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勇 卓銘 駱烽華
摘 要 為掌握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現狀,結合文獻資料,總結歸納了封開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現狀和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梳理出封開縣尚存在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年齡結構失衡、縣鎮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銜接不暢、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陳舊等問題,并提出了加大年輕農業技術人員培養力度、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信息化建設等改善建議。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44
封開縣地處廣東省西北部,東連懷集縣,南鄰德慶縣、郁南縣,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梧州市接壤,全縣總面積2 723.43 km2,是廣東省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封開縣東西寬為68 km,南北長為84 km,大部分區域處于北回歸線兩側,東部有黨山山脈及七星山脈為屏障,賀江從北至南縱貫全縣。當地居民根據縣內河流的流向及地形分布特征,由北到南將封開縣分為高水片區、中水片區和低水片區。最新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統計顯示,封開縣耕地面積3.03萬hm2,其中水田面積2.20萬hm2、旱地面積0.83萬hm2,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2.80萬hm2、蔬菜種植面積約0.93萬hm2、水果種植面積約2.00萬hm2,糧食生產在地方農業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封開縣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種植結構,農業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新時期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為封開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1 封開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現狀
封開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由縣、鄉鎮(街道)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組成。鄉鎮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要由各鄉鎮(街道)的農業技術站組成。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則由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縣植物檢疫站、縣病蟲測報站、縣土肥站及科教培訓、糧油作物、經濟作物、生態能源等其他相關機構構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縣果樹所、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縣農機管理總站、縣畜牧局、縣農科所和縣種子站等機構,形成了封開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縣級機構。縣、鄉(街道)農業推廣機構主要負責良種良法試驗示范與推廣、農業環境與耕地質量保護、農業有害生物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治,組織實施推廣農業科技項目。通過多年來推廣項目的實施和農業技術人員隊伍的建設,封開縣基層農業技術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 實施成效
2.1 穩步推進糧食綠色高效發展
封開縣作為典型的糧食生產大縣,歷來重視糧食生產工作。近年來,封開縣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基礎上,加大了良種良法引進示范推廣力度,依托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示范推廣秸稈腐熟還田、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雙季稻輪作休耕試點、深耕深松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糧食綠色高效關鍵生產技術,輻射帶動全縣糧食生產提質增效[1]。2021年,封開縣在水稻種植大鎮南豐鎮實施“雙季稻輪作休耕試點項目”,通過集成增施有機肥、科學肥水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冬種綠肥(紫云英)等技術模式,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助力糧食生產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2.2 有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封開縣根據各鄉鎮的農業產業結構和氣候特點,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多個特色農產品。在江口街道打造了食用菌種植產業園,該產業園以竹蓀、秀珍菇、原木冬菇種植為主,種植面積約6.67 hm2,667 m2產量達750 kg,667 m2年產值達6萬元,擁有食用菌生產基地1 hm2,現代化控溫大棚15個。在都平鎮打造了特色粉蕉種植示范基地和特色茶葉單樅茶種植基地,兩個基地種植面積均達到10 hm2,特色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歡迎,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助力加快鄉村振興建設。
2.3 有力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近年來,封開縣十分注重農業標準化建設,依托一系列農業推廣項目的實施,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著力打造封開農產品品牌。封開油栗種植標準化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規范了封開油栗種植方式,提升了油栗的品質,增加了果農的種植效益,使封開油栗成功獲得“全國名特優新”品牌稱號,且該示范推廣項目成功獲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極大地提高了封開油栗的知名度。此外,封開縣麒麟李產業示范基地的建設,也為封開砂糖橘、封開早脆梨、平鳳香蕉、封開蜜絲棗、封開白馬茶等封開特色品種提升知名度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2.4 全面提高病蟲害監測防控能力
為進一步掌握水稻、柑橘、玉米和水果等大宗農作物的病蟲害發生趨勢與動態,封開縣在全縣多個基地建設智能化病蟲監測圃,先后設立了漁澇鎮前進垌水稻監測圃、杏花鎮斑石村柑橘監測圃、金裝鎮大林村番石榴桔小實蠅監測點,以及南豐、蓮都、河兒口、江口、封川草地貪夜蛾防控示范基地。通過定期定點深入封開縣各鄉鎮進行田間調查,掌握收集水稻、柑橘、玉米等蟲害各世代發生期、發生量及各時期病情指數,有效掌握全縣病蟲發生情況,為病蟲害監測與預警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2.5 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見成效
封開縣于2008—2010年連續3年實施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項目的實施初步摸清了全縣耕作層土壤養分豐缺情況,為后續一系列施肥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措施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5年,封開縣實施了國家級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項目的實施有效提升了全縣的耕地質量,通過一系列的物資補貼和技術普及,農民主動參與耕地保護的意識明顯增強,也為后續的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2017年以來,封開縣連續多年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調查和農戶農作物施肥情況調查工作,同時派駐專業技術人員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宣傳化肥減量增效相關技術。多年來的統計數據和監測結果顯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存在的問題
3.1 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年齡結構失衡
封開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老齡化嚴重,縣鄉兩級50歲以上的人員占比達48%,且這其中在未來3~4年內退休的人員居多,40~50歲的農業技術人員約42%,40歲以下的僅占10%左右,后備新晉力量嚴重缺乏。年齡大的農業技術人員在經驗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其接受、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較弱;而年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雖然知識更新快,學習能力強,但其欠缺項目實施的經驗,難以獨當一面。
