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摘 要 根據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2018—2022年李主要病蟲害發生防治情況和2021年害蟲越冬期的調查情況,掌握七星關區李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原因、發病癥狀及分布鄉鎮,運用預防、植物檢疫、監測、營林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方法進行綜合防控,以提高李果實產量,促進畢節市李及其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李;病蟲害;綜合防控;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
中圖分類號:S436.62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30
近年來,隨著畢節市七星關區李連片種植面積增加,病蟲害發生面積也逐漸擴大,種類也逐漸增多。根據調查,畢節市七星關區李病蟲害主要為李紅點病、褐腐病、李小食心蟲、果實蠅、桃蛀螟、蚜蟲、流膠病和細菌性穿孔病。病菌借風、雨接觸葉片,通過氣孔、皮孔、傷口侵入樹體,給李紅點病、褐腐病等病害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開花展葉期如遇低溫多雨天氣會引起葉片腐爛和枯萎,在果實近成熟期如遇陰雨潮濕天氣會造成果腐。在李發生病害的同時極易引發李小食心蟲、果實蠅、桃蛀螟等蟲害,導致爛果甚至絕收。因此,開展李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控,有利于促進李健康生長、提高果實產量、增加果農收入。
1 七星關區基本情況
畢節市七星關區位于貴州省西北部,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總面積3 412.20 km2。地跨東經104°51′~105°55′,北緯27°03′~27°46′,東與大方、金沙兩縣接壤,南與納雍縣毗鄰,西與赫章縣和云南省鎮雄縣相連,北沿赤水河與四川省古藺、敘永兩縣隔河相望。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2.5 ℃,年日照時間1 377.7 h,
日照率約為31%,年總輻射87~91 kJ·cm-2,無霜期230~260 d;平均海拔1 511 m,具有云霧天氣多、日照少、陰天多、晴天少的高原氣候特點;年平均降水量952.4 mm,但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北部赤水河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僅700 mm,而東北部及南部區域可達1 200 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具有夜間多、白天少、強度小、有效性高的特點。
七星關區林地187 830.43 hm2,其中喬木林地
90 276.16 hm2,占48.06%;竹林地451.77 hm2,占0.24%;灌木林地96 248.57 hm2,占51.24%;其他林地853.93 hm2,
占0.46%。七星關區近幾年實施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治理、核桃產業提質增效、國家儲備林建設等林業項目(工程),主要種植經濟樹種有核桃、李、刺梨、枇杷、香樟、皂角等。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是薔薇科李屬植物,主要生長于海拔400~2 600 m的山坡灌叢、山谷疏林、水邊、溝底和路旁,果實具有飽滿圓潤、玲瓏剔透、口味甘甜的特點,是最常見的水果之一。李雖然對氣候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在有一定肥力的深厚土層均可栽種,但其對空氣和土壤濕度要求較高,極不耐積水。果園排水不良極易導致李樹爛根、生長不良或引發各種病害,因此在建園時宜選擇土質疏松、土壤透氣、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和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建園。截至2022年6月,畢節市李果園面積2.81萬hm2,上年同期為2.74萬hm2,同比增長2.55%;其中七星關區0.33萬hm2,大方縣0.29萬hm2,黔西市0.69萬hm2,織金縣0.31萬hm2,金沙縣0.05萬hm2,納雍縣0.77萬hm2,威寧縣0.17萬hm2,赫章縣0.16萬hm2,百里杜鵑管委0.04萬hm2。
