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乘燁
企業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需根植和成長于企業所在的特定時空內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時代文化當中。因此,國企要想做好企業文化,必須充分溯源,尋得自身正確的文化因子。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之源,“儒法并用”是我國歷史上常用的社會治理方式。國有企業需結合企業實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與法家文化中取“經”問“道”,取二者所長來筑牢和夯實企業文化之基,進而創建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時代風采的企業文化,為國企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引領與精神支撐。
儒家文化中見利思義的義利觀,是形成國企價值觀的基石。儒家文化主張提倡“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企業文化在建設中也需堅持以義取利、義利合一的價值原則。在國有企業內部,需處理好領導干部與普通職工、干部職工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強化干部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在國有企業外部,需處理好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義利關系,注意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籌,推動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為國企明確使命、責任提供有益借鑒。《中庸》曰:“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可以為國企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思維方面的借鑒,切實建立起為國、為民的全局觀和使命感。國企在文化建設中需將企業使命、愿景、戰略與個人主觀能動性、個人價值實現、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等更顯性、更密切地結合起來,持續增強廣大干部職工的戰略自信和發展自信。
儒家文化中誠信品德、敬業精神是國企價值體系的重要支撐。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信”是“五常”之一。同時,儒家也倡導“誠”,《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對于敬業,孔子曾主張人在其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為所為之事業盡心盡力。在國有企業須內化于心的價值體系中,誠信、敬業的精神必不可少,要注重“雙向”促進,形成“組織關愛職工、呵護職工,職工忠誠組織、忠誠事業”的互促氛圍;要接地氣地展現人性的光輝和敬業的力量,讓榜樣人物可親、可敬、可學、可信,營造誠信、敬業的濃厚氛圍。
儒法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觀、求新觀,是國企價值體系的活力之源。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法家文化,都是充滿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和自我反思精神的文化。《周易·乾傳·彖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儒家看來,自強精神只有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強化。因此儒家文化不僅倡導道德修為上的不斷精進,也提倡事業上的不斷創新。而法家文化中,韓非也提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固為之備”“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這樣“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進化思想,具備了強烈的創新變革思維。國有企業需將儒法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觀、求新觀熔鑄于企業文化價值體系中,在價值體系中充分彰顯和激揚奮斗文化、創新文化,以此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實現企業的跨越發展。
做好“法莫如顯”,構建文化建設的常態長效機制。“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家強調,“法”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一旦制定,就要以成文形式出現,“布之于眾”,并“以法為教”,官吏和民眾都要學習、熟知并力行。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法莫如顯”,就是要將企業文化盡可能地固化于制并廣為宣傳貫徹。一是將已取得的文化建設成果用規章、制度固定下來,對廣大干部職工既形成價值的導向,又成為制度化的規范,努力實現企業管理創新與文化制度的高度契合。二是建立健全企業文化宣傳貫徹機制,細化企業文化宣傳貫徹的目標和計劃,拓展企業文化宣傳和貫徹的方式和途徑,規范及拓展企業文化宣傳載體,整合企業文化宣傳資源,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文化宣傳貫徹體系。
做到“慎賞明罰”,強化文化建設的評價考核作用。法家文化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為此又稱為“刑名之學”。韓非曾提出“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等觀點,都旨在強調考核賞罰的重要性及意義。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固化之制就是企業之“法”,而企業文化建設固化于制后能夠有力執行,關鍵還在于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評估機制和考核體系,圍繞“企業文化建設效果評價、內容測評、工作評價運用”等主要內容,運用包括座談法、資料法、問卷調查、訪談法、觀察法、咨詢法等評價方法,采用“企業文化全要素測評、價值觀排序”等分析工具,遵循“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中高層與基層評價相結合、總結經驗與發現問題相結合”等原則,對企業文化建設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評估,同時將評估結果通過薪酬、獎懲、用人等制度機制來充分體現。
興禮塑形,培育干部職工的行為習慣和文化特質。“禮”是儒家哲學的重要內容。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也曾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對于企業而言,“禮”就是廣大干部職工所彰顯出來的行為規范及準則,企業文化建設外化于形的突出表現在于廣大干部職工的習慣及行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最終也將通過廣大干部職工的習慣及行為來承載。興禮塑形,首先,需要強化儀式傳播。企業可以通過升旗儀式、表彰儀式、慰問儀式、工作儀式、走訪儀式以及各種表彰會、誓師會、周年慶典等活動增強廣大干部職工對于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及集體榮譽感。第二,需實施教化激勵,對具有禮儀方面的典型事件、人物進行積極宣傳及激勵性引導。第三,需加強形象塑造,對于企業形象、職工個人形象、團隊形象、品牌形象等進行針對性地設計及塑造,著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個性特征的企業文化氣質。
持法成勢,形成“頂層發力、橫向合力、縱向給力”的格局。法家文化核心是“法”。同時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認為,“術”是實現法治的手段。“法”“術”缺一不可,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實行法治。在法家文化中,“勢”的作用同樣舉足輕重。“勢者,勝眾之資也”,在國有企業中,致力于形成“人為之勢”,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全面推進。第一,需建立文化的“高勢”,在企業高層進行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意志,為文化自上而下、蓄勢而發地推動落地奠定堅實基礎。第二,需促成文化的“合勢”,扭轉一些職能部門對于“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部門的事”這一錯誤觀念,建立基于流程的管理模式,讓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能夠隨著流程貫穿各部門,形成相關部門同心協力、共建文化的良好局面。第三,需形成文化的“大勢”,將文化的輻射點和著力點廣泛布置于基層之中,強化對基層單位的文化指導、文化評價考核,促進基層單位文化交流,鼓勵基層單位文化爭優和品牌創建等。
文化蘊乾坤,激情鑄龍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國有企業的蓬勃發展,而國有企業的蓬勃發展則需要企業文化的強力支撐。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時代挑戰,國有企業當更加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結合發展實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淘沙瀝金,從中找尋到靈感之光、智慧之火,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延展未來的奮進之路與開拓之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
(作者系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黨群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