3.2 縣鎮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銜接不暢
目前,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均存在人員配備不足、專業不全面等情況。雖然通過連續多年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考的方式招聘了一部分大學生,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年輕力量得到一定的補充,但在實際的人員使用上,部分農業技術人員一招進來,就被抽調到其他部門工作,而對于這些抽調人員來說,抽調單位安排的工作和自己的本職工作都要兼顧。然而,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不是上下級關系,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績效考核由鄉鎮政府來負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鄉鎮農業技術站只有單純的業務指導關系,此管理機制嚴重弱化了機構的垂直管理,不利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和工作的銜接。
3.3 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方法過于老舊
由于地方機構改革、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建設落后等原因,目前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方法,大多還停留在發放宣傳資料、召集農民集中講解及集市擺攤進行技術咨詢等傳統方法,在農民勞動力老齡化、農業發展規模化和農民務農積極性受挫背景下的今天,這些技術服務方法產生的效果十分有限。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也比較單一,還主要集中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指導上,對產前預判指導和產后市場跟蹤等服務較少,在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當下,未能做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服務。
3.4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
封開縣地處廣東省西北部,屬于珠三角大灣區核心城市兩小時經濟圈。由于當地經濟發展受到諸多因素限制,傳統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需要承擔的風險大且收益低,傳統農業種植沒有比價優勢,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低。因此,選擇在家務農的大多是大齡勞動力,年齡在55歲及以上者約占80%,其中女性占比達70%。由于大多農民接受新技術、新知識能力不足,農民群體的文化水平和年齡結構嚴重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
4 對策
針對封開縣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思考,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服務水平,提升封開縣農業現代化水平,助力封開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4.1 加大年輕農業技術人員培養力度,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大多屬于事業單位編制,因目前事業單位實行招聘考試制度,又由于體制內結構的特殊性,一旦考得到編制,人員的流動性便大大減弱。為此,要更加注重招聘條件的設置和新進農業技術人員的嚴格考察,確保新進入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大學生能夠契合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的需求。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缺少實踐經驗,為此,機構內部要強化對年輕農業技術人員的實踐鍛煉,選派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較強的人員到其他省市參加培訓,強化其業務能力培養的同時,全面提升其綜合能力素質,進而提高農業技術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提高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率。
4.2 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激發農業技術人員活力
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考核,直接關系到農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進而影響其工作積極性。為此,要將管理崗位的人員與專業技術崗位的人員分開考核,在設置考核指標時,要做到細化、量化、活化考核指標,每個農業技術人員每年承擔的任務量及工作的專業性與不可或缺性,要作為考核一個農業技術人員的主要指標。此外,要將考核結果運用到農業技術人員的職位晉升、職稱評定中去,讓農業技術人員受到考核結果的激勵,充分發揮考核制度的激勵機制。同時,完善職稱評聘管理辦法,適當增加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數,激勵優秀農業技術人員扎根基層、奉獻農業[2]。
4.3 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信息化建設,增強農業技術服務能力
全力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水平,引導推動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專家教授等通過APP、微信群等,在線開展問題解答、咨詢指導、互動交流、技術普及等服務[3]。同時,提高中國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平臺覆蓋率,建立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高效推進、共建共用共享的平臺運行模式,增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素質能力,學習農業技術推廣改革與建設項目中的先進經驗與創新做法,提升服務水平,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工作[4]。
4.4 強化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職能,助推鄉村振興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范下實施開展的公益行為。為此,要強化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職能,著力發揮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科技進步中的主導作用,利用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擁有的技術優勢和接觸農業生產一線的基層優勢,因地制宜地制訂農業技術推廣計劃,促進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讓農業技術推廣成為現代技術模式創新的主導者,優化提升封開縣農業綜合生產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推進貢獻科技力量[5]。
5 結語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封開縣要以服務好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為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農業生產全過程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建立起推廣機構完善、干部隊伍結構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全力促進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科技轉化率,為封開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全面提升封開縣農業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慧.鄆城縣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22,38(1):8-10.
[2] 陳海燕.關于加強湛江農墾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農墾,2021(8):48-50.
[3]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0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任務實施工作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7):60-63.
[4] 呼彧,付小軍,馬進,等.高陵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創新做法與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20,8(11):1-2.
[5] 劉建軍,姜好勝,李春燕,等.創新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招遠市現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9):3-5.
(責任編輯:張春雨)