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玲
摘 要:凌源市屬于典型的寒冷半干旱地區,較大規模的礦山開發使凌源市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較大破壞,為此改善和治理已經成為遼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的重點任務。,在此其中,本文對礦山邊坡植被恢復的規劃進行綜述分析,提出了恢復礦山跡地邊坡植被的主要技術。
關鍵詞:遼西寒冷半干旱;地區;礦山跡地;邊坡;植被恢復;目標技術
中圖分類號:S731.6
遼寧省凌源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屬于典型的寒冷半干旱地區,近年來,由于鐵礦、金礦、膨潤土礦山的大量、長期開采,給凌源市原有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逆轉的破壞與減少,使寒冷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經過長期開采的礦山跡地,地表植被上已無,與之相生的是水土流水,對村邨、河道、土地等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1]。因此,對現有采礦跡地進行全面生態治理,采取各種技術措施,創造培育林農業生態資源再生條件,對于推動建平縣農林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凌源市寒冷半干旱地區社會的一致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低山丘陵區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的主要規劃
1.1 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的長期規劃
對于寒冷半干旱地區的凌源市現有礦山跡地,進行和實施礦山跡地植被恢復的理想規劃是,將建平縣現有的礦山跡地邊坡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礦山所在地區尚未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比較后,通過植被恢復調節達到一個水平檔次的等級,使礦山跡地邊坡的植被恢復,重演再生破壞前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達到具有系統全面的防御水土流失、風沙侵蝕等諸多自然災害,在此基礎上,并對周圍的環境具有相當的保護、改善、調節功能。
1.2 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的短期規劃
1.2.1 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的生態學規劃
在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工程中,生態學規劃是寒冷半干旱地區礦山跡地邊坡植被恢復的必備階段規劃,在具體實施上,就是使礦山跡地邊坡的植被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點,與礦山所在的同一區域自然環境相適應[2]。簡而言之,就是指通過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技術方法,使因礦山開采被破壞的植被的生長狀況、植物的形態、物種多樣性等方面,逐一恢復到礦山開采前原生自然植被的貌狀。
1.2.2 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的基本性規劃
當礦山跡地邊坡的植被生態學規劃經過實施后達到規劃的目標,便可開始實施功能性規劃的實現,即植被的功能性規劃,功能性規劃包括使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應、對生態環境的調節與改善作用、水土質地結構的提升作用等功能,與礦山開采破壞前水平一致,或接近天然植被的功能,最大程度的達到近似水準。
1.2.3 礦山跡地邊坡實施植被恢復的藝術性規劃
對于寒冷半干旱地區的凌源市來說,在生態學規劃與功能性規劃均已實施并實現的前提下,為了進一步提高寒冷半干旱地區礦山跡地邊坡植被的美觀程度與具有欣賞價值,可以統一對已經恢復的植被整體群落形態、植被的優化篩選、植物的合理化整形與修剪等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從而大幅度實現和提高寒冷半干旱地區礦山跡地邊坡的觀賞價值。
2 寒冷半干旱地區礦山跡地邊坡植被恢復的主要技術探析
2.1 礦山跡地邊坡廢棄地的生態環境恢復技術措施
對寒冷半干旱地區的礦山跡地邊坡植被進行恢復是一項工程性技術措施,首先要對邊坡土地進行系統性整改。在對礦山跡地邊坡土地的整改中,要將礦區的整體生態環境納入其中進行考慮,對原有的土質按著不同的地質類別分別處置,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此時要特別注意維持礦山跡地邊坡的整體穩定性,堅決克服和避免因邊坡的坡體結構的改變而引起的劇烈滑落和坍塌。還有,在對三廢中的棄渣坡面土地進行改造時,要區別不同情況對其進行分級,以保證坡體土質結構與水土保持的穩定性。而對于礦山開采已經進入巖質的坡面,應根據其與一般性的活坡面不同的地質類型和特點,詳細測查和全面處置浮石和危石具有的潛在威脅性,并避免在進行整改施工時,對礦山跡地邊坡土地造成的二次破壞,加大整改難度。
2.2 礦山跡地邊坡土壤的優化與改良技術措施
礦山跡地邊坡的土地進行整改后,接續的就是邊坡土壤改造。由于礦山開采后的土壤通常來源于開采時實施剝離的表壤、廢礦等,因此,對礦山跡地邊坡土壤的改良、改善就要首先以土壤的物理結構入手,將部分阻礙、影響植被生長的土壤成分進行清理并且予以剔除掉。在對礦山跡地的邊坡土壤的質地狀況、營養狀況進行取樣測定和調查,詳細分析測定其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比例、土壤酸堿度、土壤結構狀況、有機質含量等,對于土地十分貧瘠、營養狀況極差的劣質土壤進行系統的實施農業、物理、化學改造,如在土壤中施入有機肥,添加營養廢料、中和和改變土壤酸堿度等[3]。
2.3 礦山跡地邊坡植被的修復整理技術措施
首先,選擇合理的植物種類。根據礦山跡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用于植被恢復的物種生長特點及多樣性等因素,還可以通過參照開采礦山邊坡周圍的原生態土壤生長的植被進行合理的植物物種的選擇。其次,做好植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配置。要達到礦山邊坡植被恢復的規劃目標,對于已經選擇好的植被種類之后,嚴禁隨意人為的配置植物物種,究其原因就是不同生長習慣的植物混搭在一起的時候,極有可能會產生植物彼此之間相互克制的現象,難以實現植被恢復應有的效果和目標。再次,要盡量采用與所栽植的植被原有的栽植方式。對易于生根并且生長較快的植物,通常采用噴播的方式進行植被營造,其效果就較好。與此相反,對生根和發芽比較遲緩的植物,通常先采用容器種植的方法進行樹苗的培植,當具有一定的生長能力的時候,再移植到礦山跡地邊坡的植被中去,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蘇拯楚.新邵縣工礦破壞土地的生態重建模式探索[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19-20.
[2]劉本同.礦山邊坡植被森林化恢復目標和方法探討――以浙江礦山邊坡植被修復為例[J].浙江林業科技,2011(30):46.
[3]程勇.江蘇省露采礦山巖質邊坡生態恢復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