2 李主要病蟲害及為害特點
2.1 李紅點病
李疔座霉菌為黑痣菌科疔座霉屬真菌,以子囊殼在病落葉上越冬,第2年在李樹開花后期,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為害葉片和果實,雨水較多或植株過密時發病較重[1]。發病早期葉面產生近圓形、微隆起、邊緣清晰的橙黃色斑點,隨病斑擴大、顏色加深,葉面產生很多紅色小顆粒點;秋后病葉卷曲并出現黑色小粒點,病斑顏色加深,正面凹陷,背面凸起,感病嚴重時會引起葉片變黃脫落。果實發病時表面產生紅色病斑、微隆起,嚴重時病斑變成黑紅色,導致果實畸形。
2.2 褐腐病
褐腐病又稱灰霉病,病原多為核盤菌科核盤菌屬真菌,春季時分生孢子會借助昆蟲、風雨進行傳播,主要為害果實,其次是花葉、枝梢[2]。在果實近成熟期會出現褐色圓形病斑,若條件適宜,幾天內擴散全果,果肉也隨之變褐軟腐,最終腐爛脫落;花葉發病時會很快產生灰色霉層,出現不規則病斑,并向葉基及葉柄擴展,最終造成花葉脫落;枝梢感病后,將會長出褐色病斑,徒長郁閉,后期病部密生灰色霉層。
2.3 細菌性穿孔病
細菌性穿孔病又稱細菌性潰瘍病、黑斑病,病原多為黃單胞桿菌和假單胞桿菌,主要在枝條病斑上越冬,第2年展葉后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從葉片氣孔、枝條葉痕、芽痕及果實皮孔侵入為害,染病部位出現水漬狀小圓斑[3]。若遇多雨天氣,排水不暢,將導致葉片早落、樹勢衰弱,在七星關區部分鄉鎮有分布,但整體危害度較小。
2.4 李小食心蟲
李小食心蟲為鱗翅目卷蛾科小食心蟲屬的蛀果害蟲,以幼蟲蛀果為害,蛀果前吐絲結網包裹果體,于網下蛀食,蛀果孔中流淌出黏稠的果膠滴,常使剛膨大的幼果大量脫落,成果逐漸變紫,嚴重影響果實的產量和品質[4]。且李小食心蟲個體小,在混交園中,當早熟的果實被采摘后,該蟲會轉移為害其他晚熟的果實。
2.5 果實蠅
果實蠅為雙翅目實蠅科害蟲,主要為害李、木瓜、絲瓜、楊桃等多種瓜果。其尾部的尾針為產卵器,通過產卵器將卵產于果實內,幼蟲蛀食果肉,導致果肉變黃、腐爛、發臭,嚴重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
2.6 桃蛀螟
桃蛀螟為鱗翅目螟蛾科的蛀果害蟲,主要為害李、桃、玉米、高粱、棉花和核桃等農林植物和果樹,食性較雜,寄主較多,世代復雜。以幼蟲為害果實為主,李果實被害后果外出現紅褐色蟲糞,并分泌黃褐色透明膠液,果實內也充滿蟲糞,不堪食用,嚴重時造成果實變黃脫落和腐爛,影響果實產量和品質。
2.7 蚜蟲
蚜蟲為半翅目蚜總科害蟲,又稱膩蟲、蜜蟲,會造成李的新梢葉片卷曲,葉片脫落,影響光合作用,導致花芽生長不利、果實生長不良,影響果樹產量[5]。蚜蟲雖在七星關區李樹上有分布,但危害程度較小。
2.8 流膠病
流膠病分為生理性流膠和侵染性流膠,主要危害枝干。枝干發病部位微隆起,流出樹膠,若遇雨天,病情加重、樹膠增多,導致樹勢衰弱,嚴重時病部硬化,影響植株生長。在七星關區李樹上有分布,但危害程度較小。
3 七星關區病蟲害防治情況
病害主要分布在龍場營、陰底、生機、青場、小吉場、阿市、清水鋪等鄉鎮,造成這些鄉鎮李果實生長畸形甚至落果。特別是從四川省調運到七星關區的苗木,李紅點病發病情況較為嚴重,葉片大量脫落,果實瘦小或畸形。據2021年越冬調查數據顯示,七星關區李紅點病、褐腐病等病害發生面積0.008萬hm2,感病指數Ⅱ~Ⅲ級。
蟲害主要發生在龍場營、阿市、清水鋪、大河等鄉鎮,蟲害嚴重的鄉鎮李大量落果,蟲果率20%以上,影響果實品質甚至造成絕收。2021年七星關區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防控蟲害,針對李蟲害發生情況,采購一批自清式太陽能殺蟲燈,其中龍場營鎮元巖村50個、清水鋪鎮太平村7個、阿市鄉柳灣村30個,用于誘殺李小食心蟲、桃蛀螟、果實蠅等害蟲,取得了較好成果。
