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信貸發展現狀
(一)綠色信貸發展規模。武威市綠色信貸規模在持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壓實”問題。2017年是綠色信貸激增階段,之后四年一直處于回調狀態,并在2018年和2020年大幅回調,2017-2021五年間武威市綠色信貸呈現出“過山車”特征。主要由于2017年人民銀行武威市中支及相關部門聯合各金融機構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創新試點工作,綠色信貸規模增長顯著,但綠色信貸發展早期,管理約束機制尚不完善,部分金融機構“盲目”追求業務量,導致審批不嚴、風險較大。2018年初和2019年末,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的印發和完善,綠色信貸統計標準進一步明確,各金融機構按照制度要求對綠色信貸業務開始強化管理,去除綠色信貸中存在的“泡沫”現象,綠色信貸業務發展更加科學。截至2021年底,武威市綠色貸款余額為 68.41 億元,較年初增加3.10億元,同比增長4.75%。
(二)綠色信貸投放重心。在發展重心上,武威市各金融機構通過“擠水分”的方式,不斷壓縮傳統行業的綠色信貸份額,加大新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等新興綠色行業及產業的信貸發放力度。一方面,2021年以來,武威市搶抓“雙碳”機遇,編制完成《武威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加大對新能源及相關產業的培育引進和政策扶持,提升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支持偏好。另一方面,受國家宏觀調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武威市對部分高污染性行業、資源和環境消耗型項目的管理和監督一直處于“強制”狀態;同時國家對農林牧等生態行業的環境規制政策不斷強化,因此使得各金融機構縮減對部分傳統行業的綠色信貸產品發放。另外,綠色服務等部分新興行業發展不規范、認定難度大,武威市自2020年開始持續地對這類不明確的項目進行標準化認定,從而使得綠色服務等行業的貸款比重不斷降低,綠色信貸發展重心持續優化。
(四)助力經濟發展情況。支持華電集團、億利集團、嘉寓國際等多家大型央企和知名企業集中連片開發建設太陽能、風力發電項目,其中為風力發電設施建設和運營投放31.78億元,為太陽能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投放12.5億元,推動全市電力工業增加值上升10.4%。支持天祝炭山嶺煤礦、玉通碳化硅等傳統煤炭生產利用公司進行綠色升級改造,為煤炭清潔利用投放0.73億元,為煤炭清潔生產投放2.17億元,助推完成去能耗、去污染改造,企業生產能力全面提升,推動全市煤炭開采利用和洗選業工業增加值增長78.3%。貼合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產業帶”,結合牛羊豬禽果菜菌草“8+N”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支持伊利綠色及智能制造示范應用項目、金雞產業園項目等農業產業化龍頭綠色信貸15.95億元,推動全市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上升6.8%,生態農業增加值上升10.4%。綠色信貸支持重點行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9.8%,同比提高10.5個百分點。
二、發展中存在的瓶頸
(二)綠色信貸產品單一。據調查,武威市部分金融機構并未根據地方發展實際及產業特點,量身定制符合綠色企業發展的特色金融產品,基本都是套用上級部門給的現成模板,造成綠色信貸準入門檻較高,而綠色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有效抵押品不足,導致很難獲得綠色信貸支持。同時,由于綠色信貸產品對于銀行業績的貢獻較小,與投放其他行業相比,不具備成本優勢,造成其內生動力不足,對研發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投入不足,導致綠色信貸產品創新陷于停滯。
(三)綠色信貸發展失衡。供給失衡,按機構來看,國有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是從事綠色信貸業務的主力軍,而地方法人機構作為當地“金融大戶”綠色信貸供給極低、發展失衡。從信貸投向來看,目前武威市綠色信貸投向國有企業光電、風電、綠色農業等中長期項目貸款占比高達78.5%,而針對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民營綠色企業、個人及家庭的綠色信貸投入占比還較低,覆蓋面有限。
(四)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綠色信貸業務需要信貸人員對綠色項目的經濟效益、盈利性和風險做出精準判斷,專業性很強。例如節能環保企業貸款在執行“綠色信貸”過程中涉及的準入、技術、排放、能耗等內容,需要同時具備環保技術、法規和金融兼備的復合型能力實施,對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較高,而從武威市銀行從業人員總體情況來看,此類復合型人才鳳毛麟角,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受到嚴重制約。
三、對策建議
(一)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強化綠色信貸政策導向,在現有貨幣政策框架內,探索推出綠色信貸支持工具,為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銀行提供堅實支撐。聯合相關部門編制綠色信貸業務操作指南,讓銀行綠色信貸業務有據可依。發揮財政撬動作用,建議地方政府提供財政貼息、費用補貼、減稅降費等措施,撬動銀行發展綠色信貸。建立完善綠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通過財政資金擔保杠桿放大綠色信貸規模,降低綠色信貸風險,增強銀行投放信心。創新風險共擔機制,解決中小企業抵押擔保能力不足、融資困難等問題,降低綠色信貸門檻成本。
(二)創新綠色信貸產品。鼓勵銀行創新開展碳排放權抵押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等綠色信貸業務,拓展碳遠期、碳期貨、碳期權等金融碳衍生產品,逐步構建綠色信貸衍生產品體系。探索搭建綠色信貸要素交易平臺,有效推動環境權益及未來收益權益切實成為合格抵質押物,從而拓寬企業綠色融資渠道。針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和個人設計出綠色信用卡、綠色票據等針對性強、多元化的綠色信貸產品,構建平衡有序有力的綠色信貸發展環境。
(三)優化綠色信貸環境。找準推進地方綠色產業發展的著力點,精準量化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發展水平,不斷構建完善地方綠色信貸評價體系,與地方相關獎懲考核指標同步掛鉤,形成推動合力。督促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積極高效推動綠色信貸業務,增強地方市場主體的協調性與豐富性;鼓勵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探索綠色信貸業務整合,凝聚形成綠色信貸產品品牌化效應。引導銀行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經營始終,鼓勵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信貸特色支行,合理制定地方特色化綠色信貸規劃。強化綠色信貸隊伍建設,對現有員工開展專業培訓,從外部引進或聘請熟悉綠色金融經驗的人才和團隊,針對性解決綠色信貸發展中的困難。
作者簡介:張茜(1991.11-),女,漢族,甘肅隴西人,學歷:本科,職稱:會計師,研究方向: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