構注銷了實驗室檢測資質,全部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實驗室檢測工作,成為了“送樣站”和“數據觀察站”。
(三)加強環境監測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技術人員是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基礎,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直接決定環境監測水平質量。我國近幾年雖然在資金方面給予監測機構以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機器設備。但僅提供硬件設施無法解決數據分析的問題,還需配備專業技術人才。因此,要結合環境監測工作的特點,綜合考慮環境監測工作與人員專業性、技能性所呈現出的關聯特點,加強職業職能培訓,明確監測人員職能范疇,實現人盡其才,發揮出技術人員的最高水平,只有這樣,環境監測機構的任務才能更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