4 綜合防控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原則,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屬地管理、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開展預防、檢疫、監測、營林、物理和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
4.1 預防
預防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中的重點。加強對營林技術的研究,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樹種,并通過科學的種植方法形成科學的林業生態系統,保障生態系統穩定。在營林技術中,要做好封山育林和補植等工作,逐漸豐富林業生物群落,創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環境,保障林業健康[6]。
4.2 植物檢疫
植物檢疫指以法律手段防止植物及其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傳播有害生物的措施。具體來說是檢疫人員運用相關設備和技術、采用科學方法、依據植物檢疫相關法規對植物產品中的病菌、害蟲、雜草等有害生物進行檢疫,從宏觀上預防一切(尤其是本區域范圍內沒有的)有害生物的傳入、定植與擴散[7]。
植物檢疫主要包括產地檢疫、調運檢疫、檢疫執法。1)產地檢疫,畢節市林業局每年統一標準和調查方法,由各縣(市、區)組織,對轄區內生產、經營的林業植物及其產品開展抽樣、踏查、檢驗和處理,嚴格按照《森林植物檢疫技術規程》的規定執行,并按規定簽發《產地檢疫合格證》,下達《無害化處理通知書》。2)調運檢疫嚴格按照《林業植物及其產品調運檢疫規程》執行,加大對調入苗木及林產品檢疫復檢力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調查,封堵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做好當地疫木監管和安全利用。3)檢疫執法是指相關機構通過法律、行政、技術手段,對生產和流通中感染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采取禁止、限制措施,對違法行為依法實施行政處罰,以防止林業有害生物入侵、外傳和擴散,達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一項林業行政管理工作,遵循“明確行政職權法定、堅持法律優位、行政自由裁量權、重視行政程序、維護行政公正”等原則。自2018年以來,畢節市從強化主體責任、組織協調、規范執法行為、嚴格依法行政、強化宣傳等多方面,深入排查和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調入松木制作的板材和包裝、支撐加固材料及疫區違法違規采伐、經營、加工、調運及使用松類植物及其制品的行為,消除疫情傳播擴散隱患,規范轄區內森林資源保護、檢疫秩序;大力宣傳《貴州省林業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條例》等林業植物檢疫法律法規和知識,增強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社會責任意識;強化林業植物檢疫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
4.3 監測
主要包括日常監測和樣地監測。1)日常監測。由縣(市、區)林業局牽頭,充分發揮各鄉鎮護林員作用,對李種植區域進行巡查,每月巡查1次,掌握李病蟲害的發生發展狀況。2)樣地監測。在李病蟲害發生比較嚴重的鄉鎮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設置樣地,樣地內李株數不少于100株,樣地面積為0.06~0.20 hm2。監測方法為在樣地內沿“Z”字形隨機抽取20株進行調查,查清寄主、病蟲種類、染病株數、受害株率、感病指數、蟲齡、蟲態和環境因子等病蟲害相關數據,并將相關數據記錄在樣地監測調查表中,每月收集并上報1次;監測面積共計0.013 3萬hm2,分別于放珠鎮永安村設置樣地1個,監測面積0.006 9萬hm2,團結鄉營坪村設置樣地1個,監測面積0.006 4萬hm2。
4.4 營林防治
林業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分布、危害都與棲息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利用營林措施協調林業有害生物與寄主、環境之間的關系,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擴散,切斷感染源,降低蟲口密度,該方案實施區域為放珠鎮和團結鄉,實施面積0.01萬hm2。1)適時修剪、清園。在11—12月樹體未萌動時,由兩地鄉鎮政府組織群眾對李樹進行修枝整形,對病蟲枝、過密枝、纖弱枝和徒長枝進行冬剪,并及時清除林地內的雜草,增強林分透光性和透氣性,減少林內越冬病蟲。2)加強水肥管理。秋季采果后或入冬后條狀溝方式施肥1次,每株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20 kg,共需30 t農家肥。梅雨季節要及時除草和排出果園積水,降低土壤水分和果園濕度。幼果期開始適當施用鈣肥,每667 m2施肥70 kg,共需105 t,同時注意防治李小食心蟲等蟲害,減少果實裂果傷和蟲傷,防止病菌從傷口侵入。
4.5 物理防治
在李小食心蟲、桃蛀螟、果實蠅等蟲害發生區域,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和趨色性,放置太陽能殺蟲燈或懸掛可降解誘蟲黃板進行誘殺,逐步減少成蟲蟲口數量,防治面積0.01萬hm2。
放珠鎮永安村和團結鄉分別放置太陽能殺蟲燈30個。5—10月,在李蟲害發生區選擇遠離公路和燈源、人為干擾少、地勢相對平坦、分布面積大、視野開闊的林地,每2 hm2放置1個殺蟲燈,放置的殺蟲燈要逐一編號、定位,由專職人員進行管護,每周清理1次害蟲尸體。
每667 m2設可降解黃板30張,共懸掛30 000張。
5—8月,在李蟲害發生區開始掛放,掛放高度1.2~1.5 m。將誘蟲板兩端拉緊垂直懸掛在果樹樹枝上,當害蟲撞擊誘蟲板時會被板上的膠粘住,不久便會死亡,從而達到除蟲目的。
4.6 化學防治
在李有害生物易發生區及中度以上發生區,結合監測、營林、物理等防控措施,使用高效低毒、對環境友好的藥劑進行噴霧防治,有效控制果園的病原菌和蟲口數量,防止有害生物擴散,應用區域為放珠鎮和團結鄉。使用0.3%印楝素乳油防治李小食心蟲、果實蠅等害蟲,使用75%肟菌·戊唑醇防治紅點病、褐腐病、褐斑病等病害。
在5月上旬到6月,幼蟲老熟相繼脫落入土結繭化蛹,出現第二、三代成蟲,世代重疊,這個時期是防治李小食心蟲和果實蠅的關鍵時期,可通過防治李小食心蟲的幼蟲、成蟲及卵塊阻斷害蟲繁殖,從而控制蟲害爆發。幼蟲2齡前及病害發生初期,使用75%肟菌·戊唑醇(拿敵穩)可濕性粉劑4 000~6 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400~600倍液全株噴霧,使幼蟲拒食、忌避李,影響昆蟲體內激素平衡,干擾昆蟲生長發育,實現保護、治療或鏟除病菌、減少成蟲數量的防控目標,改善衰弱植株的生長趨勢。
11—12月進入越冬期后,結合營林措施,由各村組織群眾使用無公害的波爾多液(林民自備)進行清園,以減少越冬病菌和蟲口數量,保護林木,減輕李樹受害程度。噴灑波爾多液的配比為1∶2∶200(硫酸銅∶生石灰∶水)。采用二次稀釋法,準備2個普通塑料桶和1個塑料大桶,先將1 kg生石灰溶于20 kg水中,溶解后倒入1個普通塑料桶內,待石灰融化為石灰乳后濾掉殘渣倒入塑料大桶,再將0.5 kg硫酸銅溶于80 kg水中,溶解后倒入另一個普通塑料桶內,將硫酸銅溶液緩慢倒入裝有石灰乳的塑料大桶中,邊倒邊順時針攪拌,即成波爾多液。
參考文獻:
[1] 普繼雄,翟紅麗,王娜.李紅點病田間防治藥劑篩選及應用[J].中國果樹,2022(7):54-56.
[2] 葉玨,張慧,吳永忠.安順市蜂糖李褐腐病發生與防治[J].種子科技,2021,39(13):77-78.
[3] 任善軍,尚延升.李細菌性穿孔病識別與安全防治[J].煙臺果樹,2022(1):55.
[4] 孫勇,李廣偉,徐世才.李小食心蟲的研究進展[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2):92-96.
[5] 羅勇.試分析李子病蟲害人工防治關鍵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7,37(22):99.
[6] 仲國慶.淺談林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綜合技術[J].農家參謀,2021(2):170-171.
[7] 王俊發.淺析對植物檢疫的認識[J].花卉,2020(6):
298